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银杀人案报道,门户集体哑火,新媒体却看点多多!

2016-08-29 张澍 记者站

作者 | 张澍  来源 | 蓝媒汇


情节堪比悬疑电影的白银连环杀人案告破,挖掘幕后深层消息的新闻比拼开始上演。



身背11条人命的嫌犯高承勇,一不投案,二不流窜,而是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地生活着。他犯罪始于白银,被捕终于白银,只不过中间已横跨了28年。面对这样一个几乎成为“专门奸杀红衣女人”的变态传说,每家媒体都有着太多的角度太多的方式去述说。

 

但目前比较一下可以发现:门户网站哑火了,吓的;传统纸媒上火了,忙的;而新媒体才是刷火了,真的。

 

由于前不久《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再度被强调,所以门户网站这次的噤声倒是可以理解。值得探讨的,是为什么报纸下了很大的力气,却反不如新媒体更引人注意呢?

 

这些天,当地几乎挤满了记者,各家媒体也都做了重头报道。相对来说做的比较全面的还属当地纸媒,像兰州晨报与西部商报,几乎访遍了所有目前可以采访到的人,比如被害人的家属、高承勇的朋友熟人、高承勇租房地的附近居民……




而要注意的是,国内其他派遣记者的纸媒,基本走的也是同样的套路,采的也是差不多的人。比如受害者崔金萍的弟弟崔向平,同时出现在了几家报纸之中,一遍遍地重复姐姐当年遇害的场面,母亲多年来的悲伤,等等等等,以至于再有报社记者拨打他的电话,崔向平已明确表示,他不想再看到这件案子的信息了。

 

令人略感惊讶的是,当纸媒们的采访流于同质化时,反而是新媒体取得了突破,挖掘出了更有看点的人物。

 

没错,这就是“每日人物”昨天在朋友圈里刷屏的那篇《独家对话白银连环杀人案疑凶长子: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当高承勇的儿子情绪异常平静地与“每日人物”交谈,像是在讲述别人家的故事时,每一个举着手机的读者都仿佛从另一个更真切的角度,看到了真实生活中的高承勇。

 

在“每日人物”的这篇推文中,高玉言(化名)声称自幼很少见到父亲,在有限的父子交集中,也从没有和父亲有过深刻的交流,更别提从父亲那里接受到教育。

 

自上大学至今的10年里,高玉言每年只在过年回家时见父亲一次,二人简单聊上几句。高玉言的母亲、弟弟以及他本人甚至都没有加高承勇的微信。

 

当被问到“你爸爸做过什么事情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时,他的回答是:很深的印象?恐怕就是最近这件事……

 

这个一般观念里应该最了解高承勇的人,却正如其自己所说“我并不了解他”。而各个报纸中,高承勇的朋友、熟人说再多的“他是一个沉默寡言,让人猜不透想法的人”,恐怕也不如他儿子的这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必须要说的是,纸媒的努力不应该被否定,受众群体也需要看到那些基本信息,诸如事情的来龙去脉,相关人士的讲述等等。但是当所有的报道呈现出差不多的长相,“美女”也就成了凡人,必然会降低回头率。我们不禁想问一句,为什么那么多的报纸都挤着去包围那些外围人物,而没有主动跳出来的呢?

 

而“每日人物”昨天的推送则展现了新媒体的挥洒自如。除去与高承勇长子对话的头条,二条是“高承勇的3张脸:老实人、赌徒及差点被捅死却不敢起诉的隐忍者”,三条是“白银连环杀人案不容忽视的8个细节”。




有重磅的人物访谈,有基本的事实讲述,有案件的细节整合。这样形成的一个小专题,不会弱于哪家报纸吧?而在推文的最后,“每日人物”还要加一个小互动——关于白银杀人案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这更体现出了新媒体的理念:根据读者的关注去做服务。

 

在这种比照下,纸媒的一些套路就多少显得有些陈旧了。就像知名媒体人熊太行写道的那样——

 

和几乎所有的杀人犯报道类似的是,他的妻子、亲友,对他杀人这事一点都不知道。

 

被抓后,他的老婆、老乡,都不知道发生何事,更不知道他为何被抓。

 

这几乎是所有杀人案报道的标配。有的报道还会浓墨重彩地提到,大家都觉得嫌疑人“人很和气”。




熊太行所说的这些,果然在很多报道中可以找到。而他发表在其自媒体“仕图”上的这篇文章,是从更偏锋的角度切入,然后很快10+一个变态连环杀手可能是好丈夫、好邻居吗?

 

可以,这很新媒体。

 

当然对于这个新闻来说,目前只能算是首轮比拼。我们认为新媒体在第一个回合中以巧取胜,却也并不怀疑传统纸媒还会陆续拿出压箱底的绝招。

 

据前线的媒体同行透露,其实有的纸媒动手很早,在今年4月公安部重启侦查后,就已经派遣记者到白银着手了解情况了,这其中就有GQ杂志,估计是想再弄出一篇类似于“太平洋大逃杀”的深度作品。

 

不管怎样,更激烈的新闻对决还将继续上演,值得期待。




有求职需求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