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连做新闻的我们,都越来越不关心普利策奖

2017-04-11 蓝媒汇 记者站

作者:魏晓

来源:蓝媒汇


如果没点开这篇文章,你知道今天2017年普利策新闻奖出炉了吗?



也许这要打上一个个大大的问号。


问题抛给我自身,同样如此。


今天一早,便发现平时关注的某圈内公众号很不寻常的已经进行了文章推送,其此前一直都是守着晚饭饭点推送的。


文章内容,便是2017年普利策新闻奖名单。抢先推送的动机,也就一目了然。


不过很惭愧的是,点开之后,面对陌生的姓名、陌生的文章,很快便丧失了兴趣,从头直接拉到尾,然后关掉页面。什么内容也没有记住,只得到这个基本事实:普利策新闻奖,今天公布了。


顶多,还会看两眼获得摄影奖的新闻照片。仅此而已。


我本以为是我浅薄了,跟很多圈内的朋友也沟通交流了下,发现他们的情况也跟我大抵一致,很表面的关注,很难勾起内心深处的涟漪。


更直观的是,这个普利策奖在朋友圈没有刷屏,甚至甚少话题相关。


专业壁垒


普利策新闻奖,是代表着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随着影响力扩散,也逐步变成了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这确实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说白了,这毕竟是人老外的奖,还算是人老外新闻界的自嗨,跟咱们的新闻业隔着约5千公里,一个太平洋呢。


很彻底的不接地气,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


虽然普利策奖是全球新闻业的一个标杆,新闻报道的含金量非常高,但其太过专业,而难免小众。


专业门槛过高,这使得普利策奖曲高和寡。


以负面题材、调查报道为主,要对现实和舆论具有较高影响力,评委多来自传统报社、通讯社以及学术界,当然还要是非常优美的文字等等,普利策奖的获得难度,堪比奥斯卡奖。


以获得2016年普利策“公共服务奖”的美联社围绕东南亚“血汗海鲜”的调查性报道为例,这组报道中,美联社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前往一座孤悬在大洋之中几乎与世隔绝的岛屿,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写出了这组调查性报道。这组报道揭开了泰国海洋水产品捕捞行业里广泛存在了几十年的罪恶行径,解救了2000多名被囚禁、被虐待奴役了几年乃至几十年的非法移民。


很简单,这是个极为专业的技术活。


究其本质,普利策奖是一种同行间的专业认定,也是对专业壁垒的一种捍卫。甚至,他们会表现出拒绝新媒体、网络媒体等。


高姿态的自嗨


其实,业内已经有声音在争议,在进入新媒体时代,普利策奖是否也有可能被淘汰?现在还会有人关注普利策奖吗?


持这种言论的,不是少数。毕竟传播的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而一个依旧显得保守的奖项,自然有落伍之嫌。


虽然普利策奖在面对新的媒介环境下,奖项的评选有所开放, 从2006年开始,普利策新闻奖的14个奖项,全部向报纸所属网站开放。接着从2009年度评奖开始,普利策新闻奖的所有奖项将向非报纸所有的新闻网站或在线新闻机构开放,随后还向漫画、网络直播等等新的融合形式开放。


但也要注意到的是,能够获奖的太少。


2015年,传统新闻媒体夺得了14个新闻奖项当中的13个。去年以及今年也只有寥寥可数的网络新媒体拿到奖项。


这被很多坚守纸媒阵地的人认为,貌似日落黄昏的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仍然是这个世界不可撼动、不可取代的关键性力量。


虽然新媒体看上去正在一统江湖,但这些人认为,传统媒体内置的新闻理想、宏大的叙事能力、为公共利益而产生的执著行动力、深厚的人文主义信仰等是专属于“古典媒体”的美好特质。



言下之意是,离开了传统媒体,这些美好特质就不复存在了。事实真的如此吗,显然不是。归根结底,还是传统媒体人骨子里的傲慢在作祟。


居高临下的心态,这也使得普利策奖在不接地气上跟进一步,不顺应时代,就预示着其离受众越来越远。在所有的评选中,看不到受众的意见。


受众的话语权是缺位的,普利策奖推崇的专业主义,很容易被诟病为: 其所谓的新闻奖不过是一种自我祝贺的练习,借以膨胀自身和选拔编辑部明星,反之这更突显了传统媒体的无力。


不信你看,身边对普利策奖还保有兴奋的,多为老报人,自嗨而已。专业壁垒的存在,让外界很难进入普利策奖的视野,同时也让普利策奖丢失传播效果最大化的可能。其缺乏包装以及宣传。远不及奥斯卡的影响力。后者显然更符合大众的口味。


灯塔能当饭吃吗


当然并非是说普利策奖要一味的迎合受众,作为一个已有百年历史的奖项,在证明其依旧有着不俗的影响力,甚至并不过时,普利策奖需要改进。


媒体也是如此。不然饭都吃不上了。


2015年普利策新闻奖中“地方报道奖”的得主Rob Kuznia,其个人博客“洛杉矶观察”透露他此前已经辞职离开新闻业,成为了南加州大学“大屠杀真相基金会”的公关部门工作人员。他给出的理由是,在媒体从业的工资不足以支付洛杉矶地区高昂的房租。



你能想象拿到奥斯卡的影视工作者会难以维持生计吗,可能想象不到。但放在普利策奖上,这种事情并不罕见。


媒体人在实现新闻理想的路上,值得尊敬,但这份工作并不能给予其优厚的待遇以及生活上的尊严。这种尊严,连拿到象征着业内最高荣誉的普利策奖,也不能完全保证。


无论在影响力以及商业效应上,普利策奖的灯塔光环正在减弱。不接地气,不贴近受众,不持更开放的态度等等,都成为其关注度下滑的原因。


不信,你听过中国新闻奖吗?

更多热门文章


雄安疯狂96小时 ,官媒密集发声透露了哪些信号?


新京报花2000万招新闻人,你为什么不来?


爆火的《人民的民义》,为何首播是湖南卫视却不是央视?

有传媒求职需求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