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民晚报记者讲述:这些年,我和加装电梯的那些事儿

新民晚报 2021-02-07

今年上海两会上,“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000台”的目标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标志着多层住房加装电梯这件老龄化社会的民生难题,正式进入了市政府力推的工作范围,前景光明。新民晚报昨天也推出了相关的通版报道。



这些年

我从事加装电梯报道的那些甜酸苦辣

都浮现在了眼前

                       

联系采访:热面孔贴冷屁股


2015年6月,我被报社聘为“特聘首席记者”。这年夏天,我推出了两个系列报道,都是关于养老的。第二个是“养老难题调查”,共写了六个难题,其中一个是老房装电梯。我来到童双春、李青两位滑稽戏老艺术家中,倾听了两个80多岁的“悬空老人”的苦恼,刊发了焦点报道。从此,我和加装电梯结下了不解之缘。


老房加装电梯属于新生事物。尽管上海在2011年已出台了支持的规定,但社会上知之甚少,甚至很多政府部门都一问三不知。在采访中,新闻从业20多年的我也尝到了“热面孔贴冷屁股”的滋味。


上海已成立了“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协调小组”,设在市房管局。看到新民晚报刊发了几篇报道,市房管局的相关处室的处长希望和我沟通一下,介绍情况。正愁得不到官方回应的我十分高兴。不过,这位处长说,采访要走程序,需要通过局办公室联系。于是,打电话给办公室主任、写采访提纲、发传真……我一一照办。由于当时正在机构改革,局办公室发生人员调动,又耽搁了很久。前前后后花了两三个星期,我才坐到世博村路的市房管局会议室,得以与两位处长面对面。当面沟通时,他们介绍了情况,接着表示:此事还是要由业主自己进行,政府不能包办。


市房管局处长主动找我沟通情况,我见到他都花了两三个星期,普通居民要加装电梯走60多个程序、盖45个审批章,难度可想而知!继旧改之后,加装电梯成为社区里的“天下第一难”,这一点也不夸张。


2016年7月,邵宁在周家嘴路2001弄采访加装电梯。种楠 摄


当时全市加装电梯的信息很少,我得到一点线索便深挖下去,报道了普陀区怒江苑7号楼、长宁区五洲大厦等成功案例,引发了强烈反响。在报道中,我也反映了群众的呼声,以及申请流程复杂、办理手续繁琐等问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2016年6月,我接到一个电话。原来,针对加装电梯中的问题,上海几个部门联合出台了简化流程的办法,将召开各方座谈会听取意见,这个座谈会只邀请我一个媒体记者参加,而我并非条线记者。这真是“不打不相识”。大概是由于我的锲而不舍,加上稿件内容准确,注意把握导向,才取得了有关部门的信任。当天,我参加会议后,很快写好了稿件。次日,独家报道《审批章从46个减少到15个》在晚报头版首发。后来,这则消息也获得了上海新闻奖二等奖。



区房管局局长:

“谢谢侬,不要再写装电梯的报道了!”


前些年,加装电梯常常引发各种争议。除一楼居民外,很多住在电梯房中的人也对此不理解。有人问:爬不动楼,可以卖了住房买到一楼去啊,为什么非要装电梯?然而,只要家中有“悬空老人”,对这个问题就会有切肤之痛。换房子,看似简单,但对于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说,且不论房屋买卖的损失,仅仅搬一次家,就可能要了半条命。



几年来,读者来信如雪片般飞来,来电也络绎不绝,还有的市民“组团”来访,一说就是几个小时。我跑遍了几乎所有加装电梯成功的小区,掌握的数据、信息甚至超过了主管部门。渐渐地,成功的案例增加了,也有了经验,不过,遇到困难的个案也更多了,并且每个个案的难点都不一样,真可谓“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些都成为我的报道内容,每次在报纸和新媒体发出,都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比如华山路的“一户反对”楼,29户都同意,只有一户反对,但加装电梯就是不能立项。我多次前去实地采访,并向居委会、区房管局等多方了解情况,进行了报道。之后,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媒体都跟进作了报道。“一户反对”也成为社会治理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问题。


在当时的情况下,各级政府态度都不太明朗。前面提到的那位处长是我一位同事的老同学,同事在同学聚会时遇到了他,他表示:知道邵宁很关心这件事。但是,现在加装电梯推进很难,没啥办法。


一天晚上,一位熟悉的区房管局局长打电话给我:“谢谢侬,不要再写加装电梯的报道了!”我问为什么,他说,晚报上每次有我写的这方面的报道,分管他的副区长就转给他看,他头很大。“老公房装电梯这件事如果政府来推,到时候有的人就会靠在政府身上,今后电梯维护、维修怎么办?反正是你们政府要装的!你不知道吗?现在有的大楼电梯坏了,业主都不肯花钱更换,还向媒体投诉呢!”


我听了,一方面表示理解,另一方面心里暗暗高兴。那位副区长的态度我觉得十分可喜,如果这样的领导多一些,这项工作一定能加快推进的。


有意思的是,一年后的上海两会上,我遇到了这位身为市人大代表的区房管局局长。他的态度一下子有了转变。他对我说,在几个月的大调研中,他们听到群众最多最迫切的呼声就是加装电梯,所以,今年要把这件事作为重点民生工作来推进,主动为群众服务。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此言不虚。



几个“老大难”至今耿耿于怀


从事加装电梯报道,是一件比较吃力的事,没有条线,没有联系人,更没有统发稿,连文字素材都很少。采访过程中,碰到过打官腔、踢皮球的,也吃过闭门羹;做舆论监督,还会引来投诉……


但是,做这件事的获得感也是很强的。单看数据就可以知道:2015年,上海只有怒江苑一台电梯竣工;2016年,竣工仍是个位数;2017年,竣工达到两位数;2018年,立项298台、竣工61台;2019年,立项624台、竣工131台,终于达到了三位数;2020年,通过居民意愿征询751台,完工294台。而那电梯里一张张笑脸,更是比什么都美丽。这两年来,我明显发现身边装电梯的消息多起来了。去年底,报社的发行员小王也来告诉我,说她家所在的杨浦区的多层老楼,马上就开工装电梯了,她推着婴儿车上下也会方便了,这是她新年的小确幸。


宝山九村已有多幢居民楼加装了电梯。陈梦泽 摄


关注加装电梯六年来,我大概写了150篇报道、评论,发在报纸和新媒体上。每次写这方面的稿件,报社上下,包括报社所有领导、兄弟部门的同事都大力支持,如视频摄影部几乎所有的记者都跟我去拍过电梯,报纸编辑、新媒体小编一看到电梯报道,都精心编辑、发布。更值得欣慰的是,时政中心、民生中心多位记者也加入到加梯报道的队伍中来,形成了强大的正面舆论场。作为媒体人,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做一点贡献,是很有成就感的。



然而,在开心之余,几个加装电梯的“老大难”依然让我耿耿于怀。


就拿童双春、李青两位老艺术家来说,他们住的田林九村的那栋楼,至今仍没装上电梯。2017年5月,我作为党代表参加了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把两位老艺术家的困境和急需加装电梯的情况写成一份材料,亲手交给了所在区的领导。但是,没有下文。几年来,市房修协会、电梯企业的负责人以及两位市人大代表都去了他家。但是,这栋楼还是无法启动。



华山路“一户反对”楼,在媒体报道后,区房管局曾批准立项。谁知此后又没有进展了。原来,还是为了这个底楼居民,有关部门调整了方案,但新方案未获得其他居民的同意,所以至今还是没能开工。几年过去了,牵头的苏老先生已年近九旬,估计现已跑不动了。


还有,茂名南路的钟和公寓,就因为顶着“优秀历史建筑”的帽子,居民想要装电梯无法如愿。我们在晚报上两次报道(第一次是群工部记者夏韵在“新民帮侬忙”栏目写的),电视新闻跟进报道,建筑专家表示支持,但有关部门的态度依然是NO。而几年来,楼里不断有老人离去,令人唏嘘不已。


所以,加装电梯这件事,前途光明,但也任重道远。我相信,未来电梯竣工的数字一定会以几何级数增长。数字是枯燥,但背后是一栋栋有烟火气的住宅楼,是上海的万家灯火。楼里住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可能是我的外婆、爷爷、孃孃、舅舅,也可能是你的老同学、老邻居、新同事、新朋友。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邵宁)

编辑:唐梦葭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
下方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四连击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