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七年,这群安徽人把这项救人技术做到了全国第一!

宣传科 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 2021-01-28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我国目前心力衰竭(心衰)患者

1000万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心衰已成为21世纪心血管病治疗的主战场

50%的心衰患者确诊后5年内死亡

70岁以上老人中

每10个人可能就有一个人患有心衰



近日,由我院心血管内科、科技部心力衰竭规范化诊治推广项目组和安徽省全科医学会慢病防治分会共同主办的安徽心力衰竭综合管理论坛在合肥成功举办。


会上,中国(安徽)心衰中心暨安徽心力衰竭门诊规范化建设顺利启动,开启了安徽心力衰竭诊治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心衰中心建设

以规范心衰的诊治,让每一位心衰患者均能接受到最恰当的治疗,

最大限度降低心衰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为目标,

通过组建多学科管理团队,推行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模式,

实施以心衰指南为依据的规范化诊疗和患者长期随访管理,

提高心衰的整体诊治水平。



我院心内科成功申报首批中国心衰中心建设单位,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心力衰竭的规范化诊治。


而前不久,在由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办的“心律之声-起搏心声代”第二季全国总决赛上,我院心血管内科的90后主治医师胡凯力克群雄,最终获得亚军


主治医师胡凯(右一)上台领奖


成功申报首批中国心衰中心建设单位、90后年轻医生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亚军,都是对我院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综合实力的认可,2017年,心血管内科CRT团队完成相关手术142例,成为名副其实的CRT诊疗中心



心力衰竭有什么危害?


心力衰竭也称心功能不全,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此时,心脏的泵血功能衰退,心脏就像一个弹性减退的“皮球”,心输出血量不能够满足身体代谢的需要,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液也不能顺利地回流到心脏。


如果我们把心脏比喻成一匹马的话,那么心衰就好比一匹患病的马拉着货物上山,会出现力不从心、气喘吁吁、呼吸困难等症状。



由于患者症状会持续加重,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心力衰竭引起的反复住院,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多不便和沉重的负担。


然而,心力衰竭是可以被控制和治疗的,早期的诊断和规范的心力衰竭治疗,对心力衰竭的控制尤为重要。


心衰的传统疗法,主要是应用增加心肌收缩功能、减轻心脏负担的药物,虽然能改善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但仍有部分重症心衰患者得不到有效控制。对于这些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则带来了新的希望。



向 “最高峰”发起挑战

——CRT治疗让重度心衰患者重获新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十余年来心衰治疗的最大进展之一。这种技术是在传统右心房、右心室双腔起搏的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通过双心室起搏的方式治疗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以恢复房室、室间和室内运动的同步性。


CRT对心衰的治疗价值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充分证实,对于适应症范围内的心衰患者,这种技术能够改善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同时也能改善多项心脏指数,减少心衰患者的住院次数。


由于CRT技术针对的主要人群是严重的慢性心衰者,患者病情本身就很危重,术前的评估、方案的制订,术中的操作、器械的使用、术后的管理等,都存在诸多难点。这项技术目前被国际上公认为是难度最高的心脏介入手术之一,给心血管内科医生的技术和心理都带来很大的挑战。



针对慢性心力衰竭这一心血管治疗学上的难题,我院心血管内科严激教授带领的CRT团队,自2001年在安徽省内率先开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技术(CRT)以来,不断挑战自我,团队攻关,通过CRT整个手术链的系统优化,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减少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CRT疗效,大大降低了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2011年至今,国家卫计委网络直报单中心CRT总数全国第一;

◇已累计为800余位慢性、难治性心衰患者采取CRT-P/CRT-D置入治疗,总有效率近85%,远高于70%的平均有效率;

◇最长的随访患者已80岁高龄,健康生活14年

◇相关临床工作和研究成果(课题名称)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严激教授多次获得中华医学会心脏电生理与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颁发的“中国CRT技术普及突出贡献奖”


再看看他们突破的多个技术难关——


◇在国内率先将左心室四极导线、磁共振兼容性CRT、Adaptive CRT、左室多位点起搏等前沿技术应用于临床;

◇率先开展Amplaze造影导管插管、左室电极导线直接植入、经颈内静脉升级常规起搏器为CRT,经房、室间隔穿刺植入左室心内膜导线等创新技术,突破了复杂血管条件对CRT植入的限制,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率先提出不常规进行CRT-D的DFT测定,该成果在4年后的SIMPLE多中心研究中得到验证,大大简化了CRT-D的植入流程;

◇首次将 PET-CT应用于术前心肌瘢痕评价,联合运用CRT反应积分预测CRT有效性。

◇率先开展“心室间激动延迟法、实时三维超声法”等优化技术,实现CRT功能的最优化。

……


怎么样,是不是很Niubliity?

听听大咖们怎么评价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华伟,在第十届中国黄山CRT国际高峰论坛上这样说——“感谢以严激教授领衔的CRT团队,感谢你们为中国CRT技术的普及推广做出的大量工作!”


美国前心律学会主席这样说——“Your CRT team is one of the best I’ve seen in China, or anywhere !!! Your team’s CRT management including implantation is just as we do it in the USA! I look forward to having the opportunity to collaborate with you and your team”。简单一句话——“你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CRT团队之一!你们很牛!希望与你们合作!”



他们的故事

每一次手术,都与患者的信任相关,与生命相关



一次次突破,一个个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技术,一次次国际、国内大咖们的褒奖,团队带头人、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严激却一直很清醒,他知道,几乎每一次突破的背后,都有成功与失败的洗礼;每一次手术,都与患者的信任相关,与生命相关。


故事一

“我们要么不做,要做就努力做到最好”

——一例第一次没有成功的手术


2016年4月的一天,严激收到了这样一条信息,发送者是十年前做过CRT手术的王阿姨。短信这样写道:


“严主任,女儿带我到河南来旅游了,今天我差不多走了有20里路,感觉一切良好!谢谢你!”


这条短信让严激在担心之余又很有成就感。王阿姨曾是一位重度心衰的病人,“来的时候走几步都要喘,脸色也很难看” ,严激回忆到。“对王阿姨印象深刻,是因为我给她做过两次手术。第一次因为一些当年还没有攻克的难点,手术效果其实并不好。”


之后,严激一直惦记在心,“我的理念是,‘我们要么不做,要做就努力做到最好’”。严激和团队成员努力钻研,终于琢磨出“解决方案”。


王阿姨和家人则给了医生最大的信任。第二次手术后,难题被“干掉”,手术非常成功,按王阿姨自己的话说,“从手术室出来,我就觉得自己轻松了很多”。十年过去了,王阿姨已经恢复得如同正常人一样。2016年7月,王阿姨受邀参加第九届中国黄山国际CRT高峰论坛,她现身说法,以嘉宾的身份,吐露感恩的心声。



故事二

“虽然风险很高,但对患者来说这是更好的选择,所以我们要试一试”

——对一位CRT-D植入后囊袋感染患者的治疗


2016年十月,我院心血管内科团队成功对对一位CRT-D植入后囊袋感染患者杨先生实施了进行经室间隔穿刺行CRT-D植入,手术终获成功。杨先生也成为国内第二位成功进行经室间隔穿刺植入CRT-D手术的受益者。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杨先生的起搏器工作良好,病情明显改善。


△术后三天的杨先生和他的妻子


相关阅读:

【守护生命】这项手术帮助患者重获“心”生,全国才进行了两例!


十七年来,严激带领CRT团队始终朝着一个目标不懈努力,那就是如何通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攻克慢性难治性心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周期。2014年,团队成功为一位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开展经室间隔穿刺植入左室心内膜导线CRT手术。经室间隔穿刺植入左室心内膜导线,全球文献仅有个案报道,亚太地区除了严激教授团队,尚无病例报道。


“任何技术都是需要从复杂的过程中慢慢地提炼精华的。”谈及此,严激难掩自豪地说,“现在,很多国外的专家都表示,我们的手术水平、成功率和美国、德国等大中心没有差距。”



致力于普及推广

让更多心衰患者得到更加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

“从参加全国会议只能‘听’不能‘说’,常被忽略,到让同行们大吃一惊、不敢置信,半信半疑,再到他们愿意‘上门’眼见为实,直至业内认可、多项技术国内领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艰辛但很有价值。”


在技术日渐成熟、得到更多的关注、赞许和认可之后,严激团队没有止步不前,开始思考这项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推广和普及


▲严激教授在安徽省第二届心脏重症年会暨海峡两岸 指南与实践-心血管危重疑难病例研讨会上讲座


连续举办CRT高级培训班22期,累积培训国内学员近300人,学员遍布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足迹遍布国内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远程会诊、现场手术等多种形式,参与或指导救治国内重症心衰患者1000余例


印度、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老挝、台湾、香港等亚太10余国家、地区的50多位国际学员也被吸引前来接受学习培训;


来自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等众多国际知名CRT专家与严激团队同台展示;


2007年7月,第一届中国黄山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高峰论坛成功举办,自此,会议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现已成为业内最赋盛名的CRT品牌会议,心血管内科也已成为亚太地区CRT技术的培训中心。


▲2017年7月,第十届中国(黄山)CRT高峰论坛圆满召开


严激还带领团队专门完成国内第一部《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专著和手术光盘。该套教材总结了近300例的临床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外文献,较全面地介绍了CRT的作用机理、循证医学证据、植入技术、并发症的防治、有效性提高、超声心动图的应用、优化程控和心电图识别,并分享了若干临床病例,系统展现了CRT相关知识。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运用互联网+  探索心衰治疗与管理的“安徽模式


近年来,我国心衰治疗情况虽有所改善,但患者预后仍然较差。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病死率在50%以上。



我国传统医学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干预是以大医院为中心,以住院患者为重点,以重症晚期患者为主要对象,难以实现大范围患者的防治工作,因而迫切需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慢性心衰管理模式。


团队在心衰器械治疗的优势基础上,致力于推动我省心衰规范化诊治平台建设,通过开展心衰学习班、患者宣教会,定期举办基层心衰活动周,不断推广普及心衰规范化诊治知识与理念。


了解到大部分的心衰患者来自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严激教授带领团队积极探索推动CRT技术与医保重大疾病专项结合,心衰已纳入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患者治疗费用可报销70%,努力让治病救命的新技术真正扎根基层、惠及普通百姓。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来说,提供便捷的慢病随访服务,是患者迫切需要的。“比如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器械植入只是走完了第一步,要让手术和植入器械发挥出最佳的效果,术后的观察、调整,以及对患者的指导,更为重要。”团队成员陈康玉医生说。


鉴于此,团队一方面积极与各地市级医院联系,采取当地随访和手术医院随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术后管理;另一方面,运用互联网,自主研发和建立了心脏植入性装置的电子随访系统,提高对患者术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严激教授主持开展科技部“心力衰竭规范化诊治推广注册研究”


目前,团队正立足科技部“心力衰竭规范化诊治推广注册研究”课题,联合安徽省内30余家省、市、县级医院,以规范化网络管理平台为依托,为心衰患者建设专属电子病历,借力互联网,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型综合性医院之间医疗数据的共享,提高慢病管理效率。心衰治疗与管理的“安徽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中,必将为更多群众的健康服务提供有效的保障。


“唯进步,不止步”,用在这支全省心血管病领域唯一的一支“115产业创新团队”这里,再合适不过。从医30余年,如果将严激的职业生涯“分段”,2000年之后足以视作“追赶期”,在2000年主持推广的治愈快速心律失常技术“走”向全国先进水平后,今年又成功申报中国心衰中心建设单位,将进一步推进心衰规范化管理,相信他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将以一惯性的前瞻性思维,不断“挑战”心衰治疗这一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最高峰”,创造出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热门阅读推荐

风雪夜不归 

十九大精神与我们这一行:让优质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群众

用镜头讲述有关爱和生命的故事

感恩大爱!他们发出“肺腑之言”!




策划 / 胡礼源 方萍   主编 / 许秀文 方萍   责编 / 程玉涵 方雯   供稿 / 宇霏  方萍   供图 / 心血管内科 宣传科  

主办单位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