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种通道的起点:殊途同归的大郅、诺天王、和米利西奇们

兰姆 后厂村体工队 2021-01-21
题记:本文是由:「苏美争霸3秒3改判!绝杀慕尼黑:奥运男篮史上第一悬案作者铁山,以及「勇士让大中锋灭绝?不!他们在三分雨中死而复生」作者兰姆合力所作,还原了FIBA(主要是欧洲)球员进入NBA的历史专题。将分三期发布。

往期第一期: 意大利跳板

本期为第二期: 三种通道的起点


三种通道的起点
第一波国际球员潮在80年代过去后,NBA开始迷上了寻找海外天赋,芝加哥、密尔沃基、休斯顿、老尼尔森治下的金州勇士、尝到国际球员甜头两次的波特兰开拓者、以及和苏联关系深厚的亚特兰大老鹰,这些球队首先开始行动。而森林狼、太阳和马刺这些未来将接触国际球员或直接从中受益的球队的心,也开始为这些神秘的外国人怦怦跳。
“你得有你自己的海外球探网了”,曾在密尔沃基雄鹿工作的一位球探曾夸张的形容当时对国际球员的热衷:“当你走出机场去参加一个大型国际会议时,会发现这儿满街都是NBA的密探们蹲守着。


参加选秀大会的外国人逐年增加

但是在那些已经建立了完备的联赛制度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希腊、以色列、土耳其、澳大利亚和巴尔干地区,NBA球探们想要从这儿挖宝却并没有那么容易。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因为美国和其他地区篮球联赛的不同。
美国的球员要进入NBA,首先需要你在高中打出名堂,得到好的排名,得以进入资源更好的大学,再以此打出好表现,吸引来球探的目光,通过选秀进入NBA。最重要的是,为了保守NCAA作为学生联赛的纯洁性,美国球员在加入NBA之前为NCAA打球时是不允许签下任何经济相关协议的,这意味着很多球员都是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打球,因此任何一份NBA的保障(那怕是口头),对于美国的天才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


但在欧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球员的保障就很多了,你可以选择从中学,甚至从小学——对于那些罕见的天才而言——的某个时期开始去就读篮球学校,或是直接被招入球队下属的不同年龄级别的少年队(用我们的说法,则是进入体校,进而进入省队、市队和体工队的下属级别球队),而这种半工半读的形式会一直持续到球员达到法定年龄,然后就可以和球队签青少年合同了。
至少五位数的金钱、从小成长的熟悉环境、父母、温暖的家——当你可以在一个月里挣到父亲一年份的薪水时,你又何必去承受那种背井离乡、语言不通还没有钱的生活呢?只是为了一个打NBA的梦想?你的梦想就是在板凳上给大佬递佳得乐吗?何况从母队买断合同的费用NBA只报销50万,其他的都得靠球员自己想办法(斯科拉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直到27岁才登陆NBA)。




这就导致在第一波国际球员潮之后,NBA和NCAA想要从海外挖掘天赋面临的第一个难题——NBA和国际球员相互揭开面纱之后,大家发现相比虚无缥缈的梦想来说,还是钞票和家来的更实在。联赛发达的地区,成熟的青训体系和完赛的一条龙职业道路已足够自产自销。
而除了那些心比天高的精英,很少有球员愿意脱离自己安逸舒服的环境来陌生的美国“寻求梦想”——而在这其中,甚至不乏很多大神级球员,比如以前的博迪洛加,后来火箭一直心心念念的西班牙尤伊,以及如今的坎帕索,他们都因为类似原因一直留在了欧洲本土。




这就是FIBA球员登陆美国的第一个通道,显然,这个通道并没有那么畅通无阻。故而NBA的各个球队很快做出选择,对于那些联赛发达完备地区的天赋,成熟的职业NBA球队更多会选择“放养”模式——用一个二轮、三轮以后顺位的选秀权选中某球员,不时派一些球探去观察他学的英语如何,技巧进步如何之类的细节,等时机成熟了把他带来美国。
同时,NBA的球队对欧洲天才的挖掘,开始转向第二个通道:
即对于来自篮球体系欠发达地区的天才,直接从根基开始挖掘,在他们年龄还小时就抢在欧洲各大豪门动手前直接挖来NBA试水赌博,尤其是在选秀小年——毕竟是资源,养着就先养着,养不养的出来咱再说(比如下图里的2016年4号秀本德尔)


于是,这种心态就导致了从本世纪初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一种奇怪的现象:最优秀的外籍球员会被因为即战力太强反而导致阻碍重重,拿不到比较高的顺位甚至根本就不来美国,而他们身上这种实力与顺位倒挂的不匹配,反而又促使NBA更加努力的寻找海外天赋,结构却又造成了一种新的顺位-实力倒挂——即卖潜力的球员反而拿到过于高的顺位,使得高顺位非传统强国外籍水货扎堆(比如下图四位,除了米里西奇,其他三位都来自非传统篮球强国格鲁吉亚、乌克兰以及俄罗斯)。





因此00年代中期开始,各种形式花样百出的国际球员“水货”几乎一选一个准;每年众多国际新秀榜单上的年级排名,往往和后来真正在NBA中打出来的球员没什么关系。而按图索骥的老美,也用自己的行为为我们勾勒出了美国人眼中,世界篮球各个地方不同的刻板印象:
萨博尼斯、迪瓦茨、彼得洛维奇、库科奇。最早的这波登陆NBA的国际球员的成功,即给后来人开了一个好头,也留下了一个问题——这一批最早的国际球员,在这里给国际球员画下了最初的“英雄肖像”过于刻板:高大体型与精湛技术的结合、射程广而稳健、传球能力出神入化。一定意义上导致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登陆NBA的国际球员甚至特点往往都能和这几个词汇或多或少挂钩,甚至连位置都是如此——能投能传的灵活大个子(姚明、加索尔、约基奇),控球前锋(库科奇、特科格鲁),火力强大而风格妖异的2号位摇摆人(马修利奥尼斯、吉诺比利)。



而这种“英雄肖像(刻板印象)”也很容易让世界篮球和NBA双方都尝到甜头——而NBA作为全球最强篮球联赛,要说国际篮坛没有点自发寻找与之对抗的“英雄”的心思是不可能的——而为了满足这种心思,乐此不疲的复制体就会源源不断的被包装出来。比如从美国人的视角来看,1995年的《体育画报》曾刊登了一份国际球员报告,对象则是被认为会在接下来一段时间进入NBA的“下一代国际球员”,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熟悉的词汇:
“希腊的埃弗西密斯-雷吉阿斯身高7尺,这位19岁的青年赛MVP可以封盖、抢板并同时展现了 优秀的投篮能力。
“ 身高6尺11只有16岁的中国青年王治郅 ,他用 优雅的技巧与全场奔跑的速度在青年赛中卷起了风暴。


“(伊尔戈斯卡斯)可以胯下运球, 背传,三分。
“(佩贾)那种 能持续投篮命中,疯狂得分的能力使得他可能成为这一代巴尔干球员中最优秀的。
(与非黑人球员不大符合的)身体素质、身高、投射能力、技巧、持续命中投篮。不管准不准确,这些全都是继承自第一代国际球员留给NBA的“肖像”。而将目光放到95年以后,00年前后,诺维斯基、保罗-加索尔、米利西奇、最初登陆NBA时的姚明,都可以用这些词汇来描绘自身的形象或是说球员人设。
一定意义上,国际篮坛在这个时间里除了确实出产这一类型的天赋以外,某种角度上,也是投NBA之所好和处于继承已有的成功经验来让自己经过了层层认可的天才球员进入未知的北美大陆的考虑。


这其中甚至会有土耳其这样通过规划来寻找符合NBA认可形象的天才少年并送他们进入NBA的操作,直接导致笔者一段时间里以为土耳其篮球风格也是脑子好、会假摔、善投篮的高达灵活技术流——直到查资料才恍然大悟,特科格鲁,或者更正确的翻译为希度-图尔克奥卢(Hedo Turkoglu),其实根本就是个巴尔干后裔,球风显然带着前南篮球传统中对高大并且能投能传能控球的“白魔术师“幻想的造物;而把假摔融入血液的3分大前艾森-伊利亚索瓦(鞑靼人),那手精湛演技分明遗传着东欧人的狡黠。
1998年出现了第一位高顺位选中的国际新秀德克-诺维斯基,他用大量后卫式持球突破、神奇的投篮与身高的结合宣告自己第一位高顺位国际球员的名号并非浪得虚名,也确定了,或者说,某种程度上加固了对于国际球员和白人天才的刻板印象,而诺维斯基成名的美国大牌球星来德表演赛和耐克篮球峰会(第一节举办于1995年),则成为了 第三种国际球员通向NBA通道的起点——在当时开始逐步兴起的各类NBA和国际间交流赛上展现自己,按照模板表演,给在场的球探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欧洲出技术流/大个子,拉美出妖人,非洲出DPOY,中国都是大个中锋……


按着这样的模板来分析这一年代的国际球员,基本不出差错:如有名的“水货”国际球员默罕默德-西尼,他的“人设”就是经典的“未来的(进攻的事不大懂型)DPOY”。他爆发力出色,拥有超强的封盖能力,他并没有经过长期的正规训练有素,不过他奔跑不错,他的力量增加不少,如果经过长期培养,他有可能会成为NBA的一名防守不错的中锋。在最近结束的比利时联赛中他曾经有10分15个篮板3次封盖的表现,他是名典型的防守球员,得分基本上来自罚球。
而西尼打出名气,靠的正是SEED Academy这样向NBA推荐塞内加尔年轻天赋的球员选拔计划、锐步主办的欧洲训练营、还有国际篮球非洲全明星巡回赛这些国际球员推荐和交流项目。


另一位著名的高顺位国际球员“水货”,来自格鲁吉亚的茨基蒂什维利则是传统通道下欧洲天才梦的产物。他在2002年被勇敢而热衷于尝试国际天赋的丹佛掘金用第5顺位选中,身价则是源于“兼具身高(7英尺)和投射能力(在试训时一度连续命中10个三分球)”这样一种经典的东欧球员模板和19岁小鲜肉年龄,选秀时虽然在母队只有场均6.6分,但坊间期待甚高:“甚至有人称其为凯文-加内特和科比-布莱恩特的结合体。
当时其主队特雷维索贝纳通的主教练迈克-德安东尼也在帮腔,又是强调茨基蒂什维利中途才加入球队而且与球队核心纳克巴位置重合,又是强(hu)调(you)“欧洲篮球对抗激烈”“NBA球员一半在这里打不上球”。
但事实是:茨基蒂什维利06年就回了欧洲,而他在欧洲联赛里出场时间最长的一个赛季也不过是每场22分钟,即使国际比赛只打40分钟,这也不过是一个轮换-普通主力的出场时间,数据最高一个赛季也只有10+5。


性格能否、是否适应NBA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按照姚明的“中国巨人”印象进入NBA的易建联最终回到CBA,其中除了期待值和展现能力,尤其是球商的落差以外,易建联内向不善交流的性格也成为了重要的因素。而米利西奇最终无法在赛场上兑现他的天赋,除了拉里布朗不善用新人和他自己对篮球本身兴趣不大以外,笔者一直以为他在比赛中体现出的过于激进、暴躁、随意的性格,导致了他迟迟无法在赛场上真正像一个成熟的球员一样打球。
此外,当年的球队还出现了用乐透签盲选国际球员,结果该球员一直就没有来NBA打球的人间喜剧:1999年,尼克斯用乐透签之后顺位次高的15号签选择了一位直到2011年退役都从未登陆NBA的法国人弗雷德里克-威斯(被卡特死亡之扣),眼看着纽约土著阿泰斯特从身边飘过;2005年,奥兰多魔术用11号签选择了西班牙联赛的盖帽王弗兰-瓦斯奎斯,结果他到现在还没有登陆NBA(下图);同年洛杉矶快船紧随其后,用12号签选择来自莫斯科中央陆军的亚罗斯拉夫-科洛雷夫,结果他在NBA只打了两个赛季,平均每场5分钟的时间不到,聊胜于无。


总体来讲07年以后,高顺位国际新秀的热潮迅速褪去,少有两位加里纳利和卢比奥都能算是站稳了脚跟,但后者迄今为止的表现无疑是对不起进入NBA之前(严格来讲是进入成年组之前)那惊艳的表现与众星捧月的期待的。而整个00年代里最成功的国际球员群体,其实还是那些通过一轮中后段和二轮选中的球员。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马刺球探体系的杰作帕克、吉诺比利和斯科拉,这个年代国际篮坛的代表很多都是以一轮中后段和二轮秀身份进入NBA的,一定程度上继承了80-90年代各球队选择国际球员的哲学:通过强大的球探体系和优秀的眼光,在国际新星还未发光发热之前就锁定他们,将来又能省钱,又能为“万一不来NBA”买个不赔本的保险。只不过做到超出低成本小赌怡情的范围。
而把国际球员低顺位淘宝做出特色做出成绩的球队,也需要自身优秀的球队体系建设和兼容并包、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篮球文化——而做到了这点的,在整个00年代里以马刺为代表,爵士和灰熊也都有低顺位选中的国际球员成为了球队结构重要一环——其中,灰熊对马克-加索尔这块粗糙原石的打磨和长期培养,对于下一个10年里挑选和培养国际球员的思路,笔者以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纵观整个00-10年代,造成这种“低顺位选国际球员值而高顺位容易出水货”的现象,除了迎合NBA球队对国际球员的品味创造“国际天才梦”投其所好带来对球员天赋的高估以外,对于那些在NBA体系以外成名的球员为何容易选秀顺位偏低,除了本身天赋所限以外,很多人也会提到大多数通过青训体系晋升到职业队的球员,即使被选中了也不会马上来,那么自然会想到还不如慢慢放养。
反过来对于球员来讲,文化的隔阂依旧存在,对于已经在欧洲、南美这些地方拿到自己的职业队合同,建立自己的事业的球员而言,放弃自己已经有所成的事业来美国寻求“梦想”,还是略微不切实际。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