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度80、90后工作时长全球居首:一个后来者的警示

2016-06-08 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日报·派

作者 | 查音


也许你看到标题的第一反应和我一样:Are you kidding me?!


印度不是这个样子的吗?



图片来源: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印度阿姆利则,路边的菜贩在等候顾客。


其实,印度也是这个样子的。看上去好像和北上广通勤高峰的地铁差不多。



图片来源: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通勤者等待乘坐德里地铁。


除去到过印度或经常接触印度人的少数人,多数中国人对印度人的印象来自于媒体报道。贫民窟里瘦弱的孩子、充满喜感的“扒火车”画面、被拿来说笑的印度英语、慢悠悠总是迟到的印度员工……无论是哪一种形象,似乎都不太能与“勤奋”扯上关系,很多人甚至会选择“懒散”一词来概括他们对印度人的评价。


不过这一看法可能要被颠覆了。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万宝盛华集团(ManpowerGroup)对全球25个国家的19,000名千禧世代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印度员工每周工作时间最长,达到52个小时。墨西哥和中国员工并列第二,工作时长为48个小时。相比之下,美国人每周工作45个小时,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只工作41个小时。


千禧世代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定义,被用来指代生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年轻人。这个群体已经逐渐成为职场主力军,预计到2020年,千禧世代在全球劳动年龄人口的占比将超过三分之一。有鉴于此,全球雇主们迫切想要洞悉这个群体的工作方式和诉求,以至于诞生了一个新的职业——千禧世代专家,其咨询费可高达2万美元/小时。




我们暂且不考虑工作时长和工作产出是否对等(这里涉及到效率问题),至少投入到工作的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勤勉度。鉴于千禧世代对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高贡献度,上述调查结果耐人寻味:一贯被认为懒散的印度人怎么就成世界上工作最勤奋的人了?


工业化和城市化正逐渐改变印度人对工作的态度


印度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有力推进着印度社会的变化,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自印度1947年独立以来,尽管农业人口占比降低得不十分显著,但第一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从上世纪50年代的50%以上降至 20%以下。第三产业已经发展成印度经济的支柱,占比超过50%,房地产、金融和科技服务业一直维持着强劲增长。即便是发展滞后的制造业在截止3月31日的财年也实现了9.3%的同比增速,较此前一年5.5%的增速大幅提高,也高于整体经济7.6%的增速(印度已超过中国,成为经济增速最快的大型经济体)。苹果公司最大代工厂商鸿海精密已经在印度为工厂选址,说明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潜力已被看好。


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改变的不仅是经济产出占比,还有劳动方式以及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进而能逐渐改变整个社会对工作的认识和态度。《华尔街日报》此前采访的刚从印度北部乌塔普拉德什邦(Uttar Pradesh)的村庄来到新德里餐馆打工的18岁青年库玛(Amit Kumar)说,在村子里的时候,想工作就工作,需要休息就休息,但是在这里几乎没有任何假期,一天到晚都要工作。


另一方面,尽管印度是一个民主国家,但几千年来实行的种姓制度导致印度社会等级森严,为普通民众的上升通道设置了障碍。再加上大家族把持垄断行业,政府腐败问题突出、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对劳动者来说,机会的缺失意味着激励的缺失。既然努力工作与否结果都差不多,那何不落得清闲。


不过,自从1991年的一场外汇危机迫使印度也进行了“改革开放”后,西方的价值观念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个传统国度,种姓的观念有所淡化,贫富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甚至于消费主义开始 盛行,奢侈品销售大增。


同时,印度政府也开始为贫困阶层创造向上流动的机会,《华尔街日报》曾报道印度政府进行的一项平权行动,主要内容是为落后阶层保留政府职位和大学名额。虽然这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但至少让落后群体看到了努力学习和工作的希望。


力主改革的亲商政治家莫迪在两年前成功当选印度总理,这也代表了印度人渴望发展经济、杜绝腐败的心声。莫迪当政后,推出了吸引外资、改革计划委员会、对初创企业减税等一系列改革计划,印度经济有望更加自由开放,印度人的工作积极性也将相应提高。至于莫迪本人,据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1月与之会晤时的了解,他一天只睡三个小时,这让睡五个小时的奥巴马表示自愧不如。



图片来源:Saul Loeb/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2015年1月25日,新德里海德拉巴宫,印度总理莫迪(左)与奥巴马在庭园交谈。


印度精英近年来在全球商界大放光彩,背后是印度人整体实力的提升


其实,印度人的工作成绩在去年8月桑达尔•皮查伊执掌新谷歌时本就应该引起更大关注,因为执掌知名科技公司的印度裔CEO名单实在太长: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闪迪CEO桑杰•梅赫罗特拉,诺基亚CEO拉吉夫•苏里,Adobe公司CEO桑塔努•纳雷恩,Globalfoundries公司CEO桑杰•贾……为什么印度人总能在科技公司中步步升迁至最高层?南新罕布什尔大学的一项跨文化研究调查发现,印度管理者在领导特质方面的评分更高,他们放眼未来,兼具谦逊的个性和强烈的职业意志。


有一种观点认为,印度精英人才多不代表普通人不懒惰,印度社会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但试问哪个精英获得成功靠的不是勤奋和努力?精英又何尝不是从千万奋斗者中脱颖而出的?关于工作时长的这份调查结果恰恰说明,印度精英人才的大量涌现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印度人整体实力提升的写照。


或许真正值得思考的是,为何我们对印度人的印象和了解并未跟上这个国家发展的脚步。恐怕不只因为接受的信息片面化,更因为我们对一个后来者的兴趣远不及对先行者的关注,就好像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及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


据《华尔街日报》6月1日报道,瑞士研究机构IMD World Competitive Center近日发布2016全球竞争力排行榜,印度的排名由44位上升至41位,这是2009年以来印度的竞争力排名首次回升。中国在这份榜单上排名第25,仍遥遥领先于印度。


只是,如果我们继续漠视后来者的变化,不改变旧眼光,这份优势不知还能在浑然不觉中保持多久。就好像,中国现在已是全球移动支付和金融科技的领跑者,当初被支付宝效仿的贝宝恐怕未曾想过,有一天也要向后来者取经。


本文作者查音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文中所述仅代表她的个人观点。


华尔街日报•派”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子账号,专注高端人士投资和文化休闲,内容包括收藏,旅游,华宅,教育,美食和财富等。欢迎点击标题下方的“华尔街日报•派”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