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90%的普娃,要彻底打破内卷,我们可以一边为那些1%人群鼓掌,一边拒绝陪跑。一定要着眼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清晰自己的道路,为之努力。
本文作者:蝎子号;口述:林杰。。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美国大学放榜后,家长们最关心的莫过于:这些被名校看中的孩子,做对了什么?
是的,我用了“做对了什么”来描述这个问题,是因为太多人迷信所谓“爬藤公式”:SAT1550+全A成绩+奥赛奖牌+顶级夏校 + 论文发表=藤校录取。但这个公式不仅让国际升学卷成了另一种“军备竞赛”,还越来越不管用了。手持完美简历,却在美本申请中折戟的案例屡见不鲜。
林杰老师是一位把美高、美本“摸透”了的人——他在国内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经历美高,本、硕双料藤校。毕业后先是在百年寄宿美高当了多年老师,后来加入北京一所知名双语学校,是创校团队一员,独当一面。
他的著作《我在美国当老师》,以一线教育者的视角360度呈现了美国精英高中的教育,是低龄留美家庭的必读书籍;译作《优秀的绵羊》,揭开了美国精英高等教育内幕,从招生录取到藤校生心理健康, 暴露了精英教育培养的“精致的利已主义者”,引发世界范围的讨论。上周,林杰老师做客蓝橡树直播间,就他的经验回答了家长非常关心的留学问题:顶尖美本申请真的有公式吗?要不要送孩子去读美高?想留学不想内卷怎么办?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它要组建新一届学生,就像梁山好汉的108将,每个人有自己的特色。生源多元化是美国大学招生时的底层逻辑——它既需要体育、音乐特长生,也需要学术大牛、或者是第一代大学生等等。他们在生活中克服了一般人克服不了的困难,经历了一些不同于他人的经历。这种棱角对天才而言,是“硬核”的国际大奖,是学术大刊论文的第一作者。对普娃来说,挖掘自己的潜能,把擅长的事做到极致,依然有成为“强而不同”的可能。比如我今年有个学生,同时被MIT和普林斯顿录取。他没有竞赛、没有论文,没有顶尖夏校,有艺术特长但达不到专业级别,但他有个特点被挖掘出来了——他性格人见人爱,人缘非常好,同学们都很喜欢他,抢着邀请他一起过长短假期。利用性格优势,这个男孩在美高读书期间担任了学生宿舍管理职位。他喜欢滑雪,当上了校滑雪队队长。在担任队长期间,他完成了对学校滑雪队设备间的装修改造。可以说,他将自己对社区的影响和贡献做到了极致。众所周知,美国前10大学最不缺的就是优秀的成绩单,如果只是学术强大,但没有「不同」,那你可能只会“被考虑”,不一定被录取。优秀的成绩固然重要,人的“棱角”才是脱颖而出的关键。在传统升学中,顾问会根据学生情况,按照学校排名制定一所梦想学校和保底学校。比如梦想“哈耶普斯”,保底几所排名40左右的学校。在如今内卷极其严重的时代,没有学校可以做真正的保底。被藤校录取,却被UCLA甚至东北大学拒绝的大有人在。在“剧场效应”的冲击下,有些家长们恨不得孩子的托福和SAT成绩刷到满分,能去的比赛都去参加。但拿着堪称完美的简历,可能还是进不了自己想去的学校。媒体上充斥着“哈耶普斯麻”的故事,这些学生甚至不算是1%的学霸,而是头部0.1%的学神。他们的故事几乎没什么可参考的,看多了只能徒增烦恼。通常我们说,1%的学生争取藤校;10%的学生去TOP30,剩下9成的学生才是美本申请的主流人群。那么这一大部分学生,他们与其盯着那1%的目标,不如把自己的留学价值最大化。简单来说,我们不要去参与到这场,以“学校排名论英雄”的内卷了。换句话说,我们要打破“藤校就是比其他学校更好”这种严重偏见。我今年有个女生来自北京的双语学校,成绩中等偏上,但她喜欢滑冰、喜欢社区、也喜欢小孩子。她畅想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可以到全世界各地生活,与不同的孩子在一起。想象一下当这位学生将来去了日内瓦国际学校与来自世界100+国家的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时候,有谁会在意她是否藤校毕业?而且这样的愿望并非天方夜谭。她完全不必在本科就冲藤校,反而更合适就读一所文理学院,硕士再申请哈佛大学或者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院,在美国工作两年。所以,家长要叩问自己:我们到底要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生活状态,还是冰冷的名校光环?再比如,如果孩子对葡萄酒有兴趣,可以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读一个种植专业,加州NAPA郡是世界六大葡萄酒产地之一,你读了对口专业,还在产地,毕业后就业100%没有问题。作为90%的普娃,要彻底打破内卷,我们可以一边为那些1%人群鼓掌,一边拒绝陪跑。一定要着眼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清晰自己的道路,为之努力。还有一个问题是很多家长关心的:到底要不要去美高,以及怎么选择美高。大家都知道匹配才是最好的,但什么是匹配呢?简单来说,可以先做一些排除法。不管你去哪所学校,一定要确保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在这所学校成绩可以做到10%,甚至5%。我们前文提到的“强而不同”,首先要确保“强”,如果这个都做不到,谈何不同?基于这点,我并不太建议家长冲着美国高中的顶流,比如安多福之类的。一旦进了这种学校,无论外界还是学生内心,对自己的期待就会不一样,压力也会更大。至于如何判断孩子的成绩在什么水平,其实很简单。每所高中都有自己的学校档案,是公开的信息,其包含了ACT、SAT的平均分,以及拿A成绩的学生比例,这是给大学招生官看的。当然你也可以在访校期间询问在校生,从而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能位列前茅。匹配的第二个方面是,这所学校对国际生是否友好,国际生在学校的地位如何。孩子青春期的关键几年,过程很重要;在校生活是不是顺心,有没有真心朋友,有没有感受到自我价值感。如何判断?你可以访校的时候去观察一下,这所学校的国际生有没有参与到学生管理层,担任足球队长,参与宿舍管理,以及乐团里有没有国际生的一席之地等等。匹配美高,既是一门科学(比如研究该校的藤校录取率、SAT平均分、AP课数量等),也是一门艺术(在校生的气质、对国际生的友好程度、人文关怀等)。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夏校,来访问学校并参加开放日等,来获得更直观的感受。低龄的留学规划问题也是近几年兴起的热潮。如何做好长线准备进美国名校,有一条路非常功利,但也有效,那就是体育和艺术特招。如果孩子还在读小学,也有天赋,那么冰球、高尔夫、水球、网球、壁球、击剑、划船,这些运动都比较符合亚洲人的身体素质。当然美国的大学也有篮球、美式橄榄球特招,但不适合99%的中国家庭。如果孩子从小学琴,做到了近乎专业级别,可以去到专业的音乐团,上海、北京乐团表演的程度,那么也是可以走艺术特招路线。从功利角度来讲,如果你想让孩子进顶尖名校,那么培养体育或艺术特长,然后保持学习不错, 那成功的概率就会非常高了。体育特招的藤校录取率可能是其他人群的10倍,而且11年级下半年就已经尘埃落定了。从非功利的角度来说,要想进名校就得先抛弃对名校的执念。就像你追求一个人,你要放下对她的执念。如果你天天去对方门口敲门,她肯定不会跟你谈恋爱;你要把自己做得够强,够自信,有自己的生活内涵,那恋爱自然会上门。退一步来说,即便你喜欢的女孩不来找你,当你变得很出色的时候,还是会有别的女孩找你。升学也是同理,当你变得非常优秀,即便藤校没看不上你,其他名校也会钟意你。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要天天揣摩哈佛要什么、普林斯顿要什么,企图根据对方的偏好,来打造孩子;10年后学校的口味变了怎么办?所以,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让孩子喜欢阅读、热爱社交、性格阳光、乐于助人、有共情能力,他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很出色的人。你若爱的哈佛死去活来,即使18岁进不去哈佛,只要持续做好自己,做到了极致,我相信38岁或48岁的时候,哈佛也会敞开大门请你当教授。我一直相信过程大于结果,过程驱动结果。因为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所以结果无法保障,但是过程我们完全可以用心做好。早规划,并非花时间包装提高录取概率,而是让孩子有时间去探索、试错、消化、吸收和蜕变。就像我陪伴了多年,今年被MIT和普林斯顿同时录取的男孩,即便没有名校录取,他在高中期间的种种历练,从一个懵懂的男孩,蜕变成长为有能力、有思想的有志青年,这才是我们培养孩子的初心,不是吗?可收看林杰老师的直播回放视频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