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蒋勋美学福州读书会第八期8月28日《孤独六讲》(有视频)
我可以孤独吗?
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
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
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
好像只有孤独,
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蒋勋
人们需要群体的生活。
我们在独立的做好跟自己对话的同时,
要做好与周围世界的沟通。
如果说每个人有能力做好自己,
又可以力所能及的
为周围的人和事,
那么我们都将面对所有的美好。
绰绰
秋日。天朗气清。屋内巴赫《Anna Magdalena》的琴声温柔的响起。我们在这静谧的氛围中开始了《孤独六讲》的分享会。从书法到绘画,从音乐到诗词;巴赫、莫奈、贝多芬,梵高、苏轼、周国平……满满一个下午,我们一起品读蒋勋的文字、体悟孤独的内涵,一起聊心得感悟,一起谈日常生活。
《孤独六讲》顾名思义,这是一本讲孤独的书。但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为一体,告诉读者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25qpmm4k&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蒋勋美学福州读书会第八期《孤独六讲》精彩花絮
@林薇(教师)
孤独不是寂寞。偶然的机遇,平生第一次一个人独自前往武夷山,六个小时的车程里,我整个人都是放空的。在绿皮火车上,尝试了自己从没尝试的新鲜事物。我细细打量车上的各种人,觉得每个都非常有趣,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他们让我感觉陌生却也亲切。
当火车到达目的地,我才打了电话给家里报平安。之后我全身放松的躺在床上,觉得空灵又快乐。我才理解了那句话:寂寞是难耐的,孤独是享受的。我告诉自己:放下一切,顺其自然。我们应该孤独的行走,愉快的生活。
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我认为这里的“独”指的是“纯粹的自我”,其实就是寻求心灵的大自由、大自在。
书里六讲的孤独讲述各种不同的孤独。涵盖了我们的人生,其实是告诉我们挣脱我们生活中一些固有的枷锁。看了孤独六讲,我终于明白,我自己那些曾经不敢与人说的那些行径就是孤独,属于我自己的孤独。我觉得这是一种享受。书里说:孤独是饱满的开始,确实是,它是我们在莫大城市里的空间。
书法里讲的“守愚、刚强、自芬芳”讲的也就是孤独。这里的孤独讲的是抛开技法,用心书写。
《孤独六讲》这本书,深入浅出,蒋勋老师用生活的片段和思考写出这本书,提炼出这本书的美学本质:孤独。摘要里谈到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最后,我想说,孤独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美。
@Blue apple(文化产业)
我觉得孤独与寂寞的关系就是:从心里学上说,寂寞是一种时有时无的状态。是热闹后剩下的无聊。但孤独不是,孤独来自于我们的意识,是自我意识非常清晰却没有回应的思维流动。孤独不是一种感觉,也不是一种状态。它是来自灵魂层面的东西,非常的深刻。真正的孤独有时会出现在最热闹的地方。
《孤独六讲》里提到情欲孤独、伦理孤独:社会对人都是有制约的。文明教育约束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孤独是热闹的,寂寞是安静的。
梵高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画,他的色彩非常的热烈,但他的内心非常孤独。他的手法是一种强烈和极端的表现。最后它从疯狂的孤独中走向崩溃。
贝多芬,它的音乐,都是用强烈的音阶,大的力量。至死都紧握拳头来表达他内心的孤独。
巴赫,如果你听过他无伴奏的大提琴你就会感受到。而莫奈就不会,它是一种印象派的唯美。
蒋勋老师用孤独为切入点,将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展现。我认为蒋勋老师所讲的孤独其实是一种自我。
情欲孤独:
情欲包括很多,人从小就有欲望,随着成熟会发现我们的欲望往往是无法实现的。自我欲望和现实状况不符合和就会产生矛盾。
言语孤独:
人孤独才会说话,往往你说的别人听不懂。哪怕是最亲密的人,有时都没办法理解你,这时候语言显得很无力。当我们满含情感情绪的想表达,但别人无法接受理解,也无法给予回应时。这就是语言的孤独。
革命的孤独:
现状的不满意,我想打破他。
人不愿意孤独终老,所以我们想要革命想要打破。例如林觉民,它就是一个革命者,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爱国救国,他也纠结于家庭,但他知道,如果他安于家庭,那么他的革命的孤独感就会把他吞没。
李叔同,功成名就最终他却遁入空门。他是一个革命者,他读到了人类命运的真相,他觉得人类可以走向更好。他想帮助别人。人一旦有责任时就会想要在孤独中站起来。这是一种崇高的孤独。每个人都有:“神性”。它非常高大伟岸,而当小我和大我发生冲突就会孤独。
暴力的孤独:
肾上腺素。激动的能量需要释放。
良性的暴力,是适当的发泄。恶性的暴力:贪欲、战争、掠夺……没办法控制自己直到癫狂。
人性也有黑暗的一面。内心黑暗的能量很强,没有得到发泄就会孤独,突然的转变你没办法适应也是孤独。
思维的孤独:
蒋勋老师用例子告诉大家思维的孤独。我是爱思考的人,我发现,我没办法有知音,我的观念、爱好、想要的生活模式,找不到完全理解的人。你对自己越加思考你就越会孤独。
伦理的孤独:
伦理的孤独是后天的教育、家庭、父母培养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性,我们该对自己的属性有正确的认知。当面临自己的认知和自己的欲望有冲突时。我们觉得束缚,没办法为所欲为。过程中就会觉得孤独。
我们应该学会放松自己,享受孤独,人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孤独其实就是对自己的认知不清楚,不熟悉。所以感到孤独的人是幸福的。
@大红袍(编辑)
《孤独六讲》这本书虽然讲的是孤独,从最初的情欲孤独到最后的伦理孤独,这个过程其实是画了一个圆,其中呈现出来的是圆满。这是我对整本书的印象。
语言孤独,说话的时候要想想哪句话是可以简练地说的,简明扼要地告诉别人。这样你可以取得你想要得到的效果。革命孤独是另辟蹊径的,革命者往往收到最多的宠爱。当梦想与现实出现冲突时,他就会去革命。暴力孤独,让孩子从小有一个冒险的经历,同时也可以去视察他的身体。如果我们的社区能够给孩子们一些空间,让他们去自由玩耍,而不是限制他们。这样让他们快乐地释放自己的身体,会比玩一些危险的游戏要好。思维孤独其实讲的就是哲学的思考。哲学的起点是怀疑。而哲学则需要“思辨”。孤独是一个巨大的狂喜。当我们不在乱填满心里的寂寞,我们就能感受到一种饱满的狂喜。最后说到伦理孤独的时候说当亲人和你说话的时候,你至少应该耐心的听他把话讲完,不管同意与否应该有自己的观点。
@白云飘(教师)
我非常喜欢蒋勋老师的文字。我不知在座的大家有没有经常感到孤独,我自己经常觉得孤独。看了老师的文字,我们大家都应该慢慢学会享受孤独。就像书里写的孤独其实是一种圆满。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当时觉得父母不理解,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孤独,当时害怕孤独,总是想要寻找知音,知道现在我们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世界和空间,即使是最亲密的人,有时候也是没办法完全无间,有时候我觉得言语是非常苍白的,有人曾说过,语言的能量只有百分之三十更多的70是言语背后流动的能量。
我曾经也有过产后抑郁,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孤独。觉得家人朋友都不理解自己,有时候即使与自己的丈夫孩子相处,都有不同的排解方式。我们认定的伦理和平常有时会给身边的人增加无形的压力,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应该沟通。
看完书,我觉得我们应该享受孤独,孤独让人很脆弱,但也让人充满存在感。我觉得蒋勋老师的文字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很多的道理。读完老师的书,仿佛有一只手轻轻的抚摸过我的心灵。懂得孤独,让我们更加清明。
@木木色(自由职业)
我觉得孤独是在精神层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孤独,我就希望能想找组织一样,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开始学习摄影、设计等等去充实自己。在充实自己的过程中多与自己对话,也许这也是对孤独的一种排解和享受。
@文君能有几多愁(自由职业)
我开始对孤独有认知其实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被大家认知,哪怕是小孩也是一样。但我们身边的人总是只能陪我们走完一段,而不能走完一生。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人,失去的永远比得到的多。
有时你必须一个人,有时你发现找不到人去倾诉,这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孤独。
我们总是希望思维思想上的空缺总希望能被填补,最后发现能永远陪着自己的人就是自己。
学会享受孤独。和自己沟通,与自己分享。就像是老朋友。不同的经历收获不同的东西。认识自己,肯定自己与自己沟通和分享的过程,其实就是享受孤独。只有寂寞无聊才需要人陪,孤独只需要自己。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你能和自己、大自然沟通,你会收获很多美好的同喜。当然人是群居动物,但一个人也是一种享受。
@AMY(中国平安)
我很喜欢蒋勋老师
老师的文字让人很舒服。
在我的认知里,从来没有觉得孤独不好。我享受自己独处的时光。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一个人总是能有怡然自得的感觉。
@徐芳(投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孤独。所以我蛮认同大家对孤独的看法。对于孤独我的感受是在精神层面比较丰富的人往往比较容易孤独。如果没有找到精神层面比较契合的人,即使在热闹的环境也会觉得孤独。后来我学会调节,发觉音乐是我的知音。食物是我的朋友。所以我觉得享受孤独也不难。
@李贤圣(心理咨询师)
蒋勋老师讲得很精彩,我自己体会比较深的是伦理孤独。
“伦理孤独,是当前社会最难走过的一环。”蒋勋老师通过四郎探母的例子说明。
周国平也曾经说过: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
@连颖(博物馆)
我在想,我孤独吗?一开始我觉得自己并不孤独,和同事朋友家人分享生活觉得充实美好。我不敢承认自己孤独。渐渐的我发现其实我也会孤独,但我能自己调整,一个人的时候我会在家看书、看电视、一个人运动的时候耳机里的音乐也是一种交流。
慢慢的我从害怕孤独中脱离出来,从过程中去找到一些新鲜的东西,去发现一些新目标。我希望自己能够慢慢的认识到孤独,发现孤独中的美好从而更好的享受孤独。
@思华(独立工作室)
从小生长的环境都是被家人父母宠爱,分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所以我一直在做父母眼中的乖小孩。好像她们已经习惯了你的优秀。然后随着环境和竞争越来越大,会发觉自己的渺小。我会想做自己。
我愿意分享,愿意帮助,但是我也会坚持自己想要的。有时会不被理解,让别人觉得你比较自私。但我有我的坚持,有我的原则,可能我爱自己坚持自己的时候,这也就是一种孤独吧。成长是一个找自己的过程。我以前就是懵懵懂懂,现在在醒来的过程中就会有各种矛盾各种孤独,有时也害怕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但渐渐的,会向往一个人。接受自己的不一样,坚持自己想要的。
@禾禾(博物馆研究员)
小时候,懂事比较早。有过比较孤独的时候,那时候我的母亲给予我很多正面的指导,免去了很多在孤独中的烦恼。现在我也这样要求自己对待别人。
另一方面我觉得我们应该接纳自己的当下,享受孤独。
我喜欢蒋勋老师是因为他会把高大上的东西生活化,这样让它的文字充满了影响力。一个人走的很快,一群人走得很远。当你觉醒以后,你会发现孤独也是一种饱满。
@吉祥如意(茶艺师)
听大家的分享是一种收获。
分享一部叫做《蝴蝶》的法国电影。电影的最后讲到生活中许多小孩都有孤独的感受,需要父母更多的陪伴。
长大后孤独是灵魂的一个部分,很多人需要陪伴和爱。这时候交流就非常重要。
@麦子(教育管理)
革命孤独:
梵高贝多芬,他们是可爱的人,他们孤独但活出了自我。我觉得孤独是一种自我的选择,精神绝望是最大的孤独。林薇老师的分享给我很大的启发。人生不过一场偶然,看过一些书,爱过一些人。学会接受孤独,享受孤独。
@静静静(教师)
我是一个孤独的人,成长过程中,一旦妈妈离开就会哭闹,懂事后会想要得到父母和朋友的理解。长大后,发现没有人会一直陪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我开始学会一个人。一个人看书,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摄影。那时我发现,这样的时光也很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总有一段一个人的空窗期。我不敢承认自己孤独,我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想参与大家的热闹。随着认知的慢慢成熟,我发现独处也是一种享受。
孤独是饱满的开始。孤独是自己与自己相处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中你也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美好。下一步,我想一个人去旅行。在与自己独处的过程中,让自己更加的了解自己。
@马行者(投资人)
讲到孤独,一开始我觉得很沉重。后来听了《孤独六讲》的电子书。从自身的爱跑步,喜欢听故事和音乐找到独处的快乐。现在我享受自己独处的时光。我爱自己放松的状态。
我看中和欣赏思维孤独。我觉得思维孤独就是不能盲目接受,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玉山(企业管理)
我喜欢老师的书。
关于伦理孤独,十年前,儿子高考结束,问我12年的忙碌就为了这两天,值得吗?那时候我没办法回答他,现在我突然觉得是我伦理绑架了他。某一个层面,我剥夺了他许多的快乐和让他自由发挥的空间。生活应该感受过程的快乐。也许那个时候他应该很孤独。
关于自我孤独,我本身比较自立,我认为女孩子一定要独立。我能自己做很多的事情,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登山,一个人喝茶。有时会觉得自己孤僻,不合群。但现在我了解到其实这是一种享受孤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热闹时所不能体会到的。现在的我享受这种孤独的状态。
@史丹美(文化产业)
我也是一个比较孤独的人,从小总是有很多跟别人不一样的想法。家里人总是说等你长大就知道了,有时候成长的时候就会害怕孤独。慢慢的从逛街、看电影、旅行中获得了很多的感触。现在我享受这种过程,享受孤独。我觉得有时候一个恩孤独的过程也很美好。
@静墨(福州大学)
我是一个安静的人,从小就会觉得孤独,读了蒋勋老师的书,更加理解到了孤独的意义。
我认为,我没有更好的享受孤独,因为伦理的束缚,青春期的孤独没有地方释放,总是不知道为什么是什么,有时找不到答案就会放弃很多东西做别人期待的的那个人。
慢慢的我通过思考,反思到很多东西,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孤独这门课程,要先爱自己,才能去圆满别人的生命。才能平衡伦理和自我价值两者的关系。
@妈妈印纪(策划)
潜读《孤独六讲》,我懂的是表面,比方说文字很美,场景很真实,让自己想到曾经孤独的影子。我发现,蒋勋老师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能看透很多孤独背后的东西。
我还不懂的部分,是每个人对孤独自化的一种认知。这也是让我继续再看这本书的动力。人生而孤独,每个人其实就像一座孤岛。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联系在一起,就能够滋生出更美丽的风景。我觉得孤独这两个自本身就蛮好的,“孤”有种王者的感觉,“独”又是一种独一无二,享受孤独其实也是做自己的王者。
@连捷(教师)
《孤独六讲》这本书是我对于蒋勋老师价值观认识的一个点。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他对人生自我价值思考的过程。例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他们一些不能被世俗所理解的行为都让他觉得有一种穿越历史的共鸣感。我也觉得这是他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
真正的孤独是一种精神上的圆融世界。它有一个自足的丰富的圆满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精神世界是排他的。竹林七贤他为什么不想跟世人在一起,因为他们不懂,所以他们宁可跑到没有人的山上去长啸,用这种啸声去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这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世界的感觉。
老子的《道德经》留给世俗当中所有人已是足够,而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他认为是不需要为其他人所公知的,所以他飘然而去。庄子也是如此。列子说,我乘风而行,大风起时便飘荡在世间万丈高空之上,想到哪里到哪里。列子和胡秋子在学御风之术,学到第九年时,当自己的所思所想已经脱离人世间的是非利害关系的时候,才达到一种心神凝聚的境界,内外交融。
而中国士大夫阶层是耻于谈孤独的。事实上,他们对于父母亲、子女、亲朋好友都是有隔阂的。他们一方面极力消除这种隔阂,另一方面又在增强这种壁垒。这其实是在孤独状态下他的另外一种选择。孙悟空要保护唐僧去取经,就表现了这种精神状态。当时我们流传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讲究的是自我超脱自我解救;而他要去的是大乘佛经,大乘佛经是要普度众生。所以就从自我解脱的阶段走向了普度众生阶段。
他们心里会孤独,但是他们不跟别人讲。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仍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留下了一个小小的天地。这种天地是不为人所知的,这种孤独事实上在圆融的世界当中也希望有一个同样的世界与他相碰撞。
名师楼是一个在喧嚣城市中的独立个体,它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是全民美学教育。我们通常希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时间放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让他们去学画画、学音乐、学书法……却忽略了自己也是需要这种学习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地给自己增加我们需要丰富丰满的内心世界,从过去无聊寂寞的状态走向圆融,在这样一个小世界当中得到一个心灵的碰撞。
@绰绰(名师楼联合创始人)
昨天深夜有一场雨,让我想起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壮年听雨还有而今听雨的心境是不一样的。是在一定年龄、一定阅历的情况下对同样事物的不同理解和思考。
在读书会即将结束时,我想给读给大家苏东坡的《定风波》。他的第二段是这样写的:“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 ”
“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这是我想在今天读书会分享给在座每一位的。
◎特别感谢本期志愿者
录音整理 @啊格莉
摄影记录 @连捷
视频整理 @李伟亮
◎特别感谢
名师楼为蒋勋读书会的书友们提供交流场所
◎读书会的礼物
汝窑茶罐
十年的安化黑茶
蒋勋老师签名书《梦红楼》
◎ 想要加入“蒋勋美学福州读书会”吗?
可添加微信号en784935220为好友,我们的招呼语是“勋衣草”。
整理:名师楼编辑部
全民美育
名师楼是多元的文化艺术场域,集合了美好的希望与乐趣。这里是一个提供由心灵至专业知识的多元学习中心,一个汇集学术交流、设计创意的跨界交流平台。
传家课堂
中国画 | 书法 | 茶修 | 漆修 | 古琴 | 插花
品香 | 养生 | 礼仪 | 美食 | 手作
创想课堂
音乐 | 建筑 | 摄影 | 手机摄影 | 油画 | 咖啡
瑜伽 | 家庭园艺 | 陶瓷 | 家居
少年人文研习
国学经典诵读 | 围棋 | 声乐 | 古琴 | 茶修
中国画 | 书法 | 礼仪 | 手工 | 家务整理
园艺 | 亲子人文游学
沙龙 | 读书会 | 国际游学
美学微课堂
生活美学 | 人文美学
合作 | 投稿 | 发布 请留言
欢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