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当“脑洞大开”时,最需要的是……
大脑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
精密而娇弱
开颅术,在司令部“动刀”
总让人感觉神秘而惊悚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诸多“神器”的术中运用
让开颅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近日
安徽省首个术中3.0T核磁共振复合手术室
在我院南区正式启用
国家、省、市级媒体竞相报道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神经外科许建平、汪业汉教授发明最早的立体定向仪探索治疗帕金森等功能性神经疾病
到二十一世纪初立体定向神经导航系统的应用
再到今天术中核磁共振复合手术室的投入使用
我院神经外科一直走在神外医学科技最前沿!
来自庐江县的68岁患者王海(化名),因头晕、左侧肢体活动障碍且言语欠流利、理解困难来到南区神经外科就诊。医生在检查中发现王海左侧额顶叶,毗邻语言及运动功能区有一巨大囊实性占位并伴有钙化,考虑恶性肿瘤。
术前,神经外科主任牛朝诗教授认为,肿瘤累及语言和运动皮层功能区,术中需要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并减少对功能区的损伤。经科室讨论后决定运用术中磁共振联合多模态神经影像导航来为患者切出颅内巨大的脑肿瘤。
在传统手术过程中,以往的神经导航数据均来自手术前的磁共振或CT检查获得。由于人体脑组织不像骨骼组织一样相对固定,手术中的重力改变、脑脊液丢失、脑水肿、脑组织或肿瘤切除动作等因素都会使脑组织发生移位。
据了解,在绝大多数开颅手术中,脑组织移位可达到或超过1厘米,这就会使得手术精确度大为降低。术中磁共振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均可对颅内进行扫描,采集图像和图像处理,而且可进行真正实时导航手术。
手术过程中,牛朝诗教授团队在麻醉、影像、护理团队的协助下利用神经导航系统对王海颅内肿瘤进行了切除。
在未缝合切口的情况下,由手术室护士对切口进行无菌布封盖,并通过移动躺椅与手术室躺椅进行自动化对接,将患者推送至手术间附设的磁共振室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实时判断患者颅内肿瘤是否切除完全,同时保护肿瘤附近脑组织区域相关功能。
最终,王海颅内的肿瘤顺利切除,未伤及临近脑组织,目前恢复良好。
超凡“视力”
让开颅手术更加安全、精准
人的大脑看上去凸凹不平,沟壑交错,因为80%的成分是液体,所以它感觉有些像豆腐。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部分。大脑半球被覆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质,称为髓质。髓质内的灰质核团为基底神经节。大脑有不同的功能分区,“掌管”着人体的感觉、言语理解、视觉、听觉、语言、协调、情绪……各个部分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来完成对外界事物的反馈。
▲我们的大脑
理想的神经外科手术是既能切除病灶同时,也不影响邻近脑组织的功能。以往没有术中核磁和手术导航系统的辅助,这一目标往往难以实现。现在有了术中核磁和手术导航,颅内病灶不仅切得干净,而且脑功能不受影响。
牛朝诗教授表示,术中磁共振具有四个方面的优点:
一是实时影像导航手术,提高肿瘤切除率。
二是术中脑功能成像,可以有助于降低术后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
三是为颅内电极植入、立体定向穿刺、活检等手术提供实时引导和精确定位。
四是术中发现某些隐匿或早期并发症,如脑缺血及出血等。
术中磁共振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神经外科手术中医生凭主观经验指导手术进程、判断手术结果的现状。它与神经导航系统的结合显著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与安全性。
它的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尤其是在以功能神经外科、脑胶质瘤、巨大垂体瘤及脑内定向穿刺活检等手术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声明:本文由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发布,版权归医院所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如需转载授权,请留言申请,转载请注明出处。
策划 / 胡礼源 方萍 主编 / 李矗 方萍 责编 / 程玉涵 方雯 供稿 / 李军军 丁宛海 供图 / 李军军
主办单位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这么厉害,
真的不为医护人员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