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Chat ID yejy_jiajiaoban Intro 以幼儿家长及幼儿为读者对象,兼顾幼儿园教师(便于其做好家园共育工作)。普及先进幼儿教育科学知识,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托儿所教育工作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正确育儿观念,交流家长育儿感悟,探讨家园共育途径与方法,为家长提供保教咨询服务。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专业信息... 今天想和大家谈谈 “德国幼儿园都教了孩子哪些东西” 、学龄前儿童究竟应该学些什么以及德国幼儿园都教了些什么,希望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能对孩子的学习有一个新的定义。 依据美国幼儿教育的著名研究者Lilian G. Katz 的看法,幼儿教育应教给孩子4方面:知识、技能、气质和情感。 Lilian G. Katz 1. 知识 Knowledge:这个很好理解,也是大部分中国父母教育中最重视的部分,包括事实、概念、词汇量等等。孩子主要通过成人获取知识,大人回答孩子提的问题,向孩子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孩子一起看科普书等等都是在向孩子传授知识。 2. 技能 Skills:这个也好理解,看得见摸得着的。在出生的头几年,孩子会很快掌握很多技能,比如使用剪刀、绘画、弹琴和各种运动等等。俗话说的“熟能生巧”就是针对的技能,技能可通过直接教授来习得,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 3. 气质 Disposition:指孩子表现出来的综合气质和性格特征,是一种思维惯性,比如好奇心、学习欲、善良友好、毅力、勇于接受挑战、合作、创新能力、幽默感等等。要知道,掌握了许多写作技巧与有成为作家的气质之间有本质区别。 气质无法通过直接教导、训练或书本来获得,主要通过周围人的熏陶来习得。也就是说,围绕在孩子周围的人展现出了什么气质,孩子就会在耳濡目染下自然习得。周围人面对困难时是退缩抱怨还是迎难而上,处理冲突时是大吼大叫还是冷静协商,与人相处时是自私索取还是为别人考虑,无一不被孩子吸收。 想让孩子习得某一品质,我们必须要给孩子表现出这些品质的机会,允许孩子去探索新事物,TA才能保有好奇心;允许孩子在运动中尝试有难度的动作,TA才有机会锻炼出面对挑战的勇气。当孩子表现出这些好的品质的时候,我们要用眼睛看见,用语言和心去认可和欣赏,这样优秀的品质就会得到不断的强化。 4. 情感 Feelings:很多情感是天生的,但也有很多是后天形成的,比如安全感、归属感、自信心、自我效能感、焦虑不安等。对学校、老师,对学习本身这件事和其他小朋友的情感也是后天形成的。 不可否认,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在这四个方面均衡发展。一个人要想成功光靠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气质和情感作为支撑。过去几十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示,学龄前是人一生中气质和情感发展与塑造的关键期,一旦错过了黄金期,之后即便付出加倍的努力弥补,也可能收效甚微。 很多中国父母送孩子去幼儿园,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往往是“孩子学到了什么?” 接孩子放学,很多家长脱口而出的问题就是“今天在幼儿园学了什么新东西呀?” 如果孩子回答上来一个新知识,会唱一首新歌,会多认几个字,会做十以内的加减法,家长就会心花怒放,觉得学费没白交。殊不知,这些只是最易于量化、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幼儿具备背诵记忆我们灌输的知识的能力,因为他们通常会遵从成人的指示,但这不代表这些机械记忆是有价值的。 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先说结论:幼儿是通过互动体验来学习的,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不适合学龄前孩子。孩子在与人、物品和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他们探索和体验着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并通过与人对话和画画的方式来处理、分析和记录他们的发现。正是互动为孩子提供了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机会。幼儿的学习是不需要正式的课堂、黑板和课本的。大人眼里所谓的“玩”,就是他们的学习形式。 此外,不像我们成人在主流文化的压力下渐渐被同化,幼儿未经历过强烈的社会化改造,每个孩子天生都是极富个性的个体,大家的兴趣爱好不同,要求每个孩子在同一时间用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内容是违背个体发展规律的。对越小的孩子越应该采取个性化教学,而教学方式是越 informal(非正式)越好。 拿做手工为例,那位说德国幼儿园除了做手工什么都不教的妈妈,恐怕自己根本没有做过手工。做手工可以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可多了!孩子在做手工中要学习使用剪刀、胶水、画笔等各种工具,在裁剪、粘贴、穿针引线的过程中锻炼了精细动作、手眼协调、专注力等等,同时还接触了各种材质和颜色的材料,有机会认识各种各样的形状,学习搭配颜色和组织计划,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挑战,体验到了成就感... 学前教育提倡整合课程,即把各学科有机整合在课程中,而非像中小学那样的分科教学。孩子在做手工中“知识、技能、气质和情感“四方面都有正向的促进。如果老师只是拿张颜色或形状的挂图要求孩子记住这是红色,这是三角形……让孩子反复记忆,记错了甚至还批评孩子,这样的早期教育也许短期内看似增加了孩子一些知识,但这往往是以损害孩子的”气质和情感“作为代价,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让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本身是值得提倡的,但重点是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否是符合孩子学习特点的?是否在以损伤孩子的“气质与情感发展”为代价?如果孩子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产生了厌学情绪;在练习钢琴的过程中,对钢琴产生了恨,体会不到音乐的美,那么就算TA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又有什么意义?孩子的气质和情感被伤害了,TA能充满快乐地去运用TA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吗?正如Lilian G. Katz所说,如果因为过早地教孩子知识而损伤了孩子的气质和情感,是非常得不偿失的,因为气质和情感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影响更为长远。 德国幼儿园教什么? 在德国幼儿园里,老师只是起到引导和陪伴的作用。在大部分时间里,孩子自己决定想玩什么,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化需求。悠悠的老师对我说,悠悠和她的两个小闺蜜特别亲近,有时候她们会关上房门(教室里分有几个不同功能的小房间),把老师和其他小朋友都关在外面,就她们三个人在房间里玩过家家,还不让老师偷看!老师透过门上的玻璃偷看,发现她们在里面扮演幼儿园老师的角色,模仿着老师说话的内容和语气;) 听到德国老师的种种描述,我总是情不自禁地羡慕德国孩子们能有这么多自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老师还尽力配合他们,孩子关上门说不能进就真的不进去打扰。孩子们从老师身上自然学到了对别人的尊重。 德国幼儿园里每天收纳整理四次的规则,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和说教,老师们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身教,让孩子从小养成了自己收拾玩具的习惯,同时也建立起了孩子的秩序感,每做一件事都要有始有终,玩具玩完了收好是宣告这件事的结束,然后再进入做下一件事的状态中。 吃完饭,老师们也会鼓励孩子们自己把餐具放回餐车上,比起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家务都不做的小皇帝,德国孩子早早地就知道帮忙做家务(即使是在幼儿园里)是每个人的义务,根本不需要物质刺激。去别人家做客,吃完饭,德国小朋友也会和父母一起帮主人把餐具端回厨房,放进洗碗机,最大程度地减少主人的工作量。 德国幼儿园还开设了情商课程,教会孩子们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用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发泄情绪,帮助小朋友学会用语言而不是诉诸武力来解决冲突。老师们在日常互动中一遍又一遍地示范给孩子看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去体谅别人的感受。对于校园霸凌,德国教育工作者相信预防远比治理重要!幼儿园里这样的情商课程就是为了将未来可能发生的校园霸凌抑制在萌芽之中。在技能方面幼儿园也会有大家很关心的音乐课。悠悠幼儿园的音乐老师每个星期三来幼儿园一次,他在走廊里弹着吉他经过每个教室,用音乐吸引着想上音乐课的小朋友来到音乐教室,上不上音乐课纯粹是孩子们的自由选择。那些对音乐不感兴趣的,或者正埋头玩乐高的孩子,大可以继续进行自己的活动,没人逼他们上课。教室里有画纸,有积木,有工具、有书,有过家家的道具...至于孩子们想玩什么全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有时候老师会按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分组活动。 悠悠妈只能说,德国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学到的很多东西是非常难以量化却影响孩子一生的软实力。从我的例子中也许你看到的只是孩子学会了收纳和收盘子,但他们真正学到的是教养,是待人接物,是好习惯,是生存技能,是同理心和关爱别人。而这些都属于气质和情感范畴,是无法通过书本教导习得的,只能通过耳濡目染。德国老师用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孩子,靠着无处不在的隐形教育滋润着孩子心灵的成长,让他们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也许德国孩子不会背九九乘法表,但是他们知道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如何借助工具自己去找到答案。 也许德国孩子认的字没有我们的孩子多,但是从小的亲子阅读让他们爱上了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与书为伴。 简而言之,幼儿的发展需要在“知识、技能、气质和情感”四方面全面进行。知识和技能不是不能学,但是要采取适宜孩子认识能力、能引发孩子兴趣的恰当方法。如果片面重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忽视气质和情感的成长,短期内孩子的确更早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但对孩子成长影响更为长远的气质和情感却被损害了,只能算是视野狭窄、无知者无畏的早教,长远来看,“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配图/网络 本文作者:悠悠妈,坐标德国,曾经的学霸,留过学,做过外企项目经理,现德国早教研究者与推广人。有一个两岁的混血女儿,爱混德国亲子圈和幼儿园。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ID:yoyomadeguo)专注分享在德国学到的育儿知识、先进教育理念以及女儿在德国的真实成长经历。 ☟ 相关阅读 ☟ 日本妈妈的育儿小秘笈 美国幼儿园愉快的早期阅读体验 从孩子的哭诉中,我们听到了什么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