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5分钟生活圈”如何满足市民需求?来看万里的“最后一公里” | 上海城市更新报告⑥

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 2023-12-22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如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步行可及的公园步道、烟火气袅袅的社区食堂、书香氤氲的街角书屋……15分钟文化圈、15分钟养老圈、15分钟漫步圈,不同需求衍生出的“圈层”常常交织共存,“圈”出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谈到心中的“城”,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近日,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一项标志性工程。如今,社区生活的可及性、便利性、幸福感,已成为上海新一轮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标,而这也是衡量城市有机体活力值的重要指标。今年上半年印发的《2023年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方案》在全市划定1600个“圈”,全面拉开了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格局。
家门口的“诗和远方”,已经成为很多市民向往的生活方式。今年10月28日开幕的世界城市日上,发布了2023版《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普陀区万里街道成为入选的2个上海案例之一。经历26年发展,万里社区从阡陌农村“蝶变”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区,正着力打造“万里桃源”。

但这个大型社区也面临硬件老化、水质有待提升、功能配套仍不完备等问题。面对新就业群体,如何让他们在这座城市打拼的同时,也在15分钟服务半径乐业并安居?面对“初老”的社区居民,如何解决他们出行、社区食堂、购物、养老等需求?这些“关键小事”,是万里城市更新中必须直面的难点,也是上海超大城市治理中许多社区的共性问题。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仿佛一个个社会细胞,折射出新时期老百姓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从万里社区的“小题大做”,可以窥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上下求索,永远在路上。



扫码阅读完整报道







步行可及的公园步道

烟火气袅袅的社区食堂

书香氤氲的街角书屋

……

今年10月28日开幕的

世界城市日上

发布了2023版

《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

普陀区万里街道成为

入选的2个上海案例之一

本期我们来到普陀区万里街道

看这里正在着力打造的

15分钟生活圈

【上篇】






未来的城市空间

要承载更多功能

聚焦不同人群的需求

建立设计者与使用者的良性互动

使之拥有持续性的活力

透过普陀区万里社区

15分钟生活圈的样本

探讨上海超大城市治理中

许多社区的共性问题

【下篇】








完整报道

“15分钟生活圈”进阶之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版面,点击可放大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采写:宋宁华 杨洁 解敏

视频:萧君玮 陈炅玮 曹博文

摄影:陈梦泽

视觉设计:蒋玉涛 邵晓艳

编辑:李争 周春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