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寒假也要被“打卡”支配?我们的孩子, 正成为这个焦虑至死时代的牺牲品…

小马君 蓝橡树 2021-02-11


寒假本该是学生和老师休养生息的时间,但渐渐成为弯道超车的重要节点。更可怕的是,随着各种手机APP的开发和使用,当代学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被监管和控制了。


他们没有自由,没有弹性,没有自己,变得抑郁和麻木,成了这个焦虑时代千篇一律的牺牲品。


作者:小马君,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被无死角管控学生,

面对的是一个焦虑到骨子里的世界


不久前,我偶然看到微博上的一个帖子:



在帖子中,博主吐槽了现在初、高中生的学习状态毫无自由,备受控制。每一门学科都有微信群,必须按照学校规定的计划表来完成,提前不行,延期更不行。手机APP(比如说钉钉)的开发和流行,更是助长了这种“无死角监管学生”的现象。


博主回想起小时候的寒假,可以在假期前完成功课,或者开学前几天恶补作业。有社团,有选修课,特殊日期还能不穿校服,自由度比起现在的学生来说,实在是高出太多了。


而现在的学生都被切割得一模一样,每个同学都一样,都是一副麻木又标准化的疲惫皮囊。



博主的吐槽让网友产生共鸣,却也深感无奈。作为老师不想如此严管学生,但这是学校管理者的要求。学校管理者也有苦衷。毕竟教育内卷形成恶性循环,没有一片雪花能置身事外。而这种学校管理方式并不是个别现象——



这是网上爆出某中学的寒假作业计划,密密麻麻令人窒息。所有的学科包括体育,学生每天需要完成哪项作业,学校给安排得明明白白。就算是春节休息期间,每天跳绳的任务还要通过APP打卡完成


看完这些帖子,我如鲠在喉。今天早上打开手机,钉钉给我推送了广告后,我实在忍不住了:现在的孩子正面对的是什么世界?一个被各种APP高控到毫无自由可言的世界,一个所有人都苦大仇深,身不由己,焦虑到骨子里的世界。

 

我是一个从小就很讨厌体育,不爱运动的人。如果小时候有一个监控跳绳的app,我估计我骨子里痛恨学校。很难想象被这样控制着童年的孩子,长大了会怎么样?!


庆幸自己早出生了30年!



孩子,是这个食物链低端的小可怜


这让我联想起最近读到的一篇,令我感到心寒的研究论文。


2017年,研究者在中国上海和美国芝加哥两座城市开展了一项调查,多所初中参与了这项研究,中国的样本是217人,美国的样本是207人。


研究者发现,中国青少年比美国青少年更加容易接受父母训斥、与同龄人成绩比较、以及在众人面前羞辱他等教养行为。甚至在中国青少年的样本中发现,那些从骨子里认可父母这种教养方式的孩子,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在学校的成绩。


换言之,中国的孩子比美国同龄人更加能够容忍家长的控制欲以及辱骂等行为,并且认为这是为了“他们好”,对他们的成长有帮助。


我们的孩子已经懂事到让人心疼,多少次的父母、学校的PUA才能让他们真正相信:控制、辱骂是为了他自己好,需要接受这一切?!


 

我无数次和父母交流过,劝他们对孩子多一些耐心,看到他们好的地方。但是往往会得到一句回复:“小马,等你自己有孩子你就能明白我们的处境了,在现实面前,很多理论是行不通的。”

 

当时我会认为这是父母的傲慢,但我现在越来越能体会到,这是父母的肺腑之言。他们要面对的是上班时的996,回家孩子的9个作业任务上传,还要自己打印卷子整理错题,还有拍视频录跳绳情况,游戏闯关,你和他说要有“耐心”?

 

把责任怪罪给老师也很不公平,老师也是有苦说不出,学校领导布置的任务,他当面顶撞?每次一出成绩,几十个家长私信问候。以前寒假能消停一阵子,现在寒假比上班还累,他们也没有了下班属于自己的时间。你和他们说,对孩子耐心一点,谁来心疼他们?

 

因此,孩子就成了食物链底端的小可怜们,这个时代最惨的牺牲品。我们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但是他们的声音有人听过吗?


中国真实的青少年抑郁情况,

非常令人担忧

 

“中国教育报”做过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调查,分别调查了孩子和父母双方对于“什么是对孩子的支持”的研究。结果发现了一个严重的矛盾:就是家长付出与子女需求严重不匹配。


在问到父母觉得什么是对孩子支持时?排名第一的是“督促孩子学习”,占到了30.44%。


你猜猜如果这个问题问孩子,“什么是你认为父母对你的支持?” 答案会一样吗?不出意外,答案果然完全不同。


超过63.21%的孩子希望,父母可以“鼓励和肯定我”。并且在问到什么事情让你对父母最失望时,有超过62.71%的孩子说,“总拿我的学习和别人比。”

 

孩子真实的声音已经被各种任务、APP埋没了。我愿意相信,给钉钉打一分的小学生们不完全是为了赌气,而这是他们唯一可以发表自己声音的渠道,但是更多成人只是把他们的心声当做了玩笑。


去年年初的网课,让钉钉成了“众矢之的”,今年寒假卷土重来

 

技术固然是好的,但需要更多站在儿童立场,而不只顾及成人控制欲的人去开发。如果不去评估这件事情对于孩子心理是否会造成伤害,只满足了成人控制欲,那么再好的技术也只是加速对这一代孩子的毁灭。



现在的书到底是谁在读?又是读给谁看呢?到底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时代中的每个人,活得都和“空心”人一样,很“忙”但是“心”“亡”。

 

我不禁想起了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对于“空心病”的描述,“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药物无效,所有药物都无效。”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真实的青少年抑郁情况,很令人担忧。


根据2008年中国健康委发表的数据,有接近3千万的孩子和青少年(小于17岁),有抑郁情况。


光呈现整体数据,可能大家没有概念,我把近几年中国和国外的数据一对比,你就有更加深刻的感受了。


2012年,中国香港的研究者调查了接近1万名在香港的初中生,结果发现大约有57%的学生有抑郁情况,其中15.3%为轻度抑郁,14.3%为中度抑郁,27.4%为重度抑郁。


同年,另外一组研究者对中国大陆(新疆、青海、宁夏、海南等近25个地区)约2679名10-25岁青少年做了抑郁情况的调查,发现青少年的抑郁比例为20.3%。也就是说大约5个孩子中有1个有抑郁倾向。


如果我们横向比较不同国家的数据,中国的情况确实要严重很多。


美国12-17岁的孩子,2005年普查的情况,有8.7%有抑郁症状;2014年再一次普查,发现此比例上升到了11.3%;德国2014年对1001名青少12-17岁的做了抽样,抑郁比例在8.2%


也就是说我们的数据和西方国家比,比他们高了2-3倍,而且更让人担心的是近几年这个数据还在蹭蹭蹭往上涨。


更让我担心的一点是,一项在深圳做的调研结果显示, 差不多每3-4个初中生就有1个有轻度抑郁倾向了,每6个孩子就有1个有严重的抑郁症状,类似的现象已经蔓延到了中小学。


这就是他们为这个时代付出的代价!我们真的不能这样了,恳求大家要收手了!


我写一篇文章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但很多社会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被讨论就是最好的答案。希望哪怕有一个学校的领导看到这篇文章,愿意从顶层停止对于学校的“控制”,有老师和家长读完开始反思,自己到底这些年做了什么,愿意更多的倾听孩子的声音,这篇文章就有了价值


对抗这个时代的微小力量,

是要有自己的做事底线

 

最后我想送一些话给大家,不想大家读完文章对这个世界彻底失去希望。

 

第一句是关于探索人生的意义,如果你也被这个问题困扰,别太紧张,其实很多人都和你一样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但是不要放弃寻找,因为寻找意义的过程本身就有意义。

 

第二句是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俊在最近培训中分享的,有很多学校管理层都抱怨,自己被各种行政任务排满了,自己也希望老师能对孩子有更多的投入,也觉得很多上面布置的事情是无意义,怎么办?


张俊给出了他们学校做事的底线。任何对老师成长或者孩子发展没有意义的事情,敷衍着做;任何对孩子成长和老师发展有意义的事情,尽力去折腾。

 

最后一段,是送给父母的。首先,我想对你们说一句道歉,以前我从来没有这么深刻的理解过你的处境,真的很对不起。其次,我还是希望你们能相信,每个个体的哪怕一点点改变,都是有意义的。

 

其实现在的处境不是一无是处的,你们和孩子是同盟军,你们需要一起面对学校各种琐碎而奇葩的要求,有了共同的敌人,你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近。哪怕只是一句“妈妈觉得你很辛苦,我陪着你”都会让孩子心里暖很多。


过好自己的生活,有些事情该敷衍一定要敷衍,别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比起家长群里的马屁精或者意见领袖,成为孩子心中的最值得信赖的依靠,可能更有意义。


意犹未尽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


  • 出国留学导师微信号:guanjia333

  • 学龄前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27

  • 小学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4

  • 初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