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医生诊断为“疯子”, 后逆袭成全球最有影响力人物, 她的经历值得每个家长学习
........................................
你不比别人差,你只是不一样
或许你对天宝·葛兰汀(Temple Grandin)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在自闭群体中,这是个响当当的名字。
电影《自闭历程》就改编自她的成长故事。
天宝出生于1947年,她2岁时还不会说话,经常无休无止地尖叫、摇晃、不让人抱、对人不理不睬、动不动就拿排泄物乱丢,或者目不转睛得盯着几颗沙砾、手指纹路连续几个小时,总有些事会引爆她的脾气。
家人对这个喜怒无常的孩子感到手足无措,葛兰汀的妈妈带她前往家里附近的儿童医院就诊。
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对自闭症(autism)的研究刚刚起步,医生诊断她是自闭症,却不知道该拿这个女孩怎么办,建议家人把女儿送往养护院度过残生。
“她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说话。”医生断言。
但葛兰汀的妈妈不愿意放弃,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她心里有数,女儿出了问题,但她不是个怪胎,更不是疯子。
回到家,妈妈为葛兰汀聘请了全职保姆,照顾她的起居。她制作了单词卡片,一个字一个字教女儿说话,对她进行一对一的训练。
在妈妈坚持不懈地努力下,4岁那年,葛兰汀终于开口说了第一句话。
葛兰汀有非常爱她的家人。当她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姑妈就拍下了她不同情绪时的照片,一张张教她辨认:这是伤心,这是开心,这是疑惑,这是愤怒……
更重要的是,妈妈坚持让葛兰汀读正常的幼儿园和小学,并没有把孩子封闭保护起来,推着她认识外面的世界。
她们一起去剧院,去逛街,甚至去寄宿学校,葛兰汀可以跟不同的人接触。
正因为妈妈的庇护,从小葛兰汀都不觉得自己跟别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直到十岁那年,她才从那些同学异样的目光中,意识到自己可能有些不一样。
回到家,葛兰汀跟妈妈发脾气,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比别人差。妈妈告诉女儿说:“different,but not less”(你不是比别人差,你只是不一样)。她想让孩子知道,不一样,不是你的错。
当我代入葛兰汀妈妈的心情,每天对着喜怒无常的女儿,不知道做什么就会激怒她,甚至会被打,我可能做不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信和支持。
但葛兰汀的妈妈却从未怀疑过女儿。
“different,but not less”,在妈妈无条件的爱中,葛兰汀也学着去理解世界、理解自己。
天宝·葛兰汀和妈妈
她不是怪女孩,
她是个天才!
即便接受了最精心的呵护和治疗,成长过程中的葛兰汀仍遭遇到很多困难。她根本就学不会法语,越学不会就越着急,紧张地青筋暴起,招致同学的取笑。她无法解读别人的情绪,往往以暴力回应。
沮丧的情绪困扰着葛兰汀,她在学校中没有朋友,处处碰壁。
直到她遇到卡洛克博士,她生命中的又一个贵人出现了。
葛兰汀告诉博士,自己能记住看到的所有的马——即便这些马在普通人眼里几乎没什么差别,但她却可以根据毛发细微不同、耳朵的角度来区别它们。
卡洛克博士意识到,葛兰汀是通过视觉联想来记忆,所有抽象的事物她都无法理解,但在处理空间、图像等具体问题上她有极高的天赋。
换句话说,她有跟常人不一样的思考模式。
卡洛克博士耐心地引导葛兰汀发挥让同龄人望尘莫及的空间感,最终她设计出一款视觉错觉实验的模型,成为班上最令人瞩目的学生。
大家突然意识到:啊,这个“怪女孩”不仅不笨,反而是个天才!
卡洛克博士告诉葛兰汀:“人生不过是打开一道又一道门,你需要的就是穿过它。”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即便是像天宝·葛兰汀这样的女孩,有一个令人绝望的开端,上帝也没有把她的门都关上。
在博士的激励下,葛兰汀成功考上了大学,她学习了动物行为学。后来又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还在毕业典礼上代表学生演讲。
她走出了黑暗,勇敢走进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个世界,
需要不同思维模式的人
天宝·葛兰汀大学毕业后,进入了畜牧行业,这是她天命所归。
少女时代,葛兰汀曾在姑妈的牧场度过美好的时光,她似乎天然能理解动物们敏感的情绪,读懂它们的语言。
她发现,自闭症患者对外界的反应就像动物,它们没有语言,只会通过图像、声音、气味来思考和行动。
70年代,美国的畜牧业迅速发展。但农场主普遍有一个困扰:就是牛群容易不安和受惊,走过的羊群的影子,兽医院门口的一面旗帜,都可能使牛群发疯狂奔,造成伤亡。
葛兰汀的“缺陷”越来越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价值。
她站在牲畜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了被人类忽视的盲区,而这恰恰是引发牛群骚动的雷区。葛兰汀把自己想象成一头牛,她趴在地上沿着牛群在牧场行动的轨道移动。她一边通过牛群路径,一边就在大脑中绘制出牧场设计图纸,天才般地设计出完美的牧场,引发业界轰动。
她的社交恐惧症让她更专注于自己的研究。
比起普通人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扰,自闭症患者往往更执着于细节,又异常专注,这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品质。
刚进入畜牧业时,农场主根本看不上这个年轻女孩,拒绝她进入农场。如果是“正常”人可能就放弃了,但葛兰汀却将“认死理”进行到底。
她在泥地里打滚,开了一辆老旧的吉普车,乔装成牛仔混入农场。
在男人主导的行业,葛兰汀凭借自己执拗的性格和杰出天赋,占据了一席之地。她不仅成长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发表了200多篇专业论文,还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畜牧管理系统设计师之一。
2010年,她入选《时代周刊》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排名英雄榜第五位,她是当之无愧的自闭群体之光。
天宝·葛兰汀本人
在TED演讲中,葛兰汀这样描述自己的天赋:“我不是用语言来思考的,我是用图像来思考的,就好像大脑里随时随刻都在播放电影。”
小时候,她以为所有人都是这样思考问题的,别人觉得她是怪人,她觉得别人才奇怪。
葛兰汀渐渐意识到,这个世界上并不只有一种思考模式,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多种不同模式的思考方式。
天宝·葛兰汀的TED演讲主题就是:这个世界需要不同的思考类型
有像她这样图像思考者,自闭者中有一大部分属于这个类别;也有模式思考者,比如程序员、数学家;大部分人属于言语心智者。言语心智思考者,所谓的“正常人”,视他人为“异类”,对他们进行纠正、治疗、同化。
但实际上,很多我们耳熟能详、改变世界的名人,如今看来都具有自闭症状:比如,乔布斯、马斯克、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莫扎特……无法想象,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思考类型的人,这个世界该多么乏味!
爱因斯坦有社交障碍,对个人生活非常敏感。很难相信像他这样一位高智商的人在学校竟是“差生”,社交障碍让他很难找到工作,尽管他很聪明。
对着上亿TED观众,葛兰汀重复着妈妈对她说的:“different,but not less”,你是自闭,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比任何人少那么一点,你有不一样看世界的视角。
天宝·葛兰汀的扮演者(左)和天宝·葛兰汀本人(右)
葛兰汀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她成功与自闭和解,还将自己的“劣势”发展成了优势。面对镜头时,葛兰汀会有眼神犹疑、嘴角紧张的特点。她克服很多困难,她依然会说:I’m still autistic.(我仍旧是自闭症患者。)
你能接受孩子的不一样吗?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很少听到阅读障碍和失语症?
下面的高票回答言简意赅:因为我们把各种障碍症统一称作“笨”。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这世界唯一的你:自闭症独特行为背后的真相》,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们对自闭症的理解。
在我们固有的认识中,自闭症可能是一种情感障碍或者精神疾病,它意味着毫无规则、偏执怪诞、错乱无序,自闭症患者需要被治疗、被矫正、被修理。
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这种观点。自闭症专家普瑞桑博士写道:
“自闭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人类存在的独特方式。自闭症儿童不是病人,他们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是我们人类都要经历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设法改变他们,或者把他人修理好。 我需要做的是:真切无误地理解他们,并改变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就是说,帮助自闭症人士更好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态度,改变我们的行为,改变我们提供支持的类型。”
《自闭历程》这部电影虽说讲的是自闭者的成长故事,其实对绝大部分的“正常人”来说,也极其治愈。
毕竟每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也有区别于其他人类独特的方式。接受自己的“不一样”,也许是穷尽一生都无法做到的难事。
为人父母,接纳、理解、尊重,也应该成为教育路上的首要课题。
当孩子并不是按照你预想的道路在发展,当他们表达出对事物不一样理解的时候,你或许会焦虑、担忧。
但想想葛兰汀和她的母亲,我们为何不能接纳孩子的不一样?为什么要让每个孩子都一模一样地成长?
我也推荐大家在看完《自闭历程》这部电影后,可以再去看看天宝·葛兰汀的TED演讲,在那场演讲中,她详细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视觉思考者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以及这个世界上其实有很多不同思考模式的人存在。
他们不一样,这个世界需要不一样的人。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用的人,只是他们还没找到安放自己的地方。
❖
【对话中美两大顶级校长】
培养优秀孩子,是“扬长”还是“补短”?
从学术到全人,贯通中西的路径怎么走?
看到孩子的优秀,中外名校是如何做的?
⏰ 3月12日(本周六)19:30-20:30,
昆山狄邦华曜学校【线上分享会】,
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预约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