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上海外滩老市府建筑群历经10年改造,焕新归来,新名字亮相
老市府大楼
是黄浦区160街坊
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核心建筑
项目于2015年初正式启动
2019年10月9日
老楼修缮开工
2020年9月
项目全面开工
2023年4月实现大楼百年围合
今年5月完成了工程建设
进入招商阶段
老市府大楼外景。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项目参与各方经过近10年努力
实现了整个街坊的
“重现风貌、重塑功能”
变“古旧”为“经典”
回归后的老市府大楼将
以“外滩·老市府”的
新名字亮相
图源:解放日报
在上海具有极其重要
历史地位和象征意义的
老市府大楼
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
和复合型的功能业态
重新回归城市、服务城市
近日
外滩·老市府品牌揭幕仪式
暨全球招商品鉴会
在老市府大楼内举行
老市府大楼模型。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品牌标识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老市府大楼标志性视角造型,融合新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风格,用线条勾勒出老市府建筑的经典外观,保留了建筑本身的历史感和艺术感,同时昭示着一个富有传统韵味和现代活力并存的全新上海地标的诞生。
图源:解放日报
为市民休闲留出空间
外滩·老市府项目位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外滩金融集聚带的核心区域,四面分别为江西中路、福州路、河南中路和汉口路,距离外滩黄浦江约300米,距离南京东路约200米。立足城市心脏地带,享有多重地段红利,被周边众多城市级地标环抱,超大客流形成有效串联,多维立体交通环伺,通达上海全域。
项目主要建筑包括沿街围合建筑、庭院红色建筑、庭院多功能建筑、地下空间等,地上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围合建筑庭院内拥有约3000平方米公共开放市民空间,地下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提供约300个停车位。
庭院红色建筑。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根据活动现场项目建设方的介绍,项目的总体定位为高端现代服务业经典历史街区,形成70%办公、20%文化和 10%商业的复合型业态布局,打造国际金融办公服务平台、中央活动区文化标杆与城市共享公共空间。
围合建筑。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屋顶平台。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庭院广场。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项目办公主体部分拟引入全球、亚太区域总部办公企业,体现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五个中心建设的要求;文化、商业部分拟引入具有品牌号召力的文化艺术类、格调餐饮类、特色零售类品牌客户,同时通过公共空间与公共功能的激活,使项目成为地标性城市目的地。
外滩第二立面城市更新揭开面纱
2014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黄浦区政府与上海地产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由黄浦区属外滩投资集团和上海地产集团所属地产投资公司合资成立外滩老建筑公司,于2015年正式启动老市府大楼保护性综合改造,成为上海市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和外滩第二立面综合改造率先启动项目。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项目改造方案由英国著名建筑师David Chipperfield领衔设计,其为202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在最大化保留历史建筑元素和其多年的演变,尽可能减少对既有建筑结构干涉的条件下,改善其空间品质以满足当下的功能使用需求。新建的部分延续了历史建筑设计语言和材料肌理,使整个建筑呈现出和谐、经典、优雅的高品质形象。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从2015年启动方案国际征集,到2020年设计方案基本定稿,用了5年时间进行精益求精的优化调整。期间,形成方案过程稿近30版,组织的讨论会、专家会、汇报会等更是不计其数。
陈毅办公室。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在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中,黄浦区还把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依托老市府大楼内原陈毅市长办公室及相邻建筑空间,充分挖掘历史建筑中的红色基因,在市级相关部门、单位的支持下,策划举办建设人民的城市——陈毅市长办公地旧址主题展。
外滩第二立面为外滩第一立面建筑后排、西至河南中路、北至南苏州路、南至延安东路的非临江区域,面积约有51公顷,涉及27个街坊,矗立着约141幢风格迥异、历史悠久的老大楼。
根据《外滩第二立面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和“三师联创”成果,外滩第二立面城市更新的核心主题是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历史建筑、重现历史风貌;
在区域上要实现从单线街道到成片街区的转变,让街区可漫步;
在单体上要实现从危楼旧宇到向史而新的转变,让建筑可阅读;
功能上要实现从无序混杂到有机复合的转变,使城市有温度。
未来外滩区域将成为世界级金融商务中心、国际合作交流开放窗口、高品质公共活动中心和塔尖创新要素汇集高地,通过焕新外滩形象,合创城市中心,打造上海最具标志性的世界级金融文化中央活动区。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姚丽萍
编辑:李争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
觉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