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还能活多久?”人工智能可以告诉你答案

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日报·派 2018-11-10

《华尔街日报》“The Experts”栏目的特约撰稿人Lloyd Minor称,有一种算法经初步测试后,预测患者剩余生命长度的准确率达到90%。图片来源:iStock Photo


作者 Lloyd Minor


当年,我作为医学院学生做临床轮科实习时,接触的第一个病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生命垂危。搁今天,CML通过治疗的五年生存率在90%左右。但在当年,那是不治之症。这个令人心酸的悲剧让我目睹了医学的局限性,一直铭记于心。


那时我们不像现在这样了解癌症,也没有治疗癌症的工具,这意味着我们几乎束手无策,满心苦闷。那时的美国,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运动才刚刚起步,所以我们与那位白血病患者和他的妻子讨论最多的,是哪种化疗可能会延长他的生命。


主治医生和我向患者解释化疗有哪些严重的副作用,但我们无法回答他最想知道的一个问题:我还能活多久?


尽管从我上医学院以来,人类在生物医学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医生们说出这样一个接近于实际情况的数字,仍然是件难事。若能弄清这个问题,很多其他问题也就不言自明,比如:一个患了不治之症的病人应该“抗争”多久?这个病人应该何时将精力放在最大程度减少痛苦上?在家里待一天比在医院待一周更有意义吗?我们评估重病患者预期寿命的能力哪怕只提高一点点,都能给他们及其家属提供巨大帮助。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发的一种新算法也许能在回答这个问题上帮上忙。通过分析数十万份匿名医疗记录的数据,这个算法模型可以预测哪些患者可能在未来3至12个月内死亡。该算法在初步测试中分析了已过世患者的医疗数据,其预测剩余生命长度的准确率达到90%。


将算法引入临终关怀,这可能会令一些人不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要澄清的是,人工智能不会为患者或医生做决定,也不会否认或阻止临终关怀。如果患者想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案,他们的选择一定会受到尊重。人工智能能做的是给患者提供前所未有的信息,帮助他们在临近生命尽头的时候能够按照自己的偏好进行选择,无论这种选择是保持意识清醒、与家人共度时光、避免剧痛,还是穷尽一切可能来击败病魔。


一个病人如果转为姑息治疗的时间过迟,那可能意味着他花了更多时间在医院接受成效不大的积极治疗,浪费了和家人在一起的宝贵时间。且由于不断接受昂贵的治愈性治疗,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十分沉重。2000年至2014年期间,美国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为在一年内死亡的参保人支付的平均开支增加了一倍多。但另一方面,过早采用姑息治疗的病人有可能错过治疗时机,而那些治疗本可以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延长他们的生命。


这是一个很难拿捏的平衡。不过美国国家姑息治疗登记处(National Palliative Care Registry)的数据显示,我们可以改善对这个度的拿捏。在医院里,需要姑息治疗而又真正接受了姑息治疗的病人实际上只有不到50%。很多病人都和我接触的第一个白血病患者一样,他们痛苦的原因是,没人知道应该何时引导他们更平静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我不想假装说,人工智能是万能的。算法不会为医生或患者做决定,但它可以向他们提供前所未有的见解,帮助他们了解都有哪些可选的选项。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遇到过难以置信的成功案例,其中许多是得益于生物医学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天,治疗CML的临床医师与患者的对话和我当年在医学院时与患者的对话已经大不一样。在我们努力将更多绝症变成非绝症的同时,仍有很多关于不治之症的艰难对话,人工智能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它可能看起来更像是一线希望,而不是技术突破,但在面对人类还束手无策的疾病时,它能让那些身患绝症的病人知道,自己的人生还剩下多少时间。这一点非常有用。它让病人可以用余下的时间去做自己觉得开心的事情,与自己爱的人待在一起。


作者Lloyd B. Minor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院长,同时也是一位耳鼻喉-头颈外科教授与生物工程和神经生物学教授。本文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你可能还关注:

中美逐鹿“精准医学”:谁能更快破译国民基因密码 ?

一位美国医生在中国长寿村找到的健康秘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