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年奥斯卡最差一部,我还挺喜欢的

2017-02-23 大豆 毒舌电影

已经有太多人说过,今年的奥斯卡,就是《爱乐之城》《月光男孩》和《海边的曼彻斯特》三足鼎立。


但,其他的提名影片也不该被当成空气。


不被看好,不代表不优秀。


奥斯卡三大热门Sir都点评过了,开奖(2月26日)前这几天,就来说说那些“冷门选手”


但一口也吃不成个胖子。


今天先请看过片的北美记者@大豆,奉上其中一部。


文 /大豆

毒舌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这部电影,不仅拿下了6项奥斯卡提名(跟《海边的曼彻斯特》并列),而且也都是重磅奖项:最佳电影、最佳男配、最佳女配、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改编剧本。


就是它——


注:下文有剧透。


《雄狮》

Lion



IMDb 8.0,烂番茄 85%的新鲜度,而豆瓣却只有 7.6



我承认,在今年的所有提名影片里,《雄狮》可能不是剧情上最出彩的一部,但它一定是最能暖心的那部。


这是一个印度版的小蝌蚪找妈妈


年幼的小萨罗桑尼·帕沃 饰)在火车站与哥哥走失,经历了种种苦难之后,被来自澳大利亚的布莱利尔夫妇收养。成年后的萨罗在一次聚会上被唤起了乡愁,决心寻亲,最终通过谷歌地球找到了家乡的位置,与亲生母亲团圆。



这不是一个谷歌广告,而是一件真人真事。


《雄狮》剧情极为简单,但在导演加斯·戴维斯(Garth Davis)和摄影指导格雷格·弗来瑟(Greig Fraser)镜头下,整个故事显得无比细腻、动人,对“寻亲”这个普世的主题有着丰富的阐释。而真实故事的加持,更让电影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


电影的开场,是一组美到令人窒息的俯拍空镜:


从有着悬崖峭壁的碧蓝海岸线,穿过各式各样的民居和房屋,最终定格在了荒凉贫瘠的黄色山丘沟壑上。


然后,饰演童年萨罗的小演员,在一个满是金黄色蝴蝶的山谷里,登场。



如果说电影是营造视觉奇观的艺术,在开场这几分钟里,《雄狮》就已经做到了。


然而,这一组镜头的作用,绝不止展现视觉奇观这么简单,毕竟这种“上帝视角”的镜头其实并不少见。


而在这部电影里,可能“卫星视角”这个词才更为贴切——因为,这就是通过谷歌地球观察地表的视角。


换句话说,这是萨罗整个寻亲过程的视角再现。


这是目前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所无法实现的震撼。


随着剧情的展开,电影的前半段剧情也开始步入正轨。


为了补贴家用,懂事的小萨罗求着哥哥带他一起外出打工。然而,小萨罗终究是因为年纪太小而在车站睡去,醒来之后,哥哥早已不见踪影。


尽管哥哥临走前千叮咛万嘱咐,要待在原地不动,但小小的萨罗还是忍不住开始寻找哥哥。在寻找个过程中,他误上了一辆列车。


他在空荡荡的车厢里大声呼喊,奔跑,但却无人应答。



直到几天之后,他来到了距离家乡1800公里之外的加尔各答。


这里没有哥哥,没有妈妈,甚至,当地人说的都不是小萨罗会的印地语,而是孟加拉语。


他爬上站台的柱子,竭尽全力地呼喊哥哥的名字,呼喊妈妈,还是没有人应答。


勉强扒着售票窗口,说出家乡的名字,想要搭上回家的列车,不仅没有人帮他,还被人群推搡、责骂。



无依无靠的小萨罗被迫开始了他的历险记。


先是遇到了一群粗暴的人贩子


昏暗的隧道,晃动的镜头,快节奏的剪辑,看不清小萨罗的无助和不知所措的表情,但让观众的心紧紧地揪着。




逃掉的小萨罗独自走在铁轨上,终于遇到了一个好心人


她说印地语,带他回家,给他吃东西、喝饮料,还说等会会有人带他去找妈妈。


等到了什么结果?镜头语言再次传达出了文字无法表达的信息和情绪——


飘动的粉色窗帘,好心人审视小萨罗的眼神,都充满了情色的意味。而他轻轻抚摸着小萨罗脸庞的动作,看起来也十分令人不适。



当观众还在将信将疑的时候,导演直接戳破了谜底——


“好心人”上一秒还是天使,下一秒就变成了恶魔。



再次被拐,好在小萨罗再一次逃脱。在街头流浪了一个多月后,小萨罗终于被送进了收容所


然而,收容所也有蹊跷。


每一个被“带出去”的孩子,并不是真正被收养,而且孩子们都显得那么的抗拒,令人心生疑问。


再看看这句“天亮之前带他回来”的台词——天黑了要把孩子带出去干什么?



其实真相已经不能更明晰了。


印度的儿童性交易一直以来是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而每年近10万的走失儿童就是毫无庇护的潜在“货源”。


由于法律的不完善和处罚措施的不到位,执法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慈善机构”更是从中捞取黑金。


导演前面这一整段故事节奏的拿捏把控相当到位。观众一口气还没喘匀,下一个戏剧点就接踵而至。


直到“20年后”的字幕浮现,才让观众真正在情绪上稍微放松下来。


妮可·基德曼在片中饰演萨罗的养母


可惜到了这里,也进入了影片较为拖沓和混乱的部分。导演试图同时处理萨罗与养父母、与女友、与弟弟以及与自己这四组矛盾


但显然,前有萨罗的童年经历,后有他的寻母之路,电影留给处理这四组矛盾的时间太匆忙了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紧赶慢赶的交代——


成年后的萨罗突然就被聚会上的糖耳朵(萨罗小时候最喜欢的食物)唤起了乡愁,突然发了疯似的要找到自己的家,突然与女友和养母都无法好好相处,而又突然放弃为之努力了那么久的寻亲计划……


鲁妮·玛拉在片中饰演成年萨罗的女友


在画面上,大量萨罗记忆里的闪回让本就混乱的叙事变得更加混乱。因此,这一段的情绪推动,基本依靠配乐来完成。


好在往后的故事有所起色。


某天晚上,萨罗无意间再次点开谷歌地球,在一个他搜寻范围之外的地方,找到了童年记忆残片里那座熟悉的车站,那个他沉沉睡去之后,就再也没见到哥哥的火车站。



终于,在二十几年之后,萨罗踏上了回家的路。


到了这里,电影也终于在地理上画下了一个完整的圆


电影开场在澳大利亚,跟着萨罗的记忆回到印度,萨罗被领养到澳大利亚,最后,他踏上了印度的故土。



夕阳、桥洞、树林、小巷,一个又一个无比熟悉的场景,按照和开场相反的顺序依次出现。每一个场景的再现,我们都知道,萨罗离家更近一步了。


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细节,才让电影显得饱满。而每一处触景生情,都有着炙热的情感温度。


电影的情感高潮,自然是母子相逢的段落。但对于我来说,最让我动容的,是电影的最后一幕。


当萨罗得知心爱的哥哥早就离世的消息之后,来到了当年和哥哥打闹嬉戏的那段铁轨。



铁轨,是萨罗和哥哥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也是让萨罗和家人分离的祸首。


上一次,萨罗误搭上火车,哥哥找不到他;现在他回来了,却再也找不到哥哥。


在暖色的夕阳中,成年的萨罗也看到了童年的哥哥和年幼的自己,一样还在铁轨上嬉戏打闹。


而这,也是电影在感情上画满的一个圆。



我在电影院里看完这部电影,结束字幕升起时,我透过泪光,瞥见坐在我隔壁座位的壮壮的白人大叔,正用手擦去了眼角的泪。


这是一部能够超越国界和文化,给人情感共鸣的电影。


不论是电影的细节设置,还是情绪铺陈,都直戳观众泪点。


而电影涉及的社会问题——印度的儿童拐卖和非法性交易——都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煽情和批判,恰如其分。


说到这里,很自然的,我想起了一部同样讲述拐卖儿童主题的国产片,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


同样也是走失儿童的故事,同样也是让人揪心的情节,同样也是偏克制的表达。



但两部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视角的选择。


《亲爱的》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着力点在亲生父母寻子和“养母”的矛盾上,更多的时候,让人对人贩恨得咬牙切齿。


而《雄狮》则选择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从小萨罗的一路历险中,再牵扯出社会现状、法制漏洞等更深层次的议题。


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更容易让观众入戏,产生共情。



《纽约时报》影评人说:


只要你曾经是个孩子……你就会被这部电影深深震撼。


《雄狮》让我感到震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还是一部以印度演员为核心、以印度为主要故事发生地,在好莱坞主流电影圈引起极大关注度的电影。


这也是成年萨罗的饰演者,90年出生的印度裔演员戴夫·帕特尔(Dev Patel),继《贫民窟的百万富翁》(2008)之后,再次受到好莱坞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并提名奥斯卡的最佳男配角



上一次与印度有关的电影受到这样的关注,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而中国电影在奥斯卡之路上走得最远的,还要追溯到《卧虎藏龙》(2000),至于华裔演员在好莱坞戏路的局限性,就更不必多说了。


有趣的是,就在上周,中美合拍的“重工业产品”《长城》在全美3200余家影院上映。


这部电影在美国的风评,一个字总结,(具体美国网友的吐槽请移步Sir前两天的推送:「长城」美国被骂惨,暴露的是中国电影土豪的虚弱



我的美国朋友看过《长城》之后问我,为什么一个这么中国的故事,要以几个白人为主角?


我猜,对内让中国观众感觉倍儿有国际范,对外让老美不犯脸盲症?


但对于故事,意义何在,我也不知道。


还是要再说一遍那句话,长城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人性。


而今天,关于亚洲文化背景如何与好莱坞沟通、结合,《雄狮》在人性的刻画和情感表达上,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B站、土豆等网站都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