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想10+ | 听十年元老员工,讲述西浦十年故事
遐想10+
IMAGINE 10+
过去十年缔造了今日的西交利物浦大学,让我们共同遐想下一个充满希望的十年。
西交利物浦大学十周年校庆,并不仅仅是庆祝大学建校十年。对于14名伴随西浦一路走来的“元老级”员工来说,这也是他们人生与职业生涯的一座十年里程碑。
他们中,司机陈建华师傅和校办的吴晓燕老师,更是在筹建阶段就已加入西浦,为西浦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每一位元老都有着自己对西浦的“独家记忆”。
下一个十年,我们期待你们的“独家记忆”。
国际化:一直以来的坚持
Stephen Jeaco博士,现为英语与文化传播系讲师。十年前,他来到西浦,创立了后来的西浦语言中心。他目前也是在校任职时间最久的国际员工。
Jeaco博士还有个响亮的中文名字——“杰大海”。刚入校时,他的工作内容非常重要,通过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材及招聘人才,帮助西浦发展为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国际化大学。
“我在西浦的第一天是2006年7月1号,也是我们的第一栋教学楼基础楼开放使用的第一天。”杰大海博士说道,“那时候,偌大的教学楼里只有一百六七十个学生,全体教学人员一张桌子就都坐得下了!”
除了语言中心筹建的相关工作,大海博士还参与了基础楼环境装饰的工作,比如教室的白板、教学楼里的各种标示标牌怎么摆放等等,“那时候真的很有意思,从无到有,每一步都参与其中。”
从2006年团队里只有6位老师,到2012年语言中心超过100名教师,这也是西浦高速发展的缩影和写照。
这十年,杰大海博士看到了西浦和苏州的很多变化。金鸡湖东,西浦成长的地方、他生活的地方,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见证了大学的十年历程,大海博士对西浦的未来信心满满:“我们已经充分准备好成为领先的国际大学。我们面向全球招聘员工,招收学生,而这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大学对未来雄心勃勃。”
职业生涯的转变
对校长办公室主任王妮娅而言,当年加入西浦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巨大转变——从武汉某大学的英语老师,来到一所全新创立的大学,担任首任学术副校长Jeremy Smith教授的个人助理。
至今,王妮娅还能清楚地记起大学建立初期巨大的工作量和工作中的紧迫感。
“那时候我们人员非常有限,一个人当几个人使,同时处理好几件事儿,”王妮娅补充道,“那时候我几乎参加了所有的学术事务和学术委员会的相关会议,记录会议内容等等。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把时间掰给每项工作。”
从Smith教授,以及他的继任者——2010年加入西浦的David Sadler教授身上,王妮娅说自己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对英国的教育系统和学术管理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西浦十年来的成绩,王妮娅感到非常自豪:“我觉得我们努力营造、并且还在不断发展的西浦师生大家庭,将是我们未来十年发展的最大财富。”
“校友们以西浦为骄傲,这点让我颇为感动。10周年校庆,目前我们收到了超过800名校友的报名,其中很多是第一届毕业生。他们将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回到苏州,共同见证大学的成长历程。”
风险、转变与成功
阮周林博士认为,西浦最大的成就来自于学生。2006年第一届学生,至今让他记忆犹新,“他们有野心,敢冒险,选择我们这样一所完全不同于国内大学的高校。”
最终,第一届学生们吃到了螃蟹,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第一届学生入学的成绩非常普通,一本线上下。如果选择了一所国内传统大学,这个分数,他们很可能就淹没在成千上万名与自己成绩相似的同龄人之中。而经过在西浦的四年磨砺与探索,他们中的很多人被世界一流大学录取,去到剑桥、帝国理工这样级别的大学继续深造。”
“这让我们能够自信地说,‘我们证明了自己,我们做到了。’世界顶尖的大学录取了我们的学生,而这一点是国内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达到的成绩。这是一剂强心针,说明我们在以国内一流水准培养学生。”
当年做出博士毕业后就入职西浦的决定时,对阮周林博士而言,充满风险。那时候,西浦的教学楼都尚未竣工。但是这些年来,学生们的热情和取得的成绩,都让他更加肯定当年的决定:“学生取得的成绩,让我们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关注。我们是中西方高等教育系统融合的范例。”
在协助建立西浦语言中心后,阮周林博士开始了英语与文化传播系的筹备工作。该系即将成为英语语言文学系,课程涵盖英语、文学和翻译;传播学被划入将于2017年在南校区成立的影视艺术学院。
对阮周林博士而言,转变——不管是院系、专业的变化,校园的发展,还是学生的更迭,是西浦的核心要素:“从学生刚来到西浦时到四年后他们毕业时,我们看到了巨大的转变。这就是我们十年来一直在努力追求的,也是西浦获得大家肯定的源泉。”
2016年新生录取通知书,西浦十周年纪念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