查看原文
其他

无规矩, 不自由: 美国学校这样教育“熊孩子”

蓝橡树 2018-09-14


西方人所言的“自由”是规则下的自由,“平等”是成人尊重孩子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独立个体,愿意倾听、理解、信任他,而不是完全和他打成一片,任其妄为,失去自身的权威和引导者的身份。


在学龄前就给孩子立好规矩,这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无数熊孩子的新闻已经为我们佐证了一个规律:如果现在纵容娃以“自由”之名来犯熊,以后再要补“规矩”的课,代价就要高得多。


所以,无论是在成人世界还是儿童世界,有规矩才有自由,规则才是自由的保障。


作者:张丽倩,本文来源:公众号“问对教育”(ID:cdwendui)。“蓝橡树”获授权转载。


........................................


规则是自由的保证


我刚到美国学习幼儿教育时,立志要成为一个人见人爱、和蔼可亲的幼儿园老师。








实习时,我脸上总是挂着大大的笑容,对每一个小朋友都态度温和;和他们说话时,也“唰”地蹲下来,力争和他们的视线齐平;此外,我还抓紧每一次机会和他们玩耍打闹,拉近关系。谁知道,这些孩子非但不听我的话,还逐渐“蹬鼻子上脸”,对我提出的要求直接忽视。


不久,我的主班老师找我谈话,说我不能这么纵容孩子,很多“规矩”我都没有执行好,在该严肃的时候还笑容满面,弄得孩子没有界限感,这样对他的教学也很不利。听了他的话,我一时懵了,美国老师不是讲“自由平等”吗?


慢慢地,我才发现,美国人所讲的“自由平等”是建立在明确、公正、合理的规则之上的,而规则的树立,在幼儿园时期就已经开始,且规则之多之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在美两年,我换了四个地方实习,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开学之初,我的主班老师们都会郑重地和我谈教室里的“规矩”——


大到不许打人、骂人、毁坏东西这样显而易见的行为准则,小到洗手的方法、圆圈时间(circle time, 也叫小组时间,指一组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参加的一种活动)的坐姿、餐桌上的礼仪、每个玩具的摆放方式、在楼道里怎么走路等等。


我在记事本上记得满满的,心想和中国老师比要求也差不多。但是,美国老师树立规则的方式却很不同。


在开学之初,老师会拿出大量时间专门给学生讲解、示范行为规则,甚至取消、推迟已经安排好的课堂活动,临时召开班级会议,让学生们讨论、反思一些不良的行为。


我在美国公立小学二年级实习时,班主任老师前几周完全没有上什么“正课”,但是,花了很多时间立规矩,她说,“规则是自由的保证”。


比如,全班练习在楼道里怎么走,练到没有人东张西望、发出怪声;老师发出一个口号,每个人必须放下手头的一切活动,安静地注视老师......


再比如,每个人都遵守说话的规则,认真倾听,轮流发言,不打断、不插话,让每个人畅所欲言,从而产生真正活跃的课堂并培育民主精神。



要做到遵守规则,

身教胜于言传


对于一些细小的行为规则,美国老师会亲身示范,到位地讲解每一个细节。这点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尤为重要,听得再多、记得再牢,也不如切身实践来得有效。


比如,一位老师曾经用整个circle time时间教孩子怎么用转笔刀、怎么削铅笔、以及铅笔削到什么地步是合适的。


另一位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吃饭,反复亲自示范如何礼貌地请求更多的食物:“某某某,请你把沙拉递给我好吗?”“谢谢你!”,并且手把手地教孩子怎么把果酱均匀地涂抹在面包片上,怎么用叉子叉起滑溜溜的煎鸡蛋,甚至夸张地表演出因为一边吃饭一边说话而卡住喉咙的情景。


树立规则的同时,美国老师非常注意让孩子明白规则的目的和背后的道理,而不是强制性地灌输给孩子,强迫他们执行。


玩具玩完了要收拾,是因为要保证教室整洁有序,这样才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其他的活动;打翻在地的牛奶要赶快擦干净,否则别人踩到会滑倒;自习时要保持安静,因为说话声可能会打扰其他同学;打喷嚏要把头埋进一个手肘里,否则会传染给他人……


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老师会带领他们讨论“我们的班级需要什么规则”以及“为什么要有这些规则”。


比如,一个幼儿园大班的老师首先请孩子们每个人想一条“班级规则”,用笔画出来,并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全班,然后,大家集体讨论,通过归纳提炼,一起完成班级守则。这样做,孩子不仅懂得了规则的“合理性”,更因为规则出于他们自身,在执行时也更为自觉。



违反规则后,

必须承担相应后果


“后果 ”,不是“惩罚”,是做错了的事情的自然结果或弥补行为。


到了吃饭时间不吃饭,后果就是过了饭点就没有饭吃,要挨饿;乱丢乱放玩具找不到,后果就是没有的玩;圆圈时间随便插话、私下说话,后果就是离开圆圈;把书撕坏了,后果就是用胶带再把书粘好......


美国老师要求孩子承担后果时,很少吼叫,更不会打骂,音量适中,语气正常,但是态度是异常坚决的,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就妥协,更不会以“孩子太小,还不懂事”为借口而一笔带过。


在另一家美国幼儿园的小班实习时,班里的孩子都才满三岁,一个小男孩尤为活泼调皮。


一次吃饭时,他突然把饭盒里的小动物饼干都泼在了地上,引得全班孩子哈哈大笑,他自己不以为错,也笑得很欢。


我以为主班老师会冲过去严厉地训斥他,没想到等孩子们笑完,她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请你吃完饭用扫把扫干净。其他的同学,走过去的时候注意。”


等到他吃完饭,发现地上的饼干有的完好无损,很容易捡起来,有的已被踩成碎末。老师则把儿童扫把和簸箕准备好,并为他示范了一下怎么打扫。


这个小男孩起初想逃避,但是被告知如果不打扫完,不能进行下面的活动。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一面跪在地上慢慢地扫,一面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孩子去玩别的玩具。


这样的事情又发生过三四次,这位老师没有一次骂他、吼他,但也没有一次纵容,每次都要求他打扫干净才能去玩。慢慢地,他再也不随便往地上撒东西了。



爱需要智慧,

包容亦需要边界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非常强调孩子的品格教育,如何为人修身,有很多准则。去美国后,接触西方文化,尤其是看到美国人为孩子所立的“种种规矩”后,才慢慢理解“自由平等”的真实含义。


国人看到了西方教育中提倡的平等关系,但是没有看到西方的成人管教孩子时严肃的口气,极强的规则意识,以及让孩子弥补错误、承担责任时的坚定态度。


当下的中国,一旦孩子做错了事情,很多大人先替孩子道歉、抢着为他们承担责任,或者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一句“不要跟小孩子斤斤计较”搪塞他人也敷衍自己。


这样的行为可能一时回避了矛盾,图了省事,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从长远来看,也只会给父母日后的教养带来更多的麻烦。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为孩子明确行为的边界,帮助他们认识行为的好坏对错,需要家长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


西方人所言的“自由”是规则下的自由,“平等”是成人尊重孩子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独立个体,愿意倾听、理解、信任他,而不是完全和他打成一片,任其妄为,失去自身的权威和引导者的身份。


无数熊孩子的新闻已经为我们佐证了一个规律:如果现在纵容娃以“自由”之名来犯熊,以后再要补“规矩”的课,代价就要高得多。所以,无论是在成人世界还是儿童世界,有规矩才有自由,规则才是自由的保障。


意犹未尽



曾两度拒绝总统邀请的传奇小学教师: 天下没有不合格的学生!

孩子一遇困难就放弃怎么破?热情又有毅力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开学在即, 什么样的小孩在学校会受欢迎?这位校长说出了真相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

  • 全国各省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310

  • 学龄前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5

  • 小学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6

  • 初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28

  • 高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