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宁静的风暴,在内心中升起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a0149fab10e&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他终日伏案工作,从不曾漫步夕阳下……他绝不会在纽约闲逛,突然发现点儿什么,毕竟,他得忙着赶火车……他们中间很少有人去纽约公共图书馆,度过让人昏昏欲睡的下午。阅览室窗外,栎树飒飒有声……他们可能供职于下城的金融区,从没有见过洛克菲勒中心葳蕤的花圃——水仙花、麝香兰、白桦,还有清晨迎着和畅春风飘飞的彩旗。也或许,他们在中城的写字楼工作,一年到头忙得团团转,却从不曾凭临海堤,远眺总督岛。通勤者生前,跑了不知多少里程,但他从来不曾漫游过……”
这是E·B·怀特的《这就是纽约》,写于1948 年。把其中的“纽约”换成今日的东京、新加坡、伦敦、香港、北京、上海,哪怕是成都、厦门,也会有很多人感同身受吧。
和那个时候相比,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已更剧烈地加速了。而且,还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社会心理学家肯尼特·格根在《吃撑的自我》中描述道,与前人相比,现在的我们在生活中与更多的人建立了关系,但继而也有同样多的人被我们丢失关系。人们不断地相遇,熟络,然后又没有任何告别地消失在彼此的生活里,过了一段时间,又可能在另一个偶然里再次相遇。为了抵御这种变动感带来的伤害,人很容易变得疏离和冷漠。与此相比,在庸碌的生活里,在庞大城市的一角,有一朵小花可以惦记,不管它是在公寓阳台里,在公园中,还是在郊外的山野上,都意味着一种稳定的、安慰的寄托。
在时间碎片化和多版本日程交叉的生活里,按照自然节律耐心地养护花草,意味着找回集中精力而不是兴趣散漫的感觉;考虑修剪、上肥这些有着具体技巧和意义的事情,而不是陷入种种抽象的功效辩论里,长时间耐心地培育,收获几日花开,也可谓一种远离算计、少功利的嗜好。这一般都能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甚至于,在捷克人恰佩克看来,园丁是为了未来而活的:“今年的玫瑰开了,我们会想,到了明年,它会开得更好;这棵小针松再过个几十年,就会长成参天大树了……最美好的永远在前方等着我们。每过一年,植物都会更加葱郁、美丽。我们会发自内心地感谢上帝:我们又活过了一年!”
中国近年来在城市里兴起的自然热、博物热,多少契合了这种心理需求。在学者刘华杰看来,在“钱”与“权”两种追求之外,博物为中产阶级提供了另外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博物也暗含着整个社会范围内对“价值”定义的一种再议。
……
这个春天,Lens推出了一本《花朵与我》(附赠《世界花园地图》)。这组专题是被上面这些情绪所触发,但并没有那么严肃和单一。我们借助花梳理了东西方人的审美和自然观,更讲述了几十个人与花的小故事。它们都是如此微妙、多义,正应了那句“一花一世界”。
这一期讲花,但不只是讲自然性的花,更是讲花与人、花与生活、花与情感、花与艺术,通过花透视的是现代都市人的心理和生活方式,以及背后借花疗愈的心理需求。
192页《花朵与我》+32页的《世界花园地图》,近200张极具美感和艺术气质的大幅图片,搭配20万兼具文化梳理和故事讲述的文字,全新设计+精致纸张,《花朵与我》是一份给自己和朋友的春天的礼物,一份有颜色和温度的礼物。
(本篇图片皆出自《花朵与我》)
《花朵与我》是Lens积蕴十年的转型之作,
全新升级出品的《目客》第一期。
《目客》由Lens携手中信出版社,逢双月出版
《花朵与我》
将于4月在全国各大网店、书店
温暖上市
现已在亚马逊、京东、当当
及“Lens好店”(淘宝店)预售中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达亚马逊预售链接。
一场宁静的风暴,在内心中升起;
一朵永不枯萎的花,伴人生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