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增城客家人自创的“土特产”,还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会唱两句吗?

增城日报 2020-08-31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

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

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客家山歌的种类有八九种之多



而在咱们增城最流行、最具有原生态韵味的客家山歌当属“过山拉”山歌这可是增城客家人自创的“土特产”




点击视频〡听听这熟悉的客家山歌


你了解增城客家山歌吗?


  这种独特的山歌曲调起源于清朝中期,是从兴宁、新丰、嘉应州等地迁徙到増城北部山区的客家人以高吭、哀怨的山歌调隔山对歌所形成的一种原生态歌调,曾是增城客家人宣泄情绪、交流情感的重要依托。


2009年

  增城成功将其申请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保护和传承群众喜闻乐见的客家山歌“过山拉”这一民间歌谣。


广州增城客家人的情感传承

  

  郭桂娇从18岁开始学艺,2008年加入增城组建的第一支客家山歌队。2010年,她被评选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客家山歌“过山拉”的代表性传承人,多次代表增城外出表演,展现增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



“过山拉”

 

  郭桂娇介绍,客家山歌“过山拉”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善用比兴,韵脚整齐。而且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歌词句式为7字4句,每句为“2、2、3”的组合。



  “客家人多在山间劳作,在艰辛的劳动中,为排解心中苦闷和相思情爱就拉起高腔高调,方便对方听唱和答唱,隔山隔岭、山窝山坳都能听到歌声,因此称它为‘过山拉’。”郭桂娇说。


  

  ■ 旧社会,“过山拉”曲调较哀伤,村民曾把它作为哭嫁、哭丧的歌调;解放后,群众用“过山拉”庆翻身、歌颂党。


  ■ 改革开放以来,又以此来赞颂新生活,因此,“过山拉”悲凉的情调逐渐发生了变化。



  ■ 现在,“过山拉”的表演形式多为男女对唱,讲究“一来一回”,内容既吐露哀愁,也表达喜悦、寄托祝福、传达爱情。除了对唱,还有独唱、轮唱和合唱。



注重传承与推广


为了保护推广客家山歌“过山拉”

增城建立了稳定的培训网络和表演团体

让这门本土艺术走出增城

走进更多市民的视野




  隔周二晚上8点,增城客家文化研究会艺术团客家山歌队的队员们会准时在增城广场乐湖湖畔为观众带来客家山歌表演,动听的旋律和幽默的歌词,让观众们一次次鼓掌欢笑。




  郭桂娇则肩负起了增城客家山歌队的教学和培训工作,每周都有一两次培训和排练,不少队员都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到现在已经可以独立表演节目。



  此外,增城客家山歌队还代表增城多次外出演出交流,发挥着客家山歌协调族群关系的有效功能,同时,一年十场的“送戏下乡”活动也场场不落,为增城地区的客家人带去欢乐。




希望传承下去


  “虽然现在推广客家山歌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我会一直唱下去,让更多人听到客家山歌。”郭桂娇说,传承也需要创新,现在,客家山歌不仅限于“唱”,在表演中他们不仅会结合舞蹈、舞春牛,还会以山歌剧这样的表演形式来表演。



面临挑战


在传承与推广上

客家山歌“过山拉”在传承和推广上

仍面临着挑战


一方面


  客家山歌是通过客家话演唱,除客家人能听懂外,其他群众并不一定能理解,受众相对较少。
另一方面


  增城现有的客家山歌队是一支由业余爱好者组建的队伍,老龄化比较严重,缺乏新力量。“希望客家山歌可以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被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和喜欢,让客家山歌‘过山拉’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郭桂娇说。



客家山歌“过山拉”好似一面镜子

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增城客家的

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

表达了客家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心理



感兴趣的你

不妨到增城广场乐湖

感受一下这门传统艺术吧!




来源:增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婕妮/文、廖嘉敏/图,视频:廖嘉敏

编辑:黄艳枫

编审:陈演坛

审核:曹剑萍

增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合作、报料联系小编微信号 :zcrb-qm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