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荐读 | 1930年代的噩梦会在当今世界重演吗?

2016-07-01 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日报·派


美国第26任总统罗斯福(图片来源:Associated Press)


作者 | Gerald F. Seib

翻译 | 张乎安

对于经济状况的不满与焦虑在空中游荡,对于现存政治秩序的反叛应运而生。民族主义的情绪在兴起,远离别国纷扰的诉求在蔓延。


面对美国大选的纷扰,以及英国上周刚刚举行的“脱欧”公投,你以为这是对2016年政治现状的描写?其实,这是在描述20世纪30年代笼罩全球的那种情绪,但越读越觉得像是在写今天的政治气氛。


20世纪30年代的政情演变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当然,如果非要说今天也会殊途同归,那就有些牵强了。然而,当前情形与1930年代的这种相似性还是足以告诫世人,如果对经济状况的焦虑与愤怒旷日持久,最终仍有可能触发一些偏激甚至极端的政治实验。对当时情况的回顾提醒我们,主流政治家切勿忽视那些潜藏于表面之下的各种情绪,否则终将自食其果。


2016年到目前为止我们领教到的一点是,2007年起的经济大衰退和2008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伤痛和愤恨仍未消弭,在这种情形驱使下,工业化国家的民众纷纷在选举中做出了曾经看似不可思议的选择。在美国大选的初选中,有超过1300万人给唐纳德•特朗普投票,1200万人给伯尼•桑德斯投票。要知道,今年之前,这两人都还是非常边缘化的角色,他们的政见也都是非主流的。


在欧洲,推崇社会主义的左翼政党和推崇民族主义的右翼政党双双支持率暴涨,甚至有的还开始获得实权。


在日本,安倍晋三发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日本已很少听闻的民族主义调子。在俄罗斯,让俄国民族主义复活的普京春风得意。在英国,那些唠叨了许多年的脱欧言辞,也在这一年突然宏亮起来,并且拿下了一场惊人的胜利。


这些动向,都能在20世纪30年代找到对应物。最终触发政治动荡的经济事件,当然对应的是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不过,那时候的萧条比近年来的经济衰退要严重多了。


那时和现在一样,经济问题在政治领域产生的影响要过一段时间才会释放出来。其中第一个,便是罗斯福在1932年的大选中痛击胡佛,并带着他那被某些人视为极端的经济药方入主白宫,去将美国拉出大萧条的泥潭。


那个年代的美国,还有更不正统的人物和思想挑动公众心弦,并且获得欢迎。左翼人士中,小罗伯特•拉福莱特重建进步党,在威斯康辛州刮起旋风。厄普顿•辛克莱更是公开承认自己是社会主义者(而当今的桑德斯却不敢),并成为了1934年加州州长竞选中的民主党提名人。


民粹主义也攻城略地。那个年代的“特朗普”,叫做休伊•朗,他当选了路易斯安那州的州长,而且最终还成为总统参选人。而亨利•华莱士的农业民粹主义思想也同样吸引人,足以将他推上了副总统的位置。


还有更偏激的声音。神父查尔斯•考夫林利用了当时的新媒体——全国广播系统,散播民粹主义和仇外情绪;他打造的社会正义联盟还成为了一股全国性的势力。


在国内经济衰退时期,要求国家从世界舞台上撤离的声音也更加响亮。这一情绪实际上还以国会立法的形势获得了官方认可,具体而言就是美国1935年通过的《中立法》。而和平主义思想也在当时的大学校园里盛行起来。


欧洲的震动来得更猛烈一些。德国和意大利诞生了法西斯,而且在西方各地都有为其叫好之人。英国决定退避欧洲大陆的纷扰,这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莫斯科的领导人趁虚而入。


当然,现在与当时并没有那么相似,最明显的一点便是,今天的政治动荡没有军国主义伴随。对于当时的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的耦合,《光荣与梦想》一书的作者威廉•曼彻斯特是这样描述的:


罗斯福在开始第二次总统竞选之前,墨索里尼已经拿下了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已经打响;德国重新军事化,占领了莱茵非军事区;而东京的年轻军官已驱使裕仁天皇走向了扩张和帝国主义。


而今天,也许除了普京出兵乌克兰之外,其他的行为都和1930年代有很大差别。


但非常值得当今政治领导人们汲取的一个教训是,决不能轻视弥漫于中公众中的不满情绪和被忽视感,因为公众产生这些情感是有合理缘由的,而这些情感的爆发也会产生严重后果。


那么,罗斯福当年是如何处理的呢?他在偏激的左右倾向之间纵横捭阖,他展示了一个正统的政治家应当如何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对于那些看似非理性的情绪,不要忽视和逃避,而是要去理顺,去疏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