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塑料师生情?藤野先生:我给了鲁迅59分

宋雅凛 外研社 2021-06-22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有所成就的学生遍布天下,是对一位老师辛勤付出的最佳回报。



又是一年教师节,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那些在个人领域成就斐然的学生和他们老师的故事吧~



藤野先生 & 鲁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毕业之后的你,仍然在每个值得庆祝的节日里,给过去的老师发去亲切的问候和祝福,然而有一天你的同学跟你说:“老师问我……你是谁……”(阿研实名经历过的尴尬)



一个学生在求学生涯中会遇到很多位老师,但一位老师在教学生涯中会遇到更多名学生,所以记忆丢失也是人之常情。我们的大文豪鲁迅先生也经历过阿研的同款情况——


作为中学课本中的师生代表,鲁迅先生和他的恩师(据他所说是这样)藤野先生两人的情谊已然是中日友好的典范。


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纪念塑像


但如果你对比《藤野先生》和藤野严九郎先生所写的《谨忆周树人君》两文,会发现以下诸多出入: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鲁迅《藤野先生》

                              

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做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就连被鲁迅先生珍藏的照片也……


藤野先生赠予鲁迅的照片,及背面留言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鲁迅《藤野先生》


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


——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日本高中课本中《藤野先生》一文插画


不过藤野先生绝对是一位称职的老师,因为他唯一没忘的就是这位中国学生的成绩水平:


如果留下当时的纪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什么纪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不是非常优秀的学生。


——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后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同班同学找到了鲁迅先生当年的成绩,果然,其中只有藤野先生教授的解剖学一科不及格,59.3分



那么鲁迅先生的挂科在日本有多火呢?


在日本作家井上厦为鲁迅先生创作的话剧《上海月亮(シャンハイムーン)》中,患有眼疾的鲁迅将别人认作了恩师藤野先生,并因弃医从文一事向老师道歉。


话剧《上海月亮》截图


这位“藤野先生”也将错就错,表示理解鲁迅的选择,最后说:“周君,我决定给你及格!





苏格拉底 & 柏拉图



与鲁迅先生“成绩不佳”形成鲜明对比,柏拉图的“优秀课代表”人设立得稳稳的。


阿研曾经在小学语文练习册中,被这位伟大哲学家优异的课堂表现所感染,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甩手”和“假苹果”事件。



故事过于冗长,以下为阿研简述版本:


相传,苏格拉底上课时让学生每天坚持甩手,只有一个学生甩手甩了一年。


他,就是柏拉图。



再相传,苏格拉底上课时,带了一个苹果,几乎全班学生都说因此闻到了苹果的香气,只有一个学生坚持没有闻到。果然,那是一个假苹果。


这个学生,他,还是柏拉图。




我们知道,柏拉图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对话录形式写作的,其中主要思想主张是借苏格拉底之口表达的。


但当代研究希腊哲学的学者们认为,柏拉图著作中的记录或许存在严重失实。所以这位“优秀课代表”是照述了老师的话呢,还是借老师之口表达自己的思想呢?我们不得而知。





梁启超 & 徐志摩



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民国时期的文人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圈子也就那么大。


如梁启超和徐志摩,除了师生关系外,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正是徐志摩追求对象林徽因的丈夫。也就是说,对于梁启超来说,徐志摩除了学生身份,还是一个曾惦记自己家儿媳妇的花花公子。


徐志摩与陆小曼


梁启超绝对可以被称之为严师——在徐志摩与其第二任妻子陆小曼的婚礼上,作为征婚人的梁启超发表了言辞严厉的证婚词,指责其二人对陆小曼前夫的背叛行为。


据梁启超的亲友透露,徐志摩婚礼第二天,梁启超在写给女儿的信中再次提及此事:


“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的事情----去替徐志摩证婚。他的新娘子是王受庆夫人。与志摩恋爱上,才和受庆离婚,实在是不道德之极。”


从梁启超先生的指责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为师的苦心。一位老师,能够当面批评你的不端,一定是出于对你深深的关爱。毕业后我们最感恩的,不正是当时那个爱“多管闲事”的老师吗。





海顿 & 贝多芬



同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海顿和贝多芬师徒二人却在作曲风格上显示出了巨大差异。


海顿的音乐极具宫廷高雅风格,其作品以田园般的悠扬与平静著称。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则更加侧重于艺术感染力,注重跌宕起伏与情绪表达。


贝多芬


海顿认为贝多芬有违传统的作曲手法,贝多芬则丝毫不顾海顿的提醒和劝告,依然坚持创新的创作理念,两人曾多次因此发生争执。


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成为了导致这场师生情谊终结的导火索。他在这支曲子中完全不顾老师海顿的指导意见,风格极为“反叛”。海顿还问他,为什么不在“贝多芬作”之前加上“海顿弟子”的标注,随后开除了这个不听话的学生。


《排练四重奏的海顿》,1790年


但这次师生决裂却促成了一位音乐巨匠的诞生,贝多芬的个人风格也在与老师海顿的分歧中逐渐确立。而且分析二人的创作,还是能在其中看到某种传承的痕迹。


参考资料:

[1]《鲁迅研究月刊》,2019年05期.中国知网.

http://mall.cnki.net/magazine/magalist/LXYJ.htm

[2]北京鲁迅博物馆官网.

http://www.luxunmuseum.com.cn/

[3]《苏格拉底给柏拉图上的第一课》,中国知网.

http://wap.cnki.net/qikan-KXZY199611007.html

[4]《梁启超旷古绝今的证婚词》,搜狐网.

http://m.sohu.com/a/207374723_661368

[5]维也纳三杰,百度百科.

https://m.baidu.com/from=1012852y/bd_page_type=1






阿研的读者中有许多老师和学生,你们的相处模式又是哪一种呢?评论区留下你们的故事吧~



图文:宋雅凛 | 审核:阿研

图文资料整理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


 往期精选 


告诉我,你与外研社的故事 | 外研社40周年社庆线上征集活动


中国校服最丑?运动风、学院风、水手服你最爱哪款?



阿研,我也想在外研社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章~

读者

阿研

点击菜单“我要投稿”了解征稿信息~丰厚稿酬等你来拿哦!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