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毁掉一个男孩最快的方式, 就是让他玩游戏

立正妈妈 蓝橡树 2023-07-27


10个男孩9个爱打游戏,游戏成瘾已经成为当代养育男孩最头痛的问题之一。为什么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沉迷游戏?科学家发现,这是大脑差异造成的。

“电子鸦片”对男孩成长带来的伤害,远不止影响学习和健康,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脱离了现实世界。

面对困局,父母该怎么做,才能拯救这些被“精神鸦片”摧残的孩子?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 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一、电子游戏是男孩成长的“第二大陷阱”


假期聚会,大人聊天吃饭,难得放风的孩子聚一起,最常见的娱乐方式就是打游戏、看视频、玩手机。尤其是男孩,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一头扎进电子世界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求打游戏。


美国心理学家、临床医生莱昂纳德•萨克斯(LeonardSax)的《浮萍男孩》(曾长期列为美亚教育类图书畅销榜第1名)一书特别提到:


近四十年,在世界范围内,男孩们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成长问题,他们不爱阅读,沉迷电子游戏,厌恶学校,甚至对真实的世界缺乏热情,就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没有原则、缺乏主见。



这些对人生没有目标的“浮萍男孩”很容易遭遇四大“成长陷阱”:


1、学校环境:学校教育形式和课程的改变,越发不适合于男孩的成长;

2、电子游戏:让男孩沉迷于其中,与真实世界脱离;

3、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泛滥,让男孩的大脑和身体发育更为推迟;

4、正面男性榜样的缺失,让男孩失去能够成为的方向。


其中,电子游戏被列为“第二大陷阱”,是一个全世界范围的问题。



二、男生沉溺于电子游戏,是大脑在作祟


耶鲁大学精神病学教授马克·波坦扎(Marc Potenza)在研究男女大脑的差异时,发现了男生比女生爱玩游戏的原因。


  • 1、大脑对游戏反应更强烈


当他利用核磁共振等工具来观察男孩和女孩的大脑活动时,发现男生对光线、声响和移动图像结合的刺激会更敏感;在看到游戏画面时,男孩会比女生驱动了更高的、奖赏和渴望相关的神经反应。参与成瘾研究的大脑区域激活程度比女孩的更高。



男孩的大脑特性对视觉信息处理更灵敏,更擅长几何、空间问题的思考,例如识别地图、分析图表、解读建筑图纸等需要在脑内旋转图像的任务,男孩反应更快更敏感游戏中快速移动的图像、夸张激烈的声效、丰富多彩的角色,带有竞技对抗的通关设置,都能够更快、更有力地侵占他们的大脑。


同时,游戏机制中设置的奖励机制源源不断,使得大脑奖赏系统里的多巴胺不断刺激“快乐中枢”,产生快感,让他们对游戏一直欲罢不能。



而当男孩的大脑沉浸在游戏中时,一旦被外界打断,猛地掐断了多巴胺的传递,打断了大脑的沉浸体会,让他们从快乐天堂里迅速坠落。强行切断会给大脑带来类似疼痛的感受,所以孩子会忍不住暴怒、尖叫、哭闹,甚至打人。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新闻上,很多男孩因为父母阻止他们玩游戏,而猛地出现砸电脑、摔门、踢桌椅、打父母,甚至轻生的过激行为。



那是因为,无法“一心两用”的男孩们,暴怒的那一刻,脑子还停留在虚幻的游戏世界里。


  • 2、自制力较差,难以抵制诱惑


去年,中国计量大学校长徐江荣曾在开学典礼提醒新生:网络游戏是最大的校园毒品,每年被取消学籍的同学90%因为游戏,100%不值得同情。

         

广西师大2022年责令退学69名本科生,都跟沉迷游戏无法按期完成学业有关。而这些因游戏被开除的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是男生。



相比较起来,男孩大脑额叶发展比女孩缓慢,因此他们的自制力会更弱。


Y染色体自带的好胜心,与享受在街上乱扔炸弹的豪爽气概,面对游戏带来的诱惑,他们更容易越玩越疯狂,更难以从色彩斑斓,刺激惊险的游戏中抽离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一上了大学没人约束,彻夜通宵打游戏、将作业抛在脑后、上课萎靡不振、将考试抛之脑后就成了男生宿舍常见的现象。



  • 3、在虚幻世界中获得心理疏导


游戏不同于人生,可以无限次的重启,即便通关失败也能从头再来。而这种有无限次机会的参与方式,能够让孩子短暂逃离处处受限,总被打压的现实世界。


心理学研究也证实:游戏和体育运动一样,即便失败也能重新开始,这是男孩疏导自我情绪的重要方式。


对于从小事无巨细被父母包办着长大的男孩来说,生活中上什么培训班、去什么学校、交什么朋友,甚至穿什么衣服鞋子都无权决定。


在游戏世界里,任何一个普普通通,寂寂无名的孩子,都能轻而易举地实现主宰人生,拯救世界的宏伟目标。



这就是尼采所说的“求扩张的意志”。在电子屏幕另一头,成为权力意志达到顶峰的超人,是每个男孩心中蠢蠢欲动的英雄梦。


这种从未有过的自主感和控制感,不仅仅男孩喜欢,很多老男孩几十岁了都依旧无法自拔。游戏里藏着每个男生行侠仗义,叱咤江湖的野心,也满足了他们逃离现实,享受自由和荣誉的欲望。


游戏中享受的是娱乐,放松的是紧绷的神经,体验的是难以实现的第二人生。


只有在这个现实生活的避难所里,男孩才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人。


三、毁掉一个男孩最快的方式

就是让他玩游戏

         

游戏不一定有毒,但沉浸游戏就是慢性中毒。


除了造成视力下降、身体素质变差、丧失意志力、产生精神依赖、影响学习和亲子关系等种种问题外,莱昂纳德•萨克斯(LeonardSax)在《浮萍男孩》中还特别提到一个隐藏很深,但危害巨大的问题——


游戏最糟糕的影响还在于它会影响玩家的个性、动机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虚拟世界如此精彩,真实世界就变得乏味无趣。久而久之,现实生活就找不到能够吸引男孩的事物,学习如此让人反感、父母如此唠叨烦人、社交如此麻烦费时,远不如电子屏幕那头,炸毁碉堡让人心跳加速,队友一呼百应激情满满,就连游戏里的“女朋友”都更漂亮、更有共鸣。


现实生活变得可有可无,与人的沟通交流少了,性格也愈发孤僻,感情愈发淡漠,沉浸在虚幻世界里的男孩就愈发活在真空中了。



对于这种“冷血现象”,萨克斯在书中举了一个经典例子:


在大多数游戏中,处理麻烦最好的方式就是向对手丢“手榴弹”。这种玩法会改变儿童和青少年的性格,导致孩子更加冷漠和更具敌意。


当现实世界中出现冲突,就用这种“丢手榴弹”一点就燃的暴力方式来解决。


毕竟枪林弹雨让“我”兴奋,“我”的坦克所到之处一片废墟,“我”的机关枪随时都在扫射,“我”的战友随时可能牺牲,但胜利和荣耀让“我”热血沸腾。“我”不怕有人死亡,也不怕游戏失败,只要单击“重新开始”,一切就可以重来。


这时候,你跟孩子提“赶紧去做计算题,背单词”,这岂不是笑话吗?恐怖分子的大本营就在眼前,还等着我调兵遣将,带领部队去攻陷。亿万人的世界等着我拯救,区区一点作业又算得了什么?什么?老师要批评?拿出“我”的AK12,直接击毙敌人吧!

         

当游戏的毒深入身心,游戏中的攻击冲动就会直接诱导孩子用“进攻”的方式去解决人生中的问题。因为此时,他们已经分不清真与假,游戏和生活。



四、反其道而行

以游戏之道,还治游戏之身

         

父母眼中,游戏如洪水猛兽。


为了防止男孩沉迷游戏,因而时常做出简单粗暴的STOP行为。如,没收手机、平板、电脑,删除游戏程序,以怒骂棍棒等暴力形式,直接一刀切,对男孩和游戏进行硬隔离。


殊不知越限制,孩子越好奇,越渴望。


心理学中把这种“愈禁愈为”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指的是越禁忌的事物,越是散发着诱惑的气息;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让人充满渴望。这种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


父母不给玩,男孩就想尽办法偷着玩。


新闻上不乏看到爆出校园周边小店“租手机给学生”的隐性业务。以买零食小吃打掩护,偷偷开启租手机给学生打游戏的副业。



生意火爆的背后,折射出无论父母如何严防死守,孩子对游戏的欲望依旧能够穿墙而出,遁地而生。


当内心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容易陷入对游戏的焦虑和渴求,表现出来就会越逆反,越容易出现“应激”反应。大哭大闹,非玩不可,或者偷偷摸摸地玩,为了玩游戏而做出各种极端行为,甚至成年后还深陷游戏的坑出不来。

         

         

弗洛伊德说: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那些童年没被满足的愿望,就像心上长了一个无底洞。长大后,无论怎么弥补,也填不满。


那难道因为孩子喜欢玩游戏,就放任不管吗?非也,不是不管,而是管有度,玩有度。


既然孩子喜欢玩游戏,那么我们就用游戏吸引孩子的点,反其道而行来治。


  • 症结:游戏中可以逃避压力,获得成就感


          对策:重塑学习的动力,帮助建立自信心

虽然我们总吐槽男孩学习缺乏自觉性,总需要父母喋喋不休在背后催促。但这些不热衷于学习的男孩,却愿意为了游戏升级,熬夜到凌晨2、3点。


“学习中,一碰到不会的题目,就想去打几局游戏”,一个沉迷于游戏的中学生这样说。因为在游戏中可以逃避学习的压力,比起拼尽力气都不容易拿到的高分,游戏中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各项奖励和荣誉,带来的成就感满满。


         

当代孩子的学习压力有多大,内心就有多想逃。


电视剧《陪读妈妈》中,当妈妈李娜得知在国外留学的儿子沉迷游戏后,毅然决然放弃工作过去陪读。但儿子却毫无改变,经常躲起来打游戏。


为此她大伤脑筋,想尽办法制止。直到有一天儿子忍无可忍,情绪爆发后,她才了解到:异国他乡求学,孤身一人的寂寞和无助,是儿子投身游戏世界的原因。



学习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面对压力山大的学习任务,和精彩刺激的游戏世界,男孩自然而然更愿意选择后者。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正视孩子所面对的学习压力,帮助他缓解内心焦虑无助的情绪。另一方面,要多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小进步,也要给予大大的鼓励,让孩子重新找到对学习的自信心。


樊登老师就曾说过:“要想让孩子不玩游戏,首先要让孩子提高自尊水平。”


一个对自我认同度高的孩子,为了保持良好的积极状态,会更注重对自我的管理,也会更有责任和担当。一个经常在学习上被认可和表扬的孩子,自然更愿意多花力气在学习上发光发亮,通关升级。


游戏能带来成就感,那么我们就加大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以游戏之道还治游戏之身。

          

  • 症结:游戏乐趣多多,可以获得共同社交话题

      对策:培养一项运动爱好,增加现实社交联结


男孩们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游戏。出去聚会吃饭,男孩们凑在一起,最常见的娱乐方式也是打游戏。游戏已然成了这代男孩逃不掉的社交话题。


一位曾沉迷网瘾11年的大学生说:“在小学,如果你会打游戏,课间一聊天大家就都会凑过来,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在班里才有存在感。”


王者荣耀的总裁就曾说过“王者荣耀是一款社交软件”。


游戏世界中,一起斩妖除魔,杀敌进攻的战友,更是有着“过命交情”。所以,“忠肝义胆”的男孩们,自然而然将这些伙伴视为生死之交。



游戏吸引人,是因为乐趣多多。但如果生活中存在更吸引男孩的事物,自然而然就能够将注意力吸引过去。


所有事情里,能跟游戏一样,让男孩们激情四射的就是——运动。


资深的初中老师都会建议,家有男孩,一定要培养一项运动爱好。


当青春期的负面压力来袭时,不像女孩那样善于表达的他们,只需要去球场上、游泳池里、大草坪上,流一身汗,发泄掉多余的精力,也就释放掉了沉重的情绪。


运动带来的不仅仅是情绪的减压,更重要还能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跟游戏里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一样,运动场上同仇敌忾的团队意识,也能让男孩们寻找到同伴带来的快乐,感受到来自团体的被关注、被需要、被肯定。


瞧瞧,能让那些“老男孩”几十岁时仍激动不已的,除了游戏,就是NBA、世界杯、奥运会。



  • 症结:父母管束过少或过紧,渴望爱和温暖

      对策:增加陪伴,做好榜样,促进亲子关系


许多沉迷游戏的男孩,都属于两个极端之一。


要么是现实生活中被父母压迫过度,没有自由空间,所以在游戏中寻找喘息之地。要么是父母关注不够,缺少爱与温暖,内心孤独无助,只好去游戏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儿童心理学奠基人Rudolf Dreikurs说过:“如果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家长需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


首先,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尽量少在孩子面前刷手机、玩游戏。要想孩子热爱生活,远离电子屏幕,我们自己先要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减少诱惑,竖立正能量的榜样。


其次,养育男孩,最重要不是做男孩的导师,而是做他的战友。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认可,拉近距离,成为他的同盟。

         

他喜欢游戏,那么我们可以约定好每周末陪他一起打一盘,了解他的世界和爱好。知己知彼,那么当我们跟孩子聊起游戏时,就能获得更多话题,在制定玩游戏的规则时,也更容易获得他的配合。



比起说教、打骂、阻拦,多花时间积极引导,多点鼓励、多点陪伴,用爱的行动获得孩子的认可,获得他们的信任,就会发现阻力减小,配合度提升。


最后,与其想尽办法阻止孩子玩游戏,不如多身体力行,带孩子踢足球、打篮球、跟同伴周末相约去爬山、徒步,让丰富多彩的生活,填补孩子空虚苍白的闲暇时间。


兴趣爱好多了,自然沉迷游戏的时间就少了。


游戏虽有毒,但爱是解药。


只要以爱滋养,每个在游戏世界里迷路的男孩,都会迷途知返。




- 今日视频推荐 -

热文推荐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
  • 出国留学导师微信号:guanjia333
  • 学龄前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27
  • 小学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4
  • 初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