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你一辈子只看一部英剧,必须是「黑镜」

2016-09-26 毒Sir 毒舌电影

今天Sir想跟你们聊一部英剧。


等了两年,终于要回归。(10月21日在Netflix上线)


先温习一下——


黑镜

Black Mirror




《黑镜》有两季,每季3集,外加一集圣诞特别篇,讲的全是独立的故事。


2011年在英国电视4台播出,经过一大波观众检阅后,被列为“神剧”。


IMDb 8.8,烂番茄100%新鲜度。


HitFix:这部剧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提到科技对我们的侵蚀,还展现了人们是如何用科技来伤害、屏蔽彼此。


AV Club:说它是神作的原因是,里面所有疯狂的设定,都真实得让人无法反驳。




豆瓣评分都在9分以上



而且全是“F型佳作”


这是部致郁剧,它一直致力于——


将大众习以为常的事物放大到极致,让它一发不可收拾,从而引起反思。


依旧讨论的是现在的问题,过度娱乐化,过度传播,过度记忆,但编剧把其背景防灾科技发达的未来加重了效果,非常好看,值得深思。@Titanium



以《国歌》(the National Anthem)为例。


公主被绑架,绑匪要求首相在当天下午四点,全球直播跟一头猪发生关系。




众所周知,社交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极快。


绑架事件刚爆出,公众就呈现出了极其狂热的状态。


绑架视频通过Youtube上传,一小时,保守估计有五万观看量。




讽刺的是,接受信息的不设限,使得绑匪也能在第一时间快速知道首相动向。


团队计划用色情片演员浑水摸鱼,然而——


片场某个白痴似乎认出了我们指定的替身演员,把照片发到了推特

然后网民就明白了。




绑匪立刻给电视台寄了一根断指。


我说过了,不许作弊。




那么,传播速度快,到底是好还是坏?


社交媒体还有一个特点,用户除了能即时接收信息,还能自由反馈观点。


但这样的自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舆论压力。


在断指出现后,公众就开始觉得首相应当以公主的人身安全为重。


网络民调显示,86%参与者认为应该满足绑匪的要求。




除了狂热的用户,剧中的另外一部分时间,聚焦在首相身上。


他就是开始反思媒体利弊的那一方。


从一开始自以为得势。



看着舆论一步步倾斜。




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地坠入深渊。




你不知道何时会突然被置于舆论的对立面。


《国歌》的灵感,源于2010年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的“失言门事件”。


大选前夕,布朗在社区拉票造势。


活动结束之后,布朗在车里跟助手抱怨刚刚遇到一位难缠的女士,还说她是“偏执狂”。



车门还没关上,画面就传出布朗的声音,“简直是灾难”


由于身上的无线麦克风没关,布朗的整段抱怨都被直播了。


该事件快速传遍全球,媒体纷纷作出报道。



后来,布朗多次向达菲女士道歉。


即便如此,他还是在竞选里落败了。


剧集的制片和编剧,查理·布鲁克说:“我当时就在想,这是谁的错?”


毕竟每位候选人一定都曾偷偷画过圈诅咒别人,布朗当时也以为自己处在私人空间里。


所以我们能从《国歌》看到,查理着力在描绘社交媒体和大众本身的恶意上。


这也是贯穿《黑镜》两季的重心,但,这还不足以构成《黑镜》的“神剧”标签。


别忘了,剧名叫,黑镜




黑镜,就是指生活中无处不在、大大小小的屏幕。


每面墙、每张桌子、每只手掌间都能找到的东西:电视、显示器和智能手机。


也就是,带屏幕的科技产品。




《黑镜》的主角不是人,是屏幕


剧中有不少篇幅都在表现发达的科技,各种“花式秀屏”。




屏幕出镜率比主角还高。


看《一千五百万里程》(15 Million Merits),剧中人活在虚拟屋子里,身边环绕着四块屏幕。


一开场的仰拍,就确定了屏幕的地位。


主角在画面占比只有一丁点。




醒来后,第一眼看到的是屏幕投影的闹钟。



起床走向洗手间,面对的还是屏幕。



挤牙膏,都是在屏幕上扣费。



开场2分钟,除了特写,每个镜头都有屏幕出现。


出镜率99.9%。


另外,屏幕对推动故事发展也起了关键作用


在《白熊》(White Bear)里,人们把“屏幕”变成一种刑罚。


女主醒来,睁眼就看到屏幕。



紧接着女主莫名其妙地被人举枪追杀。



这一切都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但所有人都冷眼旁观。


还举着冰冷的手机屏幕追拍。



无论怎么躲,都躲不过那台手机。



对屏幕拥有者而言,他们在屏幕这头里看的是场戏。


对女主而言,她在屏幕那头看到的全是拿着“武器”的人。


《黑镜》一直在强调屏幕两头间的关系。


当你一直习惯利用屏幕消费娱乐,怎会想到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受害者?


一切都是相互的。


这些貌似友善的屏幕,一旦伤害起人来,就是“黑镜”。


冰冷和黑色的一层,并不是单纯的镜面反射。


而是连接了屏幕两头不同的世界。



你可能会疑惑,编剧跟屏幕有什么仇什么怨?


来,看这位查理·布鲁克是何方神圣。



他是记者出身,在英国的纸媒圈、电视圈都很有名。


而他更显著的标签是——愤青


年轻时的查理·布鲁克,大学毕业时因为论文不得教授心。(修读传媒写的却是电子游戏,怎么给你过)


还因此未能毕业,但他却引以为荣。


行事固执,思考方式超常规。


超。有。个。性。



之所以写出《黑镜》,是因为他对科技有自己的一套见解。


早在2011年,siri刚推出,查理试用了这个功能。


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体验跟一台机器对话。


可以预期的是,在我的余生,我都要与机器对话。今天是 siri,明天是一辆会说话的轿车,后天,我就得跟一个会说俏皮话的奶昔纸杯打情骂俏了。



这样的对话体验,没让他惊喜,反而让他非常不安。


他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科技发展带来惊喜和便利,但是过于迷恋科技会将我们引向何方?


《黑镜》整个系列,其实都是查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对他而言,科技产品是冰冷的。


冷漠,不带任何人味。


比如《你的全部历史》(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记忆能被永久储存的设定。


两夫妻吵架可以一次又一次回放记忆,“炒冷饭”变得何其轻易,对方还无法抵赖。


妻子回放着丈夫骂自己“你就是个婊子”的片段


科技泯灭了人的本能,我们失去了遗忘的能力。


比如《圣诞特别篇》(Be Right Back),屏蔽拉黑可以实体化。




科技可以全面隔绝人与人的交流。


可以说,查理是个预言帝。


当时看这部剧,观众可能觉得编剧有“科技妄想症”,过度放大科技对人的危害。


但很不幸,他的不少“妄想”,都成了现实。


自以为支配着手中工具的人,其实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工具摆布。


低头族、网络暴民等群体高频出现。


不理智运用科技,使得一桩桩可悲的事情发生。



从这个层面说——


如果你一辈子只看一部英剧,必须是《黑镜》。


可怕又可喜。


在即将上架的《黑镜》第三季里,编剧依然想要探讨社会问题。


最近,Netflix公布了一集《Nosedive》的剧照。


大街上,所有人都在低头看手机。




是不是很日常?在地铁公交上,餐厅门口,甚至吃饭睡觉,我们不都是这样?


……希望看完后,不要吓得Sir以后都不敢用手机。


查理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新一集的主旨:


我们想讲的是,社交媒体年代,对个人身份的社会性讽刺,俏皮,又让人毛骨悚然。


在好奇这次能拍出什么惊人预言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要开始祈祷,编剧的预言不要成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B站就有。


编辑助理:醋酱、狗蛋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