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00后”加入立遗嘱行列

新民晚报 2021-03-24

今天

中华遗嘱库发布

《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

2020年近7万人留下“微信遗嘱”


“70后”丈夫立下

“下辈子依然非你不娶”

“80后”医护工作者写下

“愿疫情度过山河无恙,

一定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和家人”

“90后”对未来的自己留下

“希望自己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

有一天自己想要结婚了,

是因为爱TA”

“00后”祝愿“自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这些都是中华遗嘱库

2020年收到的“微信遗嘱”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华遗嘱库共收到近7万份“微信遗嘱”。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市民无法出门办理遗嘱,因此许多人选择了通过在网上写下“微信遗嘱”,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同时,他们还可以要求中华遗嘱库,在指定的时间,将微信遗嘱发送到指定的人手里。


 

据悉,疫情最严重的2月、3月是留下“微信遗嘱”的高峰期,每天最高可达到上千份。留下微信遗嘱的人群中,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之间,占比38.7%,其次是20岁以下的人群,占比27.4%,其中有不少是在读学生。中华遗嘱库上海分库主任黄海波表示,“微信遗嘱”的模式颇受年轻人青睐,他们对遗嘱并不抗拒和反感,反而更趋向于主动接受。 


 

不同年龄层留下的“微信遗嘱”的对象和内容也各不相同。“70后”大部分留下的是对子女的叮咛嘱咐,也写下了羞于对爱人明言的甜言蜜语。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一代,则多为对爱人的不舍、对孩子的期望、对父母的愧疚,以及对自己名下财产的合理安排。“90后”的“遗嘱”内容和人生阶段有关,有对暗恋对象的表白,有对过往感情的释怀,有发泄对生活和工作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生活的小目标。“00后”则多为对学业的希冀,对爸妈难以言说的那句“我爱你”。


 

“‘微信遗嘱’并非法律意义上的遗嘱,主要表达的是对家人的叮咛、嘱托和祝福等情感方面的内容。”黄海波表示,《民法典》继承编对遗嘱的形式有严格的要求,通过微信订立遗嘱并不符合法律规定,因此微信遗嘱仅适用于处理非财产性的事务,例如传递关爱或者叮嘱某些个人事务,“中华遗嘱库开通该功能的目的在于让大家通过这种更加温馨的方式传递情感。”


“虚拟财产”成遗嘱必选项


“没人知道第二天会发生什么。”李女士对着镜头这样说道,“明明可以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合理分配好名下财产,为什么非要拖到最后一刻,给家人徒增烦恼呢?”身边好友的突然离世和疫情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经过一番咨询,她前往中华遗嘱库上海分库预约办理遗嘱登记。

 

在旁人眼中,“80后”的年纪就开始订立遗嘱似乎为时尚早。李女士却不以为然,“生死,不单单是老年人考虑的问题。这与年龄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对自己财产的一种理性分配。”像李女士这样选择提前规划财产、订立遗嘱的人还有很多。黄海波透露,随着观念上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订立遗嘱。受疫情影响,去年中华遗嘱库曾暂停线下服务两个月,但全年遗嘱咨询办理的数量不降反增。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华遗嘱库已向社会提供遗嘱咨询25.6万人次,登记保管了19万份遗嘱,目前已生效遗嘱共计954份。其中,“80后”“90后”遗嘱保管数达到503人和209人,分别是2017年的6.8倍和3.8倍。


 

记者注意到,与其他年龄段不同,“90后”的遗嘱中,“虚拟财产”的纳入和安排成为突出特征: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是“90后”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其次就是证券基金。


  

在上海,立遗嘱的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前不久,刚满18周岁的大一新生小红(化名)来到中华遗嘱库上海第二登记中心,为自己订立遗嘱。小红希望把存在银行卡里的2万多元留给自己的一位朋友,她曾在小红最伤心难过时给予了支持和关爱。尽管并没有把这笔钱留给父母,但小红表示,以后挣的钱可能会往这张银行卡里放,如果资产增多可能会重新订立遗嘱,增加遗嘱继承人。小红说,立遗嘱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以后会更加认真地活着。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周慧婕 徐鸣慧)
编辑:龚紫珺


推荐阅读

新演艺

觉得不错
下方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四连击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