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案上意趣盎然的砚滴

2017-07-05 點进入▷▷ 晒宝会



铸出爬沙状,儿童竞抚摩。
背如千岁者,腹柰一轮何。
器蛟瓶罂小,功于几砚多。
所盛涓滴水,后世赖馀波。

——宋 刘克庄《蟾蜍砚滴》


你以为文房用具只有笔、墨、纸、砚四种吗?那可大错特错了。还有笔筒、笔架、笔挂、笔洗、笔舐、笔船、砚滴、水丞、水盂、镇尺、臂搁、墨盒、墨床、印章、印泥……是不是看得有点晕呢?


砚滴,玲珑、古雅,在文房用具中别有一格。


砚滴是什么?




晋 青釉蛙形水盂


首先要从水盂说起。水盂也是文房用具的一种,最早在秦汉时期就已被使用。水盂是用来贮水的,不过有一个缺点:用水盂往砚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



明 玉卧兽形砚滴


于是,聪明的古人发明了一种能够控制水量的文房贮水用具,有单独的进水孔和出水孔,且水流细缓——这就是砚滴。砚滴还有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叫法;一般而言,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


清 铜瑞兽砚滴


砚滴怎么用?



砚滴是如何控制水量的呢?


考古发现,早在汉代,古人就已掌握了利用气压原理控制滴水分量的办法。汉墓中出土的一些砚滴,其背部有上下贯通,顶部开一个小孔的长管式塞。用手指压住小孔,将管式塞插入罐内水中,由此形成管内与管外的气压差,水被会吸入管内;然后,继续按住,将管式塞提起,管内的水并不会泻落;将其移到砚台上方,松开手指,管内水才会落下,即可就水磨墨。



清光绪 素三彩鸭形砚滴


历史上,砚滴的使用方法还有若干种,大同小异,相同之处就是都使用了气压原理。从结构上看,所有的砚滴都有三个共同点:一是身形小巧,腹内中空,可以盛水;二是在较高的位置上有一细孔,倾倒时,可以滴出水来;三是背上有一个圆孔和腹相通,圆孔上有一段高起的管状器。



明 铜水牛砚滴



清 青花砚滴


可以说,砚滴饱含了古人利用自然之力服务于人巧妙设计,使用砚滴充分考验了人融合自然之力对器物的把控,通过触觉来感受砚滴内部的气压,通过视觉来监控砚滴的出水量,再结合自然之力虹吸原理,最终达到合适的出水量来研墨。



清康熙 段泥羲之爱鹅砚滴



清 铜瑞兽砚滴


砚滴的发展历史



砚滴的出现不应晚于汉代,最早为铜制,后改为陶、瓷、玉、石等材质,其样式、材质,历代均有创新,古雅别致,多姿多彩。



汉 铜制玄武砚滴



汉 玉卧羊形砚滴



汉 熊形玉砚滴


汉代砚滴多为龟蛇熊羊之形,材质以青铜为主,造型古朴浑厚。如东汉时期的铜制玄武砚滴,做工精美,生动自然。



三国 青釉蛙型砚滴



晋 越窑系青釉龟形砚滴



晋 青釉蛙形砚滴


晋代蛙龟等青瓷砚滴也较为流行。



南北朝 铜异兽形砚滴


南北朝时期砚滴,材质多为瓷质,造型以动物为主,如蛙形、兔形等,也有其他造型的砚滴。






值得一提的是,蟾蜍玄武是出现最频繁的砚滴形制。蟾蜍的吉祥意义毋庸赘言,而玄武形砚滴之流行,则与八卦思想有关。砚滴盛贮水的位置是伏羲先天八卦中的“坎”位。而“坎”位在文王后天八卦中位处北方,正是四神之一的玄武所在方位。





唐 乳黄釉陶蛙形水滴



晚唐 越窑子母鸡砚滴


唐代砚滴形制小巧,造型别致,除有瓷制品外,还有铜制品。



五代-宋 青釉龟形砚滴



宋 磁州窑童子戏牛砚滴



宋 粉青釉龟形砚滴



宋 瓜楞形水滴


宋代瓷器的发展,加之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砚滴作为文房品种之一,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砚滴风格新颖别致,龙泉窑烧制的砚滴为其中翘楚,题材有舟形、坐俑形、童子牧牛形、鱼形等。



元 龙泉窑青釉舟形砚滴



元 红釉荷叶青蛙砚滴



元代 青花釉里红鸳鸯砚滴



元 粉青釉魁星点斗砚滴



元 青花釉里红鸳鸯砚滴一对


元代出现青花砚滴,主要产于景德镇窑,对宋代瓷器风格有所继承。



明宣德 釉里红鸳鸯砚滴



明 铜雕虎形砚滴



明 洪武龙泉窑太白醉酒砚滴



明 铜鎏金瑞兽砚滴



明 铜鎏金辟邪砚滴


明代瓷业高度发达,砚滴自是争奇斗妍,历代均有砚滴传世,尤以宣德时器物别有风韵。



清早期 铜制兔形砚滴



清早期 铜雕犀牛砚滴



清康熙 素三彩宝鸭砚滴



清雍正 紫砂桃式砚滴



清乾隆 锡桃形砚滴


清代砚滴,做工精巧,样式丰富,争奇斗艳。题材有人物、动物、瓜果等,釉色有祭蓝、酱釉、绿釉、粉彩等,材质有铜、瓷、木、玉、紫砂等。



民国 段泥高士听琴砚滴



民国 紫砂仿生莲蓬砚滴


民国时期砚滴开始走下坡路,主要与书画业发展有关。工艺水平远不及以前,形制也较呆板。


后记



砚滴始于汉代,盛于明清,而衰于民国。如今,砚滴这一文房用品虽然仍为一些文人雅士所使用,但总体而言,其观赏和收藏价值已经远远大于其实用价值。砚滴的盛衰与传统书画的进退有很大关系,更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也许只有在文化绚烂无比的时代中,才能够出现俯仰皆是艺术的情景吧。


推荐阅读:

要读懂山水画,须从这六点来看!

祭红釉的鉴赏小知识

乾隆皇帝御笔书法的价值

绿松石的"反碱"现象

温馨提示:《晒宝会》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推荐关注珍传网↓↓↓


 欢迎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低价淘一件满意 藏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