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黄元仿团队提出旱作区耕地耕层障碍消减和肥沃耕层构建技术与对策

黄元仿 等 科学出版社 2022-07-27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现阶段,旱作区耕地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压力,面对国内快速增加的粮食需求,如何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挖掘旱作农田作物的生产潜力,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这对旱作区耕地质量、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碗盛中国粮”,我国人多地少,如何保护好关系十几亿人吃饭问题的耕地,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这是顺天应时的战略考量,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深重嘱托。我国旱作农田作物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长期重用轻养的掠夺性生产方式和持续小型农机动力浅耕作业,导致耕层变浅、结构恶化、地力水平不高等问题,限制了作物根系生长与吸收水分、养分的空间,作物产量低、年际产量变幅大、资源利用效率下降等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作物高产、稳产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瓶颈。旱作区耕地面积大,人口集中,水热和立地条件较好,生产力提升潜力大。合理科学地利用旱作区耕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至关重要。

 

▲ 旱作区空间分布图

以地形坡度小于5°、1km² 网格内旱地面积占耕地40%以上作为界定依据,明确了旱作区的内涵与范围,划定的旱作区面积57.58 万km²,区域包括东北旱作区和黄淮海旱作区。

 

旱作区耕地质量时空演变与肥沃耕层特征》(黄元仿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5)一书分析了旱作区土壤类型与空间分布,系统揭示了典型土壤类型的肥力与生产力现状,揭示了旱作区耕地的生产力,提出了耕层障碍消减和肥沃耕层构建技术与对策。全书体现了全面性、系统性、多视角、多层次等特色,首次全面地论述了旱作区耕地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系统揭示了耕地肥力与生产力利用现状、障碍、障碍消减、肥沃耕层构建,从现实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等多视角、多层次解释了旱作区耕地的生产力状况。

 




本书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旱作区土壤肥力和生产力演变规律及肥沃耕层特征”(2016YFD0300801)的基础上,综合旱作区土壤肥力和生产力演变规律及肥沃耕层特征相关创新性研究方法和成果编著而成。全书共计六章。


第一章为旱作区基本概况,详细介绍了影响耕地生产的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状况;

第二章为旱作区土壤分类与空间分布,阐述了旱作区耕地土壤的主要土类、亚类及面积、分布格局等;

第三章为旱作区耕地肥沃耕层关键指标空间分布特征,内容包括旱作区耕地肥沃耕层结构性和功能性指标的现状及演替特征;

第四章为旱作区耕地土壤肥力与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系统介绍了旱作区耕地土壤肥力、生产力情况;

第五章为旱作区耕地土壤障碍与肥沃耕层构建潜力及对策,明确了肥沃耕层构建的指标、阈值,以及土壤障碍消减、肥沃耕层构建技术与对策;

第六章为典型耕地质量关键指标数字制图方法与案例研究,介绍旱作区土壤肥力、生产力时空演变研究的相关方法和案例。

 

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我们的饭碗将端得更稳、更好、更久。该书图文并茂,具有易传播性和可操作性,它的出版将推动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旱作区土壤肥力和生产力提升、肥沃耕层构建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佳宝

2021 年4 月

       

 

本文摘编自《旱作区耕地质量时空演变与肥沃耕层特征》(黄元仿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5)一书“序”“前言”,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68231-4

责任编辑:刘翠娜 

 

全书共分六章,在科学界定旱作区范围与内涵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旱作区耕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等基本情况,以及土壤类型、面积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以耕地生产力现状、障碍消减、肥沃耕层构建为主线,揭示了旱作区耕地肥沃耕层关键指标和土壤肥力、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明确了肥沃耕层构建和障碍表征的指标、阈值,以及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对策,提出多维、多源的旱作区耕地质量关键指标数字制图方法。


本书可为从事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人员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作为土地整治工程、土地管理、土壤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辅助教材。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科学出版社 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

传播科学,欢迎您点亮星标,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