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老外在北京胡同里住得挺惬意

2016-08-24 寰域居 华尔街日报·派


图片来源:Cherry Li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作者|Alyssa Abkowitz


在拥有超过2,100万人口的北京,一些富人选择居住在传统的四合院内,希望可以远离喧嚣,获得宁静。


Nikolaj Petersen的太太Irene Sim受雇于新加坡政府,因工作需要,夫妇俩搬到北京。他们想找一处能真正感受到中国生活气息的房子,而不是毫无特色的高层公寓。大约一年前,夫妇俩和两个分别为6岁和9岁的孩子搬到了故宫附近一座四合院内。四合院由三栋独立的房子组成,并配备桑拿房、楼下的游戏室、两间厨房和附带衣橱的主浴室。孩子们单独拥有一栋房子, 浴室的淋浴间内还有一个木制浴盆。Petersen拒绝透露每月租金,但类似的四合院每月租金高达人民币5至6万元,折合约7,500美元至9,000美元。


现年41岁的Petersen是一位视觉艺术家,他表示,一家人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院子里,看他们的宠物猫在屋顶上漫步,院子里的石榴树已有150多年树龄。他说:“虽然身处北京市中心,但我们仿佛生活在宁静的森林中,到处都是树木。”



图片来源:Cherry Li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图片来源:Cherry Li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北京的传统民居四合院分布在被人们称为胡同的狭窄小巷两侧,受到越来越多外籍家庭和当地富人的欢迎。这些四合院是精英统治阶级和富商建造的,由多处房子组成,通常有100多年的历史。改造管道和供暖系统并增设现代厨房和浴室所需的费用高昂,起价要2万美元,并且动辄超过50万美元。因此,许多高档的四合院,根据面积和配套设施的不同,每月租金可达3,000美元到1万美元。


想要出租四合院的房主几乎毫不费力就可以找到迫切的外国租客。尽管外国人可以在中国置业,但他们不愿意为了购买或翻修四合院,而陷入政府部门的繁文缛节。对于刚到中国的外国人来说,比起豪华的高层公寓,这样一座中国传统的平房院落,能使他们感到亲切和真实。


在北京一处高层住宅内生活了两年后,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投资银行家Quoc Tran决定“追求不同的生活体验”。2013年,他搬到了一座经过改造、拥有两间卧室和两间浴室的四合院内,每月租金为3,100美元。这座四合院位于北京东四十条,清代时许多著名将领曾在此居住。


他在四合院里建了一座小花园,经常请朋友们前来烧烤聚餐。现年35岁的Tran说,久而久之,他已经成为了社区的一份子。他说:“邻居们都知道我是谁,他们看着我每天进进出出。如果有困难,我也会请他们帮忙。”因工作需要,Tran近期搬到了日本,他说:“这种温馨的社区生活已很难再看到了。”


然而,Tran发现,在传统的胡同四合院生活有一个缺点:即使四合院经过现代改造,在冬天还是感觉冰冷。他说:“虽然我清楚四合院的保暖效果不如现代公寓,但没想到,即使在卧室摆放了多个电暖器,我还是能看见自己呼出来的气体。”


四合院改造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在于,如何选用适当的材料来应对北京潮湿的夏日和寒冷的冬季。在部分改造工程中,施工方会把墙体打开,在里面加入一些厚的保暖材料,但这一方法会令室内面积缩小。除此之外,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选择增设电暖气,安装双层窗户或者加厚屋顶保暖层。


去年,北京建筑设计公司任督设计的设计师Amy Mathieson应一位德国咨询公司高管的要求,对北京郊区一座四合院进行改造。这座四合院的面积为7,100平方呎(约合660平方米),前身是两处老旧的农舍,亟需大规模改造。Mathieson拆除了原有的结构,并重新设计了“玻璃走廊”用以连接各个房间。她还加入了现代元素,包括石砌壁炉、不锈钢厨具和落地大窗。Mathieson说:“人们认为,改造四合院是不可能的。这并不正确,只不过费时费工罢了。”


图片来源:Cherry Li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董功称,根据北京法律,胡同住宅改造后不得大于原有的占地面积,这使得改造工程颇为复杂。董功自小在北京长大,他记得40多年前,去祖母家玩的情景。他正着手将一处老旧的工人宿舍改造成一座院落,工程完工后将包括两处独立的私家住宅、一间咖啡馆和聚会空间。他说:“我们在试图赋予一片区域新的活力,并确保它不被拆除。”


两年前,设计师卡Caroline Odinet应一位企业高管和她家人的要求,负责将一座近7,000平方呎(约合650平方米)、结构复杂且光线昏暗的四合院改造成明亮的现代住宅。Odinet拆除了厚重的幕墙,将房屋的外墙打开,使其与花园连通,营造出一种室内室外生活融合的感觉。她还大胆地使用了许多颜色,如明黄色的墙壁,餐椅则是如消防车般的红色。Odine说:“北京许多人不敢使用颜色。他们会说,‘哦!这是皇帝才能使用的黄色,那是紫禁城使用的红色。’然而,现在一切都变了。”



图片来源:Cherry Li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再会,老北京》一书的作者Michael Meyer表示,很难统计北京现存胡同的具体数量。Meyer称,胡同形成于元朝,在明、清两代不断发展(1271年至1911年),而清朝也是中国解放前的最后一个朝代。1949年,毛泽东上台执政,当时北京约有7,000条胡同。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仅余1,350条胡同。


胡同生活面临诸多挑战。除了寒冷的冬天,一些胡同居民被告知不要将厕纸冲到马桶里,因为会堵塞城市中那些直径较小的旧管道。此外,近期频现的雾霾污染也使得四合院的生活受限。



图片来源:Cherry Li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居民表示,他们还得了解文化差异,包括垃圾应堆放在大街上的什么位置,如何回收硬纸箱来卖钱以及车应该停在哪里。Petersen说道,关于他家胡同内的停车地,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如果停在不合适的地方,有些人会把你的车胎扎破。


对于室内设计师Odine来说,人们选择在北京四合院生活,实际上是想尽可能地亲近自然。


现年58岁的Odine与一位朋友在古都中心不远处合租了一座4,800平方呎(约合446平方米)的四合院。她说:“胡同的生活有时候不那么舒适。既然来到了中国,我应该选择住在具有中国特色、与其他地方都不同的房子里。”


点击阅读原文前往寰域居获取多全球高端置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