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人杰:多电子高比能二次电池新体系及先进功能电解质材料研究进展

Science Press 科学出版社 2023-02-21

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两大危机,因此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型绿色储能技术是21世纪发展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同时,发展清洁可再生、高效的能源材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已被列入《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在新材料技术领域,面对国家一系列的重大需求(如新能源汽车、光伏工程、储能电站、信息通信、国防军事、航空航天等),新型二次电池是实现能量高效转换与储存的重要组成。因此,研发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的锂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发展基于多电子反应机制的高比能锂硫电池被认为是前沿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正极活性物质硫具有质轻、价廉的优点,与金属锂负极匹配可以构筑理论质量能量密度达到2600Wh·kg–1 的二次电池体系,在未来的新型化学电源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


图1 锂二次电池的应用领域


多电子反应的理论基础


对于一个给定的化学反应,电化学能量的储存依赖于电子转移。

在标准状态下,吉布斯自由能ΔrGΘ可以通过能斯特方程来计算:

能量密度可以通过质量能量密度(Wh·kg–1)或者体积能量密度(Wh·L–1)来表示。因此,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εM和体积能量密度εV可以表示为

当电极材料的吉布斯生成能已知时,其理论能量密度可以通过式(3)和式(4)计算得出。如果电极材料的吉布斯生成能未知,则可以通过式(2)计算得到。对于一个给定的电极材料,其比容量可以通过等式(5)计算得出:

根据式(5),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①采用高比容量的电极材料;②采用高氧化还原电位的正极材料;③采用低氧化还原电位的负极材料;④采用单位摩尔发生多个电子转移的活性材料。目前商业化电池的电解质稳定电压最高达到5 V。增加电池电压会导致电解质分解,发生不可逆副反应以及引发安全问题。一般来说,一种材料的理论储锂(钠)能力由转移电荷数和锂(钠)离子的迁移摩尔数决定。因此,开发更小摩尔质量的多电子电极材料是提高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多电子反应的可能性取决于电极材料在一定电压范围内是否发生多价态氧化还原反应。


图2 元素周期表中具有多电子反应特性的元素

 

《多电子高比能锂硫二次电池》



   图3 锂硫电池的发展历程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实际比能量已经逐渐接近其理论值。为了获得更高的比能量,必须构建基于低摩尔质量活性物质的电池新体系,且电化学反应能够实现多个电子转移,即轻元素多电子反应体系。锂硫二次电池主要以硫单质为正极和锂金属为负极构建而成,具有原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以及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在未来化学电源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此外,锂硫二次电池的工作电压在2.1V 左右,可以满足多种场合的应用需求。因此,围绕锂硫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工作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锂硫电池也存在很多不足,如硫导电性差、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倍率性能差、电池寿命短、锂金属负极腐蚀粉化、电解液分解等问题,这些短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研究进程。 


  图4 锂硫电池工程化发展的关键材料及技术

 

《多电子高比能锂硫二次电池》一书,基于多电子反应机制的锂硫二次电池的工作原理、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技术难点,重点阐述了锂硫电池不同组成和构型的正极材料的特性和研究思路;分析了锂金属负极的特点,并从界面改性和结构设计两方面探讨了实现高稳定负极的创新方法和技术途径;论述了锂硫电池电解质材料的研究发展,涵盖液体电解质、固体电解质和复合电解质等不同体系;比较了锂硫电池采用碳基、聚合物、金属化合物等不同材料开展改性隔膜及功能夹层设计研究的效果;系统介绍了理论计算方法和原位表征技术在锂硫电池研究中的应用;并对锂硫二次电池的工程化应用和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长按识别二维码  购买本书


《先进电池功能电解质材料》


电解质材料作为二次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工作温度以及安全性能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电解质材料的系统研究和深入剖析有利于发展更高性能的新型二次电池体系,在满足大规模储能、新能源交通、高容量通信、航空航天、国防军事等各领域应用需求方面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先进电池功能电解质材料》一书,从基于多电子反应理论构建电池新体系出发,设计出多电子反应元素周期表并系统阐述了多电子理论的基本内涵、反应机制和新型电池关键材料的发展方向,详细论述了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空气电池、多价阳离子电池等不同电池体系中电解质材料的研究进展、关键技术和优化设计方案等;根据不同电解质材料的性能特点,阐述了当前研究工作中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对电解质材料的理论计算和模拟研究进行了介绍,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揭示了电解质材料中的作用机制;从理论、技术、应用等方面对各类新型二次电池功能电解质材料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长按识别二维码  购买本书


作者简介




陈人杰,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导。担任部委能源专业组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能源转换及存储材料分会秘书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全国电池行业专家。


面向大规模储能、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通信等领域对高性能电池的重大需求,针对高比能长航时电池新体系的设计与制造、高性能电池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的提升、超薄/轻质/长寿命特种储能器件及关键材料的研制、全生命周期电池设计及材料的资源化应用等科学问题,开展多电子高比能二次电池新体系及关键材料、新型离子液体及功能复合电解质材料、特种电源用新型薄膜材料与结构器件、绿色二次电池资源化再生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相关阅读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技术



李丽 来小康 慈松 等  著


长按识别二维码  购买本书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技术在当前科技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技术领域备受关注。本书结合国内外电池技术及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系统介绍了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安全评估技术、梯次利用颠覆性技术、电池组与单体预处理技术、动力电池回收处理技术、资源化综合利用实例及全生命周期评价,并对本领域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展望。‍‍‍‍‍‍‍‍‍‍‍‍‍‍‍‍‍‍‍‍‍‍‍‍‍‍‍‍‍‍‍‍‍‍‍‍‍‍‍‍‍‍‍‍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分析与设计



王芳  夏军  等 著

长按识别二维码  购买本书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分析与设计》意在通过对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系统(Pack)进行系统化的安全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安全设计方法,从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的提升,切实保障乘客、社会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本书共分为十章,分别论述了电动汽车发展现状、动力电池系统技术、企业内部的安全文化和流程、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分析、电气安全设计、机械安全设计、功能安全设计、化学安全设计、产品安全验证,以及与动力电池相关的国内和国际标准。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



王芳  夏军  等 著

长按识别二维码  购买本书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内容立足于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对动力电池系统的设计与制造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和论述,可以用于指导企事业单位的方案论证、产品开发、技术研究、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等工作。全书共8章,包括动力电池系统技术发展综述、总体方案设计(系统设计)、结构与电连接设计、电池管理系统(BMS)设计、热管理设计、结构仿真分析、试验验证,以及生产制造技术,可以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工程实践参考。


电动汽车及关键部件测评与开发技术



周志新 周华  王芳   著


长按识别二维码  购买本书


《电动汽车及关键部件测评与开发技术》内容根据多年从事电动汽车及关键部件测评与开发工作的经验积累,结合具体实例从整车关键性能、关键零部件、应用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论述,能够为电动汽车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方案论证、产品开发、技术研究和生产制造等提供参考。本书共七章,分别论述了电动汽车及关键部件测评技术发展现状、电动汽车整车安全性/节能/环境适用性/应用测评技术、电动汽车关键部件测评技术、燃料电池汽车及关键部件测评技术,可为新能源汽车行业从业人员提供丰富的工程实践参考。


本期编辑丨王芳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传播科学,欢迎您点亮星标,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