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开学啦!
新的学期、新的课程
一定让同学们满怀憧憬,满怀期待。
让我们跟随名师大家
开启“科学第一课”
在这里
名师大家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促使着创新思泉的迸发;
同学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促成创造思想的裂变;
台上台下热情广泛的互动
促使革新思维的推陈出新、吐故纳新。
又开学啦!
新的学期、新的课程
一定让同学们满怀憧憬,满怀期待。
让我们跟随名师大家
开启“科学第一课”
在这里
名师大家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促使着创新思泉的迸发;
同学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促成创造思想的裂变;
台上台下热情广泛的互动
促使革新思维的推陈出新、吐故纳新。
“科学与社会”研讨课是中国科大新生的“开学第一课”,也是“科学第一课”。希望这门引领求学方向、启迪生命智慧的课程,不仅可以持续地影响中国科大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而且还能惠及全国的大学生,乃至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让他们也能在人格、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分享到这门课的精华。
在《科学第一课》的前言中,潘建伟院士为大家讲述了科学之于个人价值何在,科学之于社会价值何在,以及编写本书的初心和出版意义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了。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世界格局,关乎国家的实力、人民的福祉、民族的未来。
科学之于个人,价值何在呢?在我看来,科学的首要价值,对于个人而言, 在于它是赖以达到内心宁静的最可靠途径。为什么这么说?内心宁静的最大敌人,其实就是恐惧和忧虑。人为什么会感到恐惧、忧虑?皆源于未知,找不到自己的归宿。所以人自有意识以来,就一直在追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或许有人会说,科学的价值体现在现实世界,它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但对于精神世界的贡献,可能就有所欠缺了。但是我觉得并非如此。面对浩瀚的宇宙,人们自当心存敬畏;但人类又并非仅仅只能敬畏。在自然界的规律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会因为地位的高低和财富的多寡而改变;而自然界的规律更是可以被理解和掌握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正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标志。对于个人精神层面而言,纯粹的科学探究,足以让人痴迷,足以让人安顿心灵。我想表达的科学或教育的价值,其实早在将近100年前梁启超先生就已经告诉我们了。在谈到为学与做人时,他认为,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那么我们现在来看,其实科学正是达到不惑、不忧、不惧的最好方法。
科学之于社会,价值何在呢?我觉得科学不仅能给人带来心灵的自由和安宁,而且科学对于社会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既有同一性的一面,又有超越性的特征。人有思维,人有观念,人不单单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科学之于社会的价值,除了我在本文开头说的几个方面以外,我认为还可以促进社会观念的革新。
大家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大约始于16世纪。而在此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为什么发展那么缓慢呢?虽然这涉及多方面因素,但观念的束缚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原因:面对自然界不敢甚至不愿去探究其背后的根源,反而认为一切都是上天的意志。近代科学的发现逐渐改变了这一切,尤其是1687年牛顿发表了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将一切力学规律都统一为一个简单的公式F=ma, 再结合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忽然发现,原来神圣星辰的运行,居然都是可以计算的!观念的改变带来的是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直接导致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而英国在这次变革中成为了世界头号强国。后来到了19世纪,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效应等的基础上,麦克斯韦于1864 年创立了经典电动力学,将一切光、电、磁的现象都统一为一个方程组。至此,人们能够亲身体会到的绝大多数现象都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科学终于战胜了迷信,随之而来的,是以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和美国在这次变革中相继成为世界强国。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薛定谔方程,动摇了牛顿经典力学的机械决定论,量子力学立即带来了一种革命性的观念:观测者的行为可以影响体系的演化!这种更加积极的观念,终于使人们意识到,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完全不同于经典物体,而对像电子这样的微观粒子规律的深入认识,最终催生了现代信息技术,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抓住了机遇成为了工业强国。如今,中国迈步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要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观念的革新作用,进而通过观念的进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一直以来,中国科大努力争做高校科技人才培养的“排头兵”。“科学与社会”研讨课是中国科大新生的“开学第一课”,也是“科学第一课”。在课上,名师大家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促使着创新思泉的迸发;同学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促成创造思想的裂变;台上台下热情广泛的互动促使革新思维的推陈出新、吐故纳新。“百家争鸣”的舞台,激发着中国科大人无限的创新活力与文化自信。这门课很好地将科学之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阐释,旨在引导同学们顺利地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成长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青年。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科大时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年轻人在学校要心无旁骛,学成文武艺,报效祖国和人民,报效中华民族。”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在新的历史潮头上,青年一代应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理想。
本书是根据中国科大“科学与社会”研讨课开设以来近年的演讲报告精华内容,摘录并编辑而形成的一部励志类科普读物,同时也可以兼作科技类通识教育读本。希望这门引领求学方向、启迪生命智慧的课程,不仅可以持续地影响中国科大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而且还能惠及全国的大学生,乃至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让他们也能在人格、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分享到这门课的精华。
本书得以成功出版,首先要特别感谢本书每篇的演讲嘉宾,经他们的积极支持,百忙中认真校稿,才使得本书内容日臻完善,在此谨对他们的赤诚之心和无私付出深表感谢!此外,还要感谢中国科大教务处的积极组织,正是在他们的热心推动下,才将“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的演讲视频顺利转录成文字版。
今年恰逢中国科大“六十周年校庆”,为及时成书,难以将所有的演讲报告都收录进来,书中也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18年8月2日
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题词
更多精彩内容在这里
本文摘编自潘建伟院士主编的《科学第一课》前言。
科学第一课
潘建伟主编
责任编辑:翁靖一 顾英利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08
ISBN:978-7-03-058491-5
“科学与社会”研讨课是中国科大新生的“开学第一课”,也是“科学第一课”。《科学第一课》汇集了中国科大“科学与社会”研讨课开设以来近年的演讲报告精华内容,涉及能源、化学、新材料、生命科学、量子通信、医学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和院士专家们的人生感悟,并对科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科技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也作了详细阐述,可以很好地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格局,帮助学生了解未来科学的发展趋势、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并从中感悟科技发展的历史与作用,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新时代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
(本期编辑:安 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