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沉痛悼念!南国都市报49岁编辑韩春雷病逝......

2016-12-19 南国都市报

南国都市报编辑中心的门开了

最里面的一角

看过的报纸整齐地堆在办公桌上

水杯里剩了一点水还没喝完

缓解腰痛的腰枕静静地靠着椅子

椅背上用来擦汗的毛巾似乎还有余温……


可是,它们的主人,

再也回不来了。



大韩生活照


忆 大 韩


2016年12月15日20时,年仅49岁的南国都市报一级编辑韩春雷因病医治无效在海口逝世。从此,南国都市报版面上再也不会出现“责编韩春雷”的字眼,金盘路灯下再也不会出现他的身影,股民热线中再也不会响起他的声音。


泪,止不住地,滚滚而下。


同事们不愿相信,这个以报社为家从没请过一天公休假的“傻大个”,这个多年前就得了腰间盘突出、糖尿病、肝硬化却至死都没向同事透露严重病情的“倔大韩”,这个从创刊就来到报社如孺子牛埋头耕耘16年的老实人,这个待人热忱能弹会唱即使自己贫困也乐善好施的好兄弟,怎能就这么走了?!


说好的要和兄弟姐妹们一起战斗一生呢?说好的要一起一辈子追求职业理想呢?




2003年11月8日三亚国际铁人三项赛大韩(右一)采访中国名将邢琳



就是再坚强

也没能战胜病魔

“大韩突然内出血,正在医院抢救!”12月15日14时许,韩春雷的妻子吴瞧电话中紧张的语气,让南国都市报编辑中心主任赵健敏大吃一惊:怎么这么严重?


几位同事赶往医院。医生直言,病情危急,急需大量血液,医疗费用也很高,你们要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ICU 里,医护人员开始与死神赛跑。


消息传来,单位的同事们迅速行动。16时,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南国都市报总编辑吴斌号召同事们伸出援手并带头捐款,瞬间在微信群里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解囊,短短3个小时,同事们捐款达3万多元。


“大韩,加油!”

“好兄弟,会好起来的!”

“等你好了,我们继续战斗!”


人们从心底发送着祝福,冀望奇迹会出现。捐款的同时,有多名同事赶往指定地点,为韩春雷捐献救命的血液。


“输血通知我,我随时可以上!”可是,救命的钱还没来得及送出,热血还没有

用上,噩耗就已经传来。“医生说已经尽了全力……”20时,守在现场的同事发在微信圈上的这句话,引来了无休无止的电话,和久久不愿相信的扼腕叹息。


泪水,肆意地流淌,从报社办公室的一角,到整层办公平台,人们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中。


他才49岁呀。以前每次请假入院治疗,过不了多久,同事们总能看到这个大个子摇摇晃晃地回来上班,一脸坚强。


可是这一次,他却再也没能回来。




大学宿舍里的大韩。那是最美丽的时光,黑白的照片耀眼而明亮。



给人的记忆

是最耀眼那个

2000年冬天,海南岛上第一张都市报正在如火如荼地筹办,向五湖四海广纳贤才,而为此南下的热血青年中,韩春雷就是其中一人。


同事们喜欢叫他“大韩”,一是因为他的个子大,身高1.85 米的他阳光帅气,国字脸,皮肤白皙,是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公认的大帅哥。二是因为他的宽宏大量,在同事印象中,他从没有急赤白脸说过话。


大韩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财经专业,他曾经在家乡广西当过中专学校的老师,也曾在银行工作过一段时间,随后又到了上海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丰富的履历让他很快就拿下了财经编辑的岗位。


很多同事记得大韩刚到报社报到的情景,身材高大的他穿着得体的西装,打着领带,意气风发。


很快大家发现这个大个子“有才”且“多艺”。同事李小岗记得,2003年11月8 日,国际铁人三项赛在三亚举办期间,大韩用流利的英语采访国外体育明星,而后写出了非常出色的稿件。


他写得一手好字。在留下的采访本上,采访记录之详细、字迹之优美令人惊讶。

大韩是个体育全能选手,短跑、拳击、足球、篮球、乒乓球样样出色,对足球的热爱更是深入骨髓。


他曾写出了一篇篇关于股市、体育运动的犀利评论,被领导们公认为“既懂球技,又懂股市”的人才。同事陈正毅说,大韩会唱会弹。2002年南国都市报举办读者节晚会,他翩翩而行,优雅演唱英语歌曲《卡萨布兰卡》的情景成了晚会的亮点之一。


“他不仅唱歌很好听,当报纸需要的时候,他还能画出漫画插图来应急。”同事温锦清说。那时的大韩,在那段创刊初期的燃情岁月里,像一道风景,是人群中最闪耀的一个。



采访中大韩的侧面



为股民热线

几乎全年没公休

大韩懂浪漫,骨子里,却是一个认真到执拗、坚持到发傻的“现实派”。


“他是个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的人,决不允许自己的版上出现一个错别字,连标点符号都极少有偏差。”说到大韩,编辑中心主任赵健敏情不自禁地哽咽,“他是编辑部里差错率最低的编辑之一。”


“那报纸上白纸黑字印的是你的名字,几十万人都在看着你呢。”大韩常常这样说。


在都市报16年,从封面到封底,大韩做过所有种类的版面,除了股票和财经版外,哪儿缺人,他上哪儿,从无二话。


都市报开辟了南国股民热线。每天下午3点,大韩会准点到达报社。空荡荡的编辑部里一个身影坐在角落的隔间,桌上一杯茶,手上拿着电话。那几年里,他是都市报每天上班最早的编辑,风雨无阻。“即使浑身淋得湿漉漉的,他也会准点儿到那接热线。”


每期三百多字的股民热线稿,极不起眼,可大韩却为此几乎全年无休。有人曾劝他:“你完全可以自己编几个问题解答就好,不用每天都来接电话。”大韩不同意。一条线,连着一份大责任。这样的话大韩没有说,但他懂。


对于社会新闻强势的都市报而言,耕耘股票财经板块,小众且不易出彩,但大韩从不怠慢,他觉得这些信息关乎着百姓的钱袋子。“我们常常看到他不厌其烦地把精选的许多条千字的稿子,编成小豆腐块,放到版上。”编辑陈大平说,大家有时会调侃他傻,但大韩常说,这些小东西都是有用的,可以给读者带来几万或是几十万的商机,马虎不得。


老一代编辑做版有一套固定的流水线,改稿、做标题、算字数、用画版纸画出,最后排版。十余年过去,这样一套流程,大韩一人保持至今。那像古董一样几乎消失的画版纸,直到去世前还在他手中穿越,记录着一个老报人扎实严谨的作风和手艺。


当年和他一起做财经版的编辑很多都离开了报社,和他一起挥毫世界杯的黄金搭档也去了大城市发展,只有大韩依然坚守,留在这里,陪着他的报纸,陪着他的理想。



2003年11月4日,大韩(左二)陪同著名歌星齐秦在南国都市报接听热线


摔得血直流

依然坚持来上班

这是个以报社为家的人,为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赶到报社上岗工作,也为了方便上夜班,他曾住过油漆味很浓的印刷厂。当年金盘一带房子不好找,他曾租住过一间只有几平方米的楼梯间。即使是后来贷款买房,也买在了离报社最近的地方。


6 年前,由于长期伏案工作,他得了腰间盘突出等疾病,后来又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肝硬化。


痛得全身如针扎一样,晚上熟睡不超过半小时,一夜痛醒十次八次。由于血糖不稳定,他常常在行走路上,就会面临瞬间晕厥的危险,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上班至去世前的一周。


2014 年7 月18 日,超强台风“威马逊”在海南登陆。“我们知道他身体不好,台风来了叫他休息,他不听。”当晚守在办公室值班的南国都市报副总编辑冯春山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10点多钟大韩踉踉跄跄走进办公室的情景。他的头上和腿上都是血,衣服湿淋淋的,血水和雨水、泥水混在一起。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中,路上没有车辆,也没有行人,他一个人,从1公里外的家里出发,扶着路边的树,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走在十几级大风之中,一路上几次被强烈的气流掀翻在地。有一次面部朝下,重重摔在地上,额头和膝盖都摔破了。


编辑中心副主任毕晓华的手机存了几条大韩的短信,每每读到这些,她就忍不住哽咽起来。“我说你身体不好,在家休息申请考核平均分吧。”毕晓华说,他没答应,称他自己有病,已经拖了报社后腿,哪有资格要求平均分呢?报社要给他换个岗位,他也拒绝了,只为了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


曾7次重病住院的大韩,即使病情日渐严重的时候,也不愿告诉同事实情。“他不愿意给报社添麻烦。”陈大平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大韩(右一)与同事在海南日报新闻大厦门口留影



豁达的玩笑

催落朋友两行泪

工作上“发傻”,生活上怎又不是呢?然而,再苦再差的生活,也改变不了他苦难当歌、乐观前行的生活态度。


温锦清说,大韩生活非常简单朴素,刚到单位报到时,单位给他发了一张凉席,他一直睡,睡了五六年,即使破得不像样,也不舍得换新的。


在报社刚刚起步的时候,他住过一个只有几平方米,连电风扇都摆不下的楼梯间,在给上海的朋友打电话时,还乐呵呵地开玩笑说,“我那屋里,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只电灯泡。”却不知道,电话另一端,朋友心疼得泪流满面。


他最喜欢穿的是白色或蓝色的无袖篮球服,他身上的衣服,一穿就是十来年,有的还是同事穿过了送给他的,他也不嫌弃。


在病痛缠身的日子里,大韩还不忘调侃自己,给微信互动甚频的老朋友发上一条。“有个稍微有点小钱的朋友问我,你去过高消费的场所没?我想了一下,弱弱回了一句,医院算吗?”让人笑出泪来。


有着超强的业务能力,又守着财经版面这块“聚宝盆”,为何要甘守清贫?他的妻子给出了答案。“他说自己喜欢这份工作。上大学时他最向往的工作有两个,一是当警察,二是办报纸。”吴瞧说。


“从没发现他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求过利益,可能有人会说他傻,可我们看到的是,他所追求和坚守的职业操守。”新闻中心副主任刘艳说。


“前些年他积极入党,我们追问过他图的啥?他笑笑说,人是要有追求的。”编辑中心陈爱云忆及此事,泣不成声。


大韩低调,不爱喧哗,从来是有镜头的地方不去,就是那张遗像,还是摄影记者李小岗翻遍相册找到、并动用修图技术做出来的。



2001年6月12日晚在海口金盘路



说出门看病

就这样再没回来

妻子吴瞧至今不能相信丈夫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自己。


“那天他像以前无数次出门之前那样对我说,把门锁好。没想到这竟然是他最后一次出家门。”


“我18岁那年就认识他了,他是我的初恋。”两人相处的时光,是吴瞧最为甜蜜的记忆。“他一直是我的偶像,形象高大威猛,而且才华横溢、待人真诚。在生活中他一直像个大哥哥一样照顾我,不上班的时候,会想方设法给我做好吃的。”


吴瞧说,大韩是个孝子。20多年前,他的母亲因病成了植物人,他和姐姐、妹妹坚信爱能创造奇迹,数年如一日照顾没有任何知觉的母亲。她的母亲一直到去世,也没生过一粒褥疮。他的父亲身体而今也身患重病,逢年过节大韩一定会回广西合浦老家看望父亲。而今大韩离世,这个消息一直没敢告诉老人听。


陈正毅是大韩多年饭友。他清楚地记得,每次聚餐,只要大韩点菜,总有一道是他最喜欢的。


没有太多的人知道大韩的窘迫,也就是在酒桌上说起了“这个月可能都没钱打胰岛素了。”但每次在报纸看到一些需要救助的人,他就偷偷地去银行给他们捐点钱。


2012年他和女友领了证,也没人知道,可他在临去世前三天还给一位曾经的同事的儿子包了结婚红包,而这位同事已退休多年。


“所以说大韩心细、懂人情,却不世故,愿进步,却不钻营。”退休的老同事刘建说。



参加党组织活动的大韩


活得很成功

活在爱他的人心里

“16年,从《南国都市报》创刊到现在,看你风华正茂,看你日渐憔悴,看你隐沒尘世……”


“今后走在金盘的黄昏里,我会止不住要怀念你:那个高大帅气的大韩,那个心地善良的大韩,那个喜欢喝酒的大韩,那个会弹吉他的大韩,那个内心干净剔透的大韩,那个不愿将就的大韩……”


亲人、朋友和同事们所写的悼文,情深意切地还原了一个最真实的大韩。


追思会上,吴斌动容地说:“韩春雷同志是南国都市报创刊伊始招聘的第一批员工,他的身上闪耀着忠于职守、爱岗敬业、钻研业务等品质,这些正是南国都市报的报魂所在。这16 年来,就是这么一批尽职尽责、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采编人员,推动了南国都市报的持续发展。”


在今年的记者节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记者的寄望中提到,要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要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十余年的新闻职业生涯,大韩投付在这张新闻纸上的点滴匠心,拳拳执念,正是一个普通报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写照。


大韩的采访笔记


清明即事

呜呼吾兄,铁肩铿锵!

新闻不息,春雷不止!

生死何惧,椽笔无疆!

昨恋南国,今赴远方!



点此追忆大韩生平


来源:南国都市报

记者:许欣 林莹 编辑:林晨音

春雷已远,报魂不熄!!

大韩老师一路走好!!!

今天让我们点亮大拇指为大韩老师送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