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专访著名香港导演叶伟民|他是香港电影的儿子,王晶刘伟强文隽是他的家人

2017-06-02 条姐 电影头条

近年的内地电影市场,跟衰落的香港电影市场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很多人说,港片已死。但是,热爱电影的香港电影人还在。他们将港片的精神和故事带到了香港以北,等待着中国影视黄金时期的苏醒。


最近,WeMedia旗下电影头条「id:movieiii」电影记者对香港导演叶伟民进行了专访。



专访人物 | 叶伟民

采访 | 条姐

撰稿 | 条姐



评价两级的北上香港导演们


如今,港片衰落,而内地影视正在迎来自己的黄金时期。


过去的2016年,既有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湄公河行动》,也有被称作“史诗级烂片”、“2016烂片巅峰”,但票房表现也不算差的《封神传奇》。两部电影的共同点是,都是香港导演执导。



这是一个行业共识——见识了香港电影从黄金时期到衰落的这一批北上的香港影人,与内地影人相比,更懂得创作与资本、与制作、与市场间的共生关系。


这种懂得,可以用王晶告诉叶伟民的一句话来总结:“拍电影要面对三种人:投资方,观众,最后才是自己。”


在叶伟民自己的作品当中,可以窥见相似的“懂得”:


《人在囧途》(2010)剧照


《人在囧途》的豆瓣评分是7.4,总结起来,大家的评价多是“搞笑、真情、有内涵”;《京城81号》作为“首部华语3D惊悚片”以4.1亿的票房,创造了惊悚片的票房神话,豆瓣评分却只有4.9。


你也很难给叶伟民贴上一个固定的标签。按他自己的话说,“我喜欢接的活都是没试过的。”于是,今年贺岁档,对美食完全没有研究的叶伟民,又拍了他从未接触过的美食题材《决战食神》。



回到叶伟民成长的时代吧,那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理解了那时的香港,便能理解现在的叶伟民。



叶伟民的成长史,和“东方好莱坞”时代的香港


电影人,都是从影痴开始的。


1972年,10岁的叶伟民蹭着两个哥哥的票进了电影院,在当时香港狂热的观影氛围里,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成为他第一部“永远记住”的电影。


此后二十年间,嘉禾,邵氏,新艺城,凤凰,电懋,银河,永盛,德宝,香港电影公司群雄并起,香港一度成为好莱坞之后世界第二大电影产地。


精武门》(1972)剧照


最鼎盛的时候,香港电影年产量在300部左右,平均一天生产一部电影,都是商业片。拍电影成了暴利,电影工业外的逐利者闻风而动。制作水准逐年下降,烂片和垃圾电影越来越多。黄金时代的落日悄然来临。


在叶伟民入行的1988年,香港没有电影学院。王晶、刘伟强和文隽,先后扮演了恩师的角色,将叶伟民带进了一个作为导演的未来。


王晶是他的第一个师傅,“几乎是把我养大的”。除了教怎么拍电影,王晶也教会叶伟民了解市场,面对现实,在在有限的投资里做无限的创作。


刘伟强执导电影《无间道》(2002)剧照


而摄影师出身,多次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摄影奖和最佳导演的刘伟强,教会了他用摄影语言打开叙事的框架。


资深编剧、监制文隽,则带他深入生活,教他把文本变成故事里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物——叶伟民跟着文隽见识了不少奇形怪状的人,他们拍古惑仔之前,是真的要去见见当时的黑道大哥的。


叶伟民称呼他们,一定会这样说:“我的‘爸爸’王晶”,“我的‘大哥’刘伟强”,“我的‘叔叔’文隽”。


这种“父子兄弟”式的情谊,作为港片黄金时代中师徒式关系的映照,就像叶伟民作品的“分裂”一样,是北上香港电影导演故事中,一段关于时代的注解。



“艺术这两个字我不敢谈。艺术是什么?”


在叶伟民眼中,惊悚也好,爱情也好,动作也好,亲子也好——电影的类型,更多的是一种“计算”。


“计算”可能是一个不尊重艺术创作的词,但对于商业片来说,却是一个高效的手段。2012年,叶伟民的《绣花鞋》创下惊悚片4000万票房的记录(杨幂粉丝电影《孤岛惊魂》除外),两年后,这个记录又被他自己4.1亿票房的《京城81号》打破。



“艺术这两个字我都不敢谈啊,艺术是什么?”当我们问他,是否认为电影的艺术性应该大于商业性时,叶伟民反问道。


“商业我也不懂,我做电影就是希望老百姓都能看懂,然后每部电影里都有我自己的表达。我拍电影不是我个人的行为,首先要让投资方回收,要对买票的观众负责。对我个人来说电影就是这样。但商业跟艺术是并存的,不能一刀切的。我们只是做电影,不要谈的那么大嘛,就是讲故事嘛。”



内地影视最缺的,是会干活的专业人员


资本捆绑了市场,致使现在中国影视的就业环境,显得有点太好了,到处都是工作。


存在着这样的“灯光村”——真正的专业灯光师只有一个,却能把没学过灯光的所有亲朋好友全叫到剧组干活。等到电影上映,片尾字幕一放,全是同一个姓。


跟8090年代的香港很像,迷茫又兴奋,急功近利,纸醉金迷。


《新龙门客栈》(1992)剧照


另一端,学院出身的“专业”年轻人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一个比一个心大。叶伟民跟北京电影学院有合作,便有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问叶伟民:“我要怎样才能当导演?”叶伟民就反驳:“你凭什么?”


在他看来,学院里的年轻人根本不算电影人。认识影视不等于懂得制作影视,入行的唯一办法就是进入工业,从基础开始,干活。


关于这一点,叶伟民导演最近参加了“争气机计划”,希望学院里的年轻人有机会跟影视工业接触。不只是导演,制片人,编剧,美术,所有影视工业上的岗位,他都希望能有更多热爱电影、坚定初心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从基础做起,真正参与到影视工业当中。


“干活干活,干起来才能活嘛。”这大概是采访过程中,叶伟民导演重复最多次的一句话了。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商务合作QQ:1577572690

内容授权及品牌合作请后台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