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砚遇 ▍砚台上的中国

2016-07-01 美育课堂 名师楼


 

笔佳十美警世,墨香百里可闻,纸优千年不变,砚固万代同辉。


这是前人对“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赞美。砚,将书、画、雕刻艺术和地域民俗文化融于一身的重要书写工具,在中国历代的文化人中颇受珍爱;刻砚、赏砚、藏砚,作为一种时尚的风气,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



笔墨至亲 

历代文人为之癫狂

 

砚亦称为研,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台制作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代刘熙《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春秋时砚台基本成型,并逐渐抛开研石自成一体。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


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等。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实际并不适宜做砚台,但文人的浪漫将这种大胆的尝试,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中国历代的文化人对砚台的珍爱,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被流放的对方一次比一次远,很多时候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但收藏砚却仍是苏轼的一大乐事。在贬谪途中,苏轼仍收藏了唐代许敬宗砚、吕道人沉泥砚,在与友人的信中,写的也多是“名砚代购”“名砚点评”之类的内容。在纪念亡友的诗句里,也仍离不开砚,苏轼有诗纪念亡友石昌言:“非人磨墨墨磨人!”

 

北宋末何蘧《春渚纪闻》记载,宋徽宗召米芾写字,米芾看到皇帝桌上有名砚,一写完字,就抱上砚台跪请:“此砚经臣濡染,不可复以进御,取进止。”意思是他用过了皇上就不好再用了,让宋徽宗索性把砚台赐给他好了。徽宗也未拆穿他的神逻辑,当即答应送他。米芾高兴坏了,“舞蹈以谢”,又恐皇上后悔,便急着把砚台抱回,连衣服都染黑了。徽宗叹气说:“颠名不虚得也。”



收藏正热  

乾隆御砚克换北京两套房

  

砚台分类繁多,但又以四大名砚为尊,分别是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

 

端砚其材料取于广东肇庆,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自唐代问世以来,端砚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以致升到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



 “歙砚”的开山祖是易砚。据史料记载,易砚始于春秋时代的燕国下都。到唐晚期,易州的奚超父子继承松烟制墨的技艺,并在易水河畔的津水峪创制了“易水砚”。后来奚超之子奚庭圭受到南唐李后主的赏识,被授予“墨官”,并赐姓李,后因避乱,移居安徽歙州,成为“徽墨”、“歙砚”的开山祖。而易水古砚亦久盛不衰,名扬中外。

 

洮河砚,又称洮砚,产于甘肃洮砚乡洮河水底,因其颜色墨绿,石质细腻,纹理如丝,气色秀润,发墨细快,保温利笔,产量极为稀少,自唐代成名以来,老坑洮砚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名砚。(特级老坑石在宋末1175年就已经断采,市场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乱真。)



 

澄泥砚,是四大名砚中唯一的非石砚材。其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烧,最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朝,澄泥砚的颜色以鳝鱼黄、蟹壳青和玫瑰紫为主。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在现代,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西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回归,正在形成一股推力,使得砚台收藏走出低迷,并顺势上扬。2007年西泠印社的“文房清玩•历代名砚专场”中,估价为80万-150万元的“吴昌硕铭、沈石友铭石破天惊端砚”以235万元成交。



 

中国嘉德2010春拍“翦淞阁——文房清供”专场上,清康熙御制松花石龙马砚以425.6万元高价成交。民国二年,此砚流入藏砚名家沈石友之手,并留拓于其砚谱《沈氏砚林》。民国六年沈石友谢世,藏砚尽为后人散出。昭和三年,日人桥本关雪买下沈石友藏砚,后作为担保品被某银行保管。昭和二十年(1945)桥本关雪过世后,遗物散诸海内外。迄今《沈氏砚林》里的名砚仅留存约58方,砚谱中惟一一方松花石砚避开战火,幸留原貌。

 

更令人拍案的是,北京保利2010春拍,“乾隆御用”御题诗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以1400万元成交,打破了砚台拍卖的世界纪录。此砚在《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西清砚谱》等皇家典籍中均有著录。整器作卧虎之形,色属澄泥砚中最为上乘的鳝鱼黄。以一椭圆形包袱式紫檀木盒储之,盒面镌刻隶书“虎伏研”三字,盒盖内填金隶书御铭与砚铭相同,下有钤宝二,曰“会心不远”、“德充符”。盒内底镌刻隶书“乾隆御用”并“几暇临池”方印,均填金,雕饰十分精美,应为乾隆书房中蒙皇帝手泽的珍品。



回不到毛笔书写的时代何以可能

 




君子不器,说的是人拥有各种存在状态的可能性,对于今天的砚石,也是一样。砚石,在与笔墨疏离的今天,正在探索着更多的可能。

 



图文来源于公众号【 

整理:名师楼编辑部





全民美育

名师楼是多元的文化艺术场域,集合了美好的希望与乐趣,我们通过传家课堂、创想课堂、少年人文研习、沙龙、读书会、国际游学等展现和诠释传统文化、应用艺术与生活美学。这里是一个提供由心灵至专业知识的多元学习中心,一个汇集学术交流、设计创意的跨界交流平台。


合作 | 投稿 | 发布 请留言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