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研究回顾 | 产业转移的效应
产业转移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和现象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因此,对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一大热点,学者们纷纷从各自角度对现实世界中的产业转移的现象进行剖析和演绎。本文分享国内外产业转移效应的实证研究。
产业转移效应既包括对移入区的效应,也包括对移出区的效应;既包括产业转移的正效应,也应包括产业转移的负效应。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产业转移对移入区正效应的探讨。
国外研究
国外研究对产业转移的效应关注较少。
▌ 安虎森(2004)的研究关注了1951~1981年间意大利企业从其他地区向意大利南部移动对当地企业的影响,并认为意大利南部新企业的形成,与受到区域经济政策激励而向南迁移的企业和各种生产设备的进入存在正相关性。
▌ 摩洛哥公司的横断面数据证明了更高水平的国际产业转移,并不一定会带来国内企业的生产率的增长(Haddad and Harrison,1993)。
▌ 当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之间的联系比较微弱时,产业转移与本国经济增长之间是负相关的(Andres,1996)。
▌ Aitken和Harrison(1999)基于委内瑞拉的研究发现,国际产业转移可以使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很快,但是会出现与国民生产总值的负相关,其对国内企业的生产率实际上有负面影响。
国内研究
▌ 潘未名(1994)基于微观层面的研究指出,跨国公司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由“多国国内战略”向“无国境战略”转变,会对母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消极影响,引起母国“产业空心化”。
▌ 有学者认为,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促进生产要素转移、生产结构调整、就业结构优化、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另一方面也会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卢根鑫,1997)。
▌ 也有学者认为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的整合升级效应,不仅使移出区结构优化,也会使移入区结构优化,实现“双赢”,是一种“非零和博弈”(王先庆,1998)。
▌ 还有学者把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经济效应分为产业层次提升的“优化效应”、就业“扩大效应”和产业“发展效应”(陈刚和张解放,2001)。
▌ 产业转移会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和产品配套能力并带来区域经济繁荣,相反的,也会带来区域投资利润率平均化,并引发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和游移性产业问题等(魏后凯,2003)。
▌ 产业转移使得承接地处于垂直分工中的底端,很有可能进一步增大转出地和承接地之间的技术差距,而各地为争夺产业移入本地区也会产生内耗,阻碍技术进步(余慧倩,2004)。
▌ 针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了我国东部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东部的繁荣,改善了市场行为,促进了使产业结构的调整(罗建华和邱先裕,2005)。
▌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使我国成为贸易大国,使得我国贸易规模总量增加,贸易商品结构升级,服务贸易得到发展,但对我国贸易结构升级、产业技术以及国际分工地位提高等方面却有着负面影响(宋群,2005)。
▌ 劳动力素质低、熟练劳动力匮乏、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及东部沿海成本提升、投资环境恶化等使得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消极效应更突出(蒋乐,2009)。
▌ 邹松涛和陈永华(2009)的研究认为,产业转移是解决长三角区域极化效应减弱、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土地供应紧张、代工型制造业危机以及产业升级过分依赖外资等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
▌ 区域产业转移既有资源流入、技术流程、关联带动和分工协作等正面效应,也有资源流失、阻碍创新和污染转移等负面效应,其通过产业结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三个方面表现出来(陈娇,2011)。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李国平等著《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4)一书“第二章 产业转移相关研究回顾”,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7554-1
《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在全面回顾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和产业优势的地理变迁历程背景下,构建了一个整合要素转移和产业关联两大集聚机制的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在模型演绎的基础上,针对典型产业的空间转移过程及发展趋势、空间结构演化历程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逐层递推的多维度实证分析,展示了产业转移对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变迁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并探究了不同类型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条件。同时,选取典型区域,在不同空间尺度层面下对产业地理位置的迁移及其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作了进一步探讨。最终提出了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以及面向未来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产业转移推进路线,力图为国家区域战略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撑。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