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越有钱的人越喜欢穷养孩子?

2017-10-25 掌阅读书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掌阅主播肖扬朗读美文 ◆ 

越有钱的人,对金钱的敏感度越低。他们眼里的不是钱,而是机会。


作者 | Jenny乔

来源 | Jenny乔(ID: Jenny-Qiao-Love)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篇关于洛克菲勒家族的文章,深深地感受了一把贫富差距。不说这个家族有多牛了,一言以蔽之,翻开美国历史,洛克菲勒这四个字无处不在。


在“富不过三代”的全球定律里,这个家族足足富了六代。


据说,家族创始人约翰·洛克菲勒对自己很刻薄,看过他的记帐本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有一次,他欠了朋友5分钱,死活非要还给人家,理由是“这是一美元一整年的利息。”


在他的影响之下,这个家族的孩子也过得相当节俭。因为热衷于精打细算,他把家里的每件家务劳动分配给孩子,按件计费,打苍蝇2分,削铅笔1毛,练琴一小时5分,连一天不吃糖都可以赚钱。


想想有一个抠门的爹,其实挺可怕的。洛克菲勒家的4个孩子只有一辆自行车。最小的那个男孩8岁前都在穿姐姐们的衣服。


说实话,一般家庭都不会这么养孩子。但就是这样一个家族,养育出了一代代精英。


据说,洛克菲勒家族有一句名言,“财富是上帝的,而我们只是管家。” 所以,他们家的人对钱都没有什么执念,成了美国慈善界的先锋。


洛克菲勒家族并不是唯一穷养孩子的有钱人家,罗斯柴尔德家族、巴菲特、比尔盖茨、甚至八零后的扎克伯格,越来越多的有钱人选择了穷养孩子。


反倒是我们这些没什么钱的父母,每天嚷着穷养的可怕,生怕孩子受一点苦。多少有点讽刺。




现在的父母有多担心穷养了孩子,你可以在百度搜索“穷养”。


铺天盖地的文章都会告诉你,穷养的孩子有什么毛病。连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都说,穷养的孩子处在高度压力的环境下,所以会对周围的人和事变得异常敏感,这种压力甚至会阻碍智力发展。又一次印证了寒门难出贵子,然后深深刺痛了我们这一代。


自己吃苦受罪不要紧,耽误了下一代,就是罪大恶极。


可是,为什么那些有钱人从来不担心孩子没有安全感、满足感、成就感,愿意让他们在小时候尽情体会“穷”的感觉呢?


我想,他们一定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长久,更希望孩子过上比自己还富裕的生活。但坐拥财富的他们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钱能给一个人带来的东西非常有限。


39 38785 39 15231 0 0 3509 0 0:00:11 0:00:04 0:00:07 3508>

我们总在谈论“穷养”和“富养”,却忘记了父母最大的责任,不是“养”,而是“教”。


——比起童年有没有享受过金钱带来的好,我更在意的是,孩子有没有和金钱建立良好的关系。




儿童心理学家李雪曾经说过,童年亲子关系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通俗点讲,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序员,童年父母给孩子潜意识写入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未来怎能丰盛流动?


什么是匮乏感?


举两个真实的例子。


一个不太富裕的三口之家,父母经常因为钱吵得不可开交,妻子责怪丈夫不争气,丈夫嫌弃妻子不懂节俭。他们还经常告诉孩子,我们家穷,这个东西很贵,那个东西不值,还经常在家抱怨上班赚钱的不容易。


长大之后,这个孩子特别喜欢买买买,只要店员说一句,这个很流行,很多人都买了, 她就一定要买回家。可买了又舍不得用,堆了一屋子的衣服、鞋子、包包,每天却仍然穿得普普通通。


还有一个富贵人家,父母不惜在孩子身上砸钱,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教育也必须是最好的。为了让孩子呼吸点新鲜空气,全家都办了移民。父母经常骄傲地告诉孩子,你看你多幸福,你想要什么,爸妈都能给你。


后来,这两个孩子都很穷。前者没有和金钱相处的能力,后者没有赚钱的能力。


想想挺可悲的。


现在有很多父母要么魔化金钱,要么神化金钱。这两种态度,在孩子眼里,就会被解读成,钱能解决一切问或者钱让我们变得不幸。




想想那些有钱的人为什么喜欢穷养孩子,其实是在帮他们建立和金钱的正确关系。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十训里,有好几项都和金钱有关:


不追求金钱;

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育子女拥有正确的金钱观;

警惕过于追求物质利益的思想倾向;

世界保持捐赠的慈善传统。


这个富过了八代的家族还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和谁在一起。


原来,人家老早就知道,金钱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关系。


所以,老罗斯柴尔德把自己的五个儿子,派到欧洲五大金融中心的银行业,借钱给他们创业,但要求他们连本带息的偿还。这一箭双雕的方法,教会了孩子们独立,又保持了家族长久发展的来源:信息。


每每说起钱,我都会想起马云的那句“我对钱不感兴趣”。很多人觉得他装,但我却相信,越有钱的人,对金钱的敏感度越低。他们眼里的不是钱,而是机会。


有人可能会反驳我,看看现在的有钱人,哪个不是在拼命地往孩子身上砸钱。这里,不能不提到“有钱人”和“有钱人家”的区别。


这一个字的差距,却是世代的差别。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这句话狠狠地打了“阶级固化”的脸。固化的是往上爬的路,往下滑的路,一如既往地容易。


富一代大多比较勤奋努力,凭借一己之力,给全家拼出好日子。


但是,一个优秀的人未必能养育出另一个优秀的人,因为人都有一种补偿心理,特别是父母。小时候自己吃的苦,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孩子再吃一次,于是,无形之中,富二代就成了被溺爱摧毁的那一代。要克服这种心理,舍得让孩子吃苦,非常不容易。


梁实秋曾经写过一篇《钱的教育》,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说:“如果把钱的教育写成一本书,我想也不过是上下二卷,上卷是钱怎样来,下卷是钱怎样去。


钱怎么来,是上一辈人做给下一辈人看的。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观和宇宙观都是从钱的方孔里望出去的,我相信他的孩子们一定会有一套拜金主义的心理。


讲到钱的去处,正当的用钱的方法,是可以从小就加以训练的。让大家公开讨论。钱用在比较需要的地方去。钱不但满足自己的物质的需要,钱还要顾及自己的内心的平安。”


一个家庭的财富想要延续下去,需要的不是银行账户,而是对金钱的正确态度,在我心里,最好的金钱教育是,把钱当作一个伙伴,让它开开心心地来,开开心心地去。毕竟,人生的最终目的无非是用自己的能力赚钱,再用赚来的钱买来幸福的日子。



-END-




文 | Jenny乔

主播 | 肖扬

图 | 优美图


Jenny乔,80后一朵小花,自由撰稿人。用女人的方式生活,用男人的方式思考。理性成功,感性成长。微博@Jenny乔-生活分享家,简书@Jenny乔。内容首发于作者个人公众号Jenny乔(ID: Jenny-Qiao-Love),掌阅读书经授权发布本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