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被“误读”多年,融合中西元素,文联老楼身形渐明朗→

新民晚报 2021-08-0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演艺 Author 徐佳和

在南京西路的尽头,与延安路高架咫尺之遥,有一栋被“误读”了多年的历史建筑。


“文联老楼”主楼沿街立面


它楼高三层,带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局部点缀着巴洛克装饰,零星的中国元素又悄无声息地间杂其中。


这栋建筑曾一度被谬传为“意大利总会”,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上海文艺界熟知的“文联老楼”,如今,经由一年多的修缮,随着身形轮廓的逐渐明朗,它的身世也从历史的迷雾中浮现出来。


中国元素星星点点


负责此次修缮工作的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设计师王天宇介绍,延安西路238号建筑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中期,地块内一分为二,由西侧三角地即238号和东侧一墙之隔的原意大利总会、淞沪警备司令部第六稽查大队大队部和百乐坊等组成,因此238号历史建筑曾一度被误认为是原意大利总会旧址。

意大利总会建设前的空地

 意大利总会大礼堂竣工照片

意侨在意大利总会外合影

 

从房屋结构上分析,它很可能属于私宅性质。建筑的历史资料和影像淹没在过往的尘埃里遍寻不见,对于建筑修缮而言,就缺少了现实的依据与比对,只能边修边想边考证,像侦探一般找线索。


1947年行号图

1979年航拍图

如今的项目鸟瞰修缮图


据曹炜著《开埠后的上海住宅》记载,该住宅原为纺织界富商周士贤住宅,可是,这也属于后人所著的二手资料。”王天宇说。


在建筑中,还可以找到星星点点的中国元素。


建筑正东向的主入口处,木质门廊拱券上卷曲的花朵和树叶令人联想到中国传统的木雕纹样,原本通向草坪的落地窗上,云朵状的窗花亦明显区别于线条硬朗清晰的西方装饰风格,楼梯扶手起始处的雕花矮柱,名为“望柱”——又是一个富有隽永气息的中国名称。

主楼一层门廊

门廊木雕细节

主楼梯




多彩瓷砖几可乱旧


壁炉是此次建筑修缮的重点保护部位之一。


15间房间的15个壁炉分别由9种不同颜色的瓷砖装饰而成,墨绿、桃粉、酒红、蔚蓝、藏青……室内光线的变化亦会带来瓷砖釉面色彩的细微变化。

15个壁炉分别由9种不同颜色的瓷砖装饰而成

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壁炉上的瓷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修缮时,每一块存在问题的瓷砖都进行了编号,并列明不同的损伤原因,按照不同的方法和要求翻样制作。经过合作方一次次地比较调色,终至调出最接近、最满意的颜色。

壁炉上新翻做的的瓷砖还原了本来的模样

新翻做的瓷砖也做了冰裂纹处理,当观者弯下腰来,处于一个特定的角度,凑近细瞧,就能分辨出瓷砖隐藏于釉面之下的缕缕旧裂痕。

壁炉上方的柚木装饰也是当年的工匠手作,与每个房间的风格相配,各不相同。

壁炉上方的柚木装饰也是当年的工匠手作

可贵的是,时至今日壁炉的取暖功能依然可用。


王天宇介绍,在她所参与的历史建筑修缮工程中,瓷砖全部封起、用烧好的木炭加入其中以温暖房间的壁炉制式并不多见。



上海文联集体记忆


1950年上海市文联入驻此地,它见证了许多协会的发展壮大,夏征农、杜宣、于伶、沈柔坚、林风眠等等都曾在此办公,是上海文化艺术界的集体记忆。对待这样一栋百年历史建筑,如对待一位见证城市变迁的老者,势必小心翼翼、轻声细语。艺术家的爱护又使它显得“年轻”。

1995年“文联老楼”的历史照片

1995年从上海宾馆方向望向基地



据透露,屋内的木护壁是柚木所制,本身就包以厚厚的浑水漆,辅以白色底漆,修缮时只需将漆层层清洗,再包上一层木蜡油,硬朗的木质显示出了原本深深浅浅的木纹,凸显了材料本身的样式。

“文联老楼”内景


进门处左手边一块手掌般大小的补缀处,毫不起眼,若非刻意提醒,错过是必然的。

走道空间铺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年在上海十分流行的水泥彩色花砖,通常修缮历史建筑时,建筑师可以从花砖的背面发现一些关于时代的信息,但是,这幢房子保存得十分完好,基本没有砖松动,因此修缮方面也无法从花砖上获取产地信息。

水泥花砖

只有地面的一些沉降,负责修缮的建筑师做出了一些合适的干预,不曾完全重来。


可以看出,文联老楼的整个修缮工程,是一次整旧如故的保护,而不是一个涂脂抹粉,整饬一新的过程。

修缮后的外立面



记者手记

更新背景墙

路人若从延安路途经文联老楼,常常会误以为面向延安路高架的是主入口,其实这里是客厅的出入口,在延安路高架建起之前,此处原是一片草坪,彼时客人闲谈之余,推门而出,恰是满目郁郁葱葱。如今已是车水马龙,市声如潮。



延安路高架俯瞰图


历史建筑的呼吸与周边环境息息相关,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历史建筑的伫立便孤独无依。因此,这次文联老楼的修缮还包括了一栋紧贴老建筑的北搂——建于1995年的灰白色建筑,现在,它以谦逊的姿态成为主楼历史建筑的环境背景。

北搂南京路沿街立面


据王天宇介绍,修缮工程将北楼原先仿古典主义的栏杆做了更简洁的处理,采用金属张拉网作为主要材料,简洁的造型和灰色的基调使其自身消隐,而不是一个崭新夸张突兀的存在,并拆除了原先架在历史建筑之间的连廊。


新老建筑,隔空“对话”


让历史建筑更好地融入现代环境中,“更新”便是一个整体工程。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徐佳和

图片:主办方提供,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吴旭颖 施雨

©新民晚报文化部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
下方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四连击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