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权威解读:上海“五大新城”“新”在哪里?未来如何规划建设?

新民眼 新民晚报 2022-04-26

“至2035年,5个新城各集聚100万左右常住人口,基本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至2025年,5个新城基本形成独立的城市功能,在长三角城市网络中初步具备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地位,5个新城常住人口总规模达到360万左右,新城所在区的GDP总量达到1.1万亿元……”作为上海“十四五”重大战略任务,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大新城”规划建设,和以往推进新城发展相比,在目标定位上有何不同?如何落实独立的综合节点城市定位?在强化空间品质方面将形成哪些亮点和特色?18日,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许健向媒体介绍了“五大新城”规划建设情况。


从高空俯瞰临港。陈梦泽/摄


长三角城市网络中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据介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在研究研究市域空间结构时,选取了位于重要区域廊道上、发展基础较好的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5个新城,要求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与原来的卫星城和单纯郊区新城的定位不同,五大新城不是简单承接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疏解,而是按照集聚百万人口规模、形成独立综合功能的要求,打造“长三角城市网络中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五大新城”的建设意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五个新城环绕在上海中心城区周边,意味着上海的城市空间将从单中心变成多中心。将视线投向整个长三角,“五大新城”是纽带,是战略支点,是上海融入、服务长三角的前沿阵地,“五大新城”将跳出上海市域的“中心城+郊区”的二元空间模式,和长三角城市群其余40多个城市一样,建成现代化的大城市和长三角的增长极。


嘉定远香湖。王凯/摄


对标最高标准、展现最新理念的示范和样板


“五大新城”将突出空间品质,按照超出中心城建设的标准和水平,将新城建设成为对标最高标准、展现最新理念的示范和样板。


奉贤区博物馆。孙中钦/摄


“五大新城”的建设将避免走中心城空间“过高过密”的老路,将合理控制新城基准高度,并尊重新城的自然山水格局,聚焦门户、地标、轴线等关键空间要素,通过城市设计、强化空间特色,形成“一城一意象”的城市名片。五个新城建设要突出历史保护、彰显文化特色,既要延续历史文脉,注重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保护,灵活嵌入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功能活化;又要主动培育策划,打造新的文化品牌,形成“嘉定教化城、青浦江南风、松江上海根、奉贤贤者地、南汇海湖韵”等系列的新城名片。


另外,“五大新城”建设还将强化汇聚共享,以高能级功能聚集融合、人性化活力街区、复合高效的空间利用来吸引和支撑人口集聚,使更多的优秀人才将新城作为入沪就业、生活的首选地。突出高效智能,注重智慧科技在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加强规划空间应对,建设更高效智能的新城。坚持低碳韧性,把绿色低碳和安全韧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被动应对灾害转向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率先打造韧性城市、低碳城市建设的示范区。


松江新城泰晤士小镇。徐程/摄


聚焦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综合交通等集中发力,全面赋能


“十四五”期间,“五大新城”将聚焦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综合交通等方面集中发力,全面赋能。在主城区外围打造上海都市圈第一圈层,从长三角城市网络中脱颖而出。


产业发展赋能,打造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挖掘资源禀赋,谋划新城最具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功能。坚持聚焦产业链价值链关键环节,打造先进制造业标杆。以特色品牌园区为关键抓手,积极推进“一城一名园”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强化服务辐射功能,顺应新技术革命,培育未来产业。


公共服务赋能,吸引各类人才在新城汇聚和创业。以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来提升新城吸引力,承载更多人口导入、吸引各类人才汇聚。按照一流标准,集聚高品质公共服务资源;按照优于中心城的建设标准和品质要求,推进普惠性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打造功能更加完备的“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完善多样化住房供应体系。


青浦水城门。孙中钦/摄


综合交通赋能,形成链接辐射长三角的战略支点。各新城将加快形成支撑“30、45、60”出行目标的综合交通体系框架,即30分钟实现内部通勤及联系周边中心镇,45分钟到达近沪城市、中心城和相邻新城,60分钟衔接国际级枢纽。打造“一城一枢纽”,确立新城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汇集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线、市区线等系统,锚固对外交通枢纽节点功能。优先建设实施与周边城市的快速交通通道,提升外向度和联通性。在“3个1000公里”轨道交通网络中,重点增强新城与近沪城市、新城之间以及新城与重大交通节点间联系,推动1000公里城际线(市域线)建设全面提速。聚焦内部交通系统,提升功能和服务品质。构建以轨道交通(局域线)为主的新城内部公共交通体系,并提前谋划做好空间预控。优化新城内部路网结构,加大主次干路规划实施力度,完善静态交通系统。提升新城内部交通品质,结合新城景观风貌、功能活动区等构建各具特色的高品质慢行交通系统。通过城市更新及综合治理挖潜停车资源,缓解老城区停车矛盾,推进新城公共停车场建设。完善新城货运和配套体系,推进新城及周边内河公共码头建设,提升货物水运占比,优化新城客货运交通组织。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赵菊玲

编辑 | 顾莹颖 龚紫珺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下方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四连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