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4分18秒”!这是生命抢救的“澄迈速度”


开篇语:

当前,海南全省上下正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四下基层”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海南省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推进调查研究,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把深入开展“走转改”和大兴调查研究有机结合,编委带队,沉到一线,推出“新海南年终策划·蹲点记”融媒报道。


值此年终岁末,“蹲点记”将重点聚焦2023年海南省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挖掘鲜活案例、典型故事,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展现海南自贸港建设给企业和群众带来的真实变化,一起感受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023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将

“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

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为18个市县和10家省属医疗机构

配备131辆救护车

目前该批救护车已完成验收交付

推动全省院前急救能力全面提升



救护车是救命车,也是院前医疗急救重要载体。海南打造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为居民带来哪些幸福变化呢?


近日,南国都市报记者深入澄迈县蹲点采访,从一个个“分秒必争”的院前急救案例中,见证了从“呼叫无车出诊”到“全县急救反应平均时间14分18秒改变的生命抢救的“澄迈速度”,以及建立乡镇急救站点将急救资源送到基层群众身边的“澄迈模式”。


12月6日,澄迈县120老城急救站救护车到居民小区救治一位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记者 王洪旭 摄



忙碌的老城急救站 为生命值守

12月6日下午3点46分,澄迈县老城镇融创美伦西语小区,一辆闪烁着蓝灯的救护车,停靠在小区的路边,急救医生谢朝科和同事们正冒着小雨,对一位刚送上车的患者进行紧急处理。


10分钟前,他们刚护送一名外伤患者到澄迈县人民医院救治,然后返回老城镇的中途收到一条澄迈县120急救中心发来的出诊信息。当即,他们迅速驱车赶往患者所居住的小区。


12月6日,澄迈县120老城急救站救护车到居民小区救治一位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记者 王洪旭 摄


原来是一名50多岁的男性患者,消化道大出血,需要紧急就医。他们将患者抬上救护车后,先做了一些紧急处理,然后送往澄迈县人民医院进一步救治。“我们今天跑了5趟了,都是(救护车)回到半路又出诊了!”谢朝科说,老城急救站值班非常忙,从6日早上8点上班,急救任务就没停过。


这样的忙碌,从澄迈县120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员陈柳的接警电话中得到了印证。6日上午,陈柳值早班期间,调派了8次出诊,其中老城急救站出诊4次。当天中午,就在记者采访的间隙,陈柳办公桌上的急救电话铃声响起,电话那头的报警人称,“老城镇聚隆超市门口,一位老人心脏不舒服,需要救护车。”陈柳快速核实患者的信息和所在位置后,立即给老城急救站发送出诊信息。


澄迈县120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员陈柳在工作中。记者 王洪旭 摄


当天早上9时许,澄迈县老城镇南海阳光小区一名60多岁的老人昏迷、呼吸困难求助。老城镇急救站120救护车紧急出车,将患者送到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救治。


当天在老城镇急救站值守的急诊医生谢朝科,来自澄迈县大丰镇卫生院,从早上8点待命,值守24小时,当天一共出诊8次。谢朝科坦言,院前急救工作确实比较辛苦,但他们的努力让突发疾病的居民得到及时救治,也倍感欣慰。


此前,澄迈县老城镇的急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每年冬天,有数万“候鸟”老人在此养老过冬,对院前急救需求大。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院前急救需求,今年6月15日,澄迈县率先在老城镇设立120急救站,站点设在老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老城镇、大丰镇辖区居民的医疗救治急救工作,由老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城镇中心卫生院、大丰镇卫生院等负责安排急救医护人员轮流值班。


澄迈县120老城急救站。记者 王洪旭 摄




急救反应平均时间缩短了25分42秒

一次先行试点,试出了生命抢救的“澄迈速度”——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从以前的40分钟,缩短至14分18秒。


澄迈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志敏表示,澄迈县120急救中心依托澄迈县人民医院进行管理,澄迈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的人员,也就是120急救中心的人员,属于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20年10月之前,澄迈县120急救中心只有两组急救小组,两辆急救车辆负责出诊。


澄迈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志敏查看救护车上设备。记者 王洪旭 摄


王志敏表示,救治的时间需要2~3个小时,所以造成每个月平均有70次院前呼叫“无车出诊”的情况;当时这个情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


对此,澄迈县人民医院院长梁林找到当时负责医院急诊医学科的王志敏谈话,让其想尽办法解决院前急救无车出诊的问题。


王志敏表示,2020年10月,他对澄迈120急救中心出诊流程做了调整和优化,增加一组院前急救人员,共有三个急救小组,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分开,当年10月份以后不再出现“无车出诊”的情况。虽然没有无车出诊的情况,但是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仍然是较长,平均在40分钟,可能造成院前急救中急危重的病人,特别是胸痛、脑卒中以及创伤的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


对此,王志敏坦言,这与“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理念相违背,仍需要进一步缩短出车反应时间。


澄迈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志敏向记者介绍救护车上的新设备。记者 王洪旭 摄


针对这种情况,澄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澄迈县卫生健康委深入研究,决定在老城镇设立120急救站点进行试点先行,探索基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模式。自6月15日至12月6日,澄迈老城急救站点共出诊768次,院前急救的反应平均时间由原来的40分钟缩短到了14分18秒,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缩短了25分42秒,使得院前需急诊抢救服务的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据澄迈县120急救中心相关统计显示,“14分18秒”也是澄迈全县急救平均反应时间,让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澄迈县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廖兴德表示,澄迈县老城急救站的建成启用,进一步扩充了全县院前急救网络,缩短了急救半径与平均反应时间,极大提高了院前急救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能力。


今年9月1日,新救护车验收交付。记者 王洪旭 摄




就近、救急 院前急救的“澄迈模式”

院前急救,讲究就近、救急。


其中,海南省委、省政府2023年为民办实事事项——打造“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通过逐步增配救护车和车载设备,缩短救护时间,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急救医疗需求。


澄迈县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道表示,为了做好“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为民办实事项目,澄迈制定了实施方案,以抢救生命为第一责任,按照就近、救急、安全、有效、患者自愿等原则救治,分别在澄迈县县域内东、西、南、北、中科学合理布局建设6家基层医疗救治急救站,及2家县级院前医疗救治急救站,有效建立和实现了澄迈县“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高效运转的工作格局,至此全县15分钟急救圈基本建成。


经记者调查发现,将急救资源向基层拓展,送到基层群众身边的“澄迈模式”,具备体系化、全域化、智慧化、长效化四个特点。


今年9月1日,新救护车验收交付。记者 王洪旭 摄


一,体系化。澄迈将基层急救站建设作为“院前急救提升项目”列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包括急救医生、驾驶员的配备,新增急救专职护士,救护车辆购置以及急救车辆首发点建设等;8家急救站依托澄迈县人民医院120院前急救中心统一运行管理,方便救护车的调度和安排。今年以来,澄迈县卫健委共组织4期急救人员进行培训,共有176名医护参加培训,其中护士98人,医师66人,司机12人,培训后考核合格的人员,统一发证。


第二,全域化。在澄迈县8个急救站布局覆盖全域,统一建设标准和硬件设施配备,建立起了“垂直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的院前急救网络。每个急救站由周边2-3家乡镇卫生院统筹保障。比如,福山急救站由福山镇红光卫生院联动福山镇卫生院、桥头镇卫生院,保障覆盖福山镇、桥头镇辖区范围内的医疗救治急救工作。


第三,智慧化。澄迈县将建立“120指挥中心—乡镇卫生院—120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信息平台,同时救护车安装5G信息化系统,实现院前院内医疗信息无缝衔接及医共体内急诊急救医疗信息共享,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目前,澄迈县120急救中心信息化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1月底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后将很大程度上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


第四,长效化。澄迈县急救站的运行管理经费和人员有保障。澄迈县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道表示,目前澄迈将这项工作纳入财政预算保障,每年给予385万元的经费保障院前急救工作的正常运行,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保障县域内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工作运行管理,不占用各医疗机构人员编制数。




记者手记——分秒必争 守护生命


14分18秒,是澄迈县建立基层急救站点,有效缩短服务半径的成果。澄迈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实践,正是海南“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建设的缩影。


2023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将“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明确列入2023年为民办实事事项,为各市县和省级医院配备131辆救护车,推动急救资源向基层下沉,缩短了救护时间,保障群众急救医疗需求。


为什么如此重视院前急救呢?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院前急救是关乎老百姓生老病死的大事,当前社会对院前急救需求大,如何在老百姓遇到生命安危时,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救治,院前急救要发挥关键作用,而救护车是院前医疗急救重要载体。


今年年初,为确保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项目顺利实施,海南省卫生健康委专门制定了实施方案,根据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和采购指导小组推动项目实施,在做好硬件配套的同时,也要加强软件建设。


有了救护车,建了基层急救站,还需要什么呢?需要保障救护车、急救站正常运行的急救医护人员。为此,海南加强院前急救人员业务培训,由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组织开展院前急救业务培训班,为全省各市县50名基层医师进行院前急救、紧急医学救援培训,建立起院前急救队伍,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能力。此外,组织紧急救援专家赴各市县进行指导,并对救护车进行信息化改造,让院前急救与院内诊治无缝衔接,实现“上车即入院”后,缩短了急救时间。


打造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如何实现长期持续运行呢?海南省公共卫生紧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文育焱表示,可以借鉴澄迈的经验和模式,推动基层急救站点建设,并将急救站运行管理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因为只有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做好经费保障和人员保障,才能实现基层急救站的持续发展,为打造“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奠定基础,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



新闻多一点

海南省委、省政府2023年为民办实事事项——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为18个市县和10家省属医疗机构配备131辆救护车(普通监护型68辆、负压型45辆、新生儿转运型18辆),所有救护车均包含车载设备。


目前该批救护车已完成验收交付。据了解,根据海南的气候特点,该批救护车在设计、工艺、质量方面都进行了整体提升。


据了解,海南在2014年曾将“为49个乡镇卫生院配备救护车”纳入为民办实事事项,由省级财政投入和市县财政配套资金,为18个市县及洋浦经济开发区共配备49辆救护车,极大提升了基层急救能力。


海南打造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充分体现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的公益性,争取到2025年,初步建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省、市县、乡镇三级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对院前医疗急救的需求。




来源: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陈书焕、王洪旭

编辑:陈俏枫、李沛稼

值班主任:袁兰

大家都在看





1.@海南学生 你有一份寒假时间表请查收

2.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两高两部”印发最新处理意见


南国都市报视频号推荐




点亮“”和“
转发分享给更多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