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红展:“出片率” 才是唯一诉求

腾讯时尚 腾讯时尚 2019-10-16

也许很多年后我们会发现,朋友圈的 “晒照史”,很有可能就是一部当代年轻人 “大型流行文化发展史”。

在经历了网红奶茶、网红餐厅、网红书店的几番风雨后,“网红展” 成为了最新占据朋友圈打卡的新高地。

上面这些图片,你一定或多或少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刷到过。说来也奇怪,不论这些艺术展在世界哪个角落,总有那么几个朋友 “刚好在现场”,然后精心构图、拍照、修图、最后在朋友圈里不经意的晒出来。“40后” 美国当代艺术家 James Turrell(詹姆斯·特瑞尔)大概不会料到,半个多世纪之后,他的 “沉浸式艺术” 和 “多媒体装置” 被有心人利用,成了 “网红展” 的关键词。他的光装置让参观者随之走入艺术家所设置的梦境,被称为“沉浸式艺术”。

2011 年,Random International 研发创造的互动装置“雨屋(Rain Room)” 一直是参观者热爱的打卡作品

巨大的高科技装置、反复使用的霓虹灯、镜面,甚至全息投影、VR、3D 技术,梦幻虚拟的花海森林,五颜六色的感官刺激,观众光鲜亮丽地穿梭其中,举着手机不停对焦,抑或对着镜头变换姿势。

上:上海油罐艺术中心“teamLab: 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 展(2019.8)  

下:东京 The Broad Museum 草间弥生展

看展的人们往往不必取阅展览手册,也不必理会展品说明,“出片率” 是唯一诉求,艺术之名只是为了衬托自己。

看展的各位,小心,不要影响到拍照的人。



一个标准的“网红展”

是什么样的?


第一波“网红展”诞生于美国,在这一批展览中,冰淇淋博物馆(Museum of Ice Cream)被认为是这一风靡理念最初的实践者。

2016 年,冰淇淋博物馆首次在纽约推出,引发了“快闪博物馆”(pop-up Museum)风潮。

纽约“冰激凌博物馆”主题展览展区

这个展览内,没有任何历史和产品的介绍,只有大量可供自拍的大型甜品装置,如彩虹糖泳池、漂浮的甜点桌、巨型棒冰等,一切是为了年轻人的文化观念和即时记录。


这就形成了一个 “网红展” 最显著的特点:各式高科技装置和沉浸式娱乐体验,通过形形色色的马卡龙色装置及镜面、气球等道具,结合 VR、投影、3D 新媒体手段,共同组成了声、光、电的幻想世界。

譬如最近几年刷爆朋友圈的 TeamLab “花舞森林”,偌大的展厅里没有任何真实的展品,你的一举一动就是艺术品。每走一步,就有花朵从脚下绽放,花会随着你的动作,瞬间绽放、凋谢。在这里,展览鼓励观众与艺术品互动,观众甚至融入光影,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TeamLab “花舞森林”展

阿根廷 “错觉” 艺术家雷安·莱安德罗·埃利希(Leandro Erlich)也是 “网红展” 领域的 “红人”。2018 年 6 月,他在国内的大型个展“虚·构”(CONSTRUCTION OF REALITY)在上海昊美术馆开幕;今年 7、8 月间,艺术家目前为止最大型的个展 “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 再次登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成为大家暑期假日 “打卡胜地”。

上海昊美术馆莱安德罗 · 埃利希个展“虚.构” 2018.6-2018.10 (图片来源:昊美术馆官微)

这些能够展现 “错觉艺术” 的经典的照片,在过去的几个月,一定至少一次在帝都朋友的朋友圈中出现过。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展(2019.7-2019.8)

而另一类展览严格来说并不属于 “网红展”,它有着严肃的主题和珍贵的展品,但也依然没有逃过沦为朋友圈打卡的重灾地。

理由再简单不过了——它的创作者真的非常非常有名,用来给自己的朋友圈 “镀金” 再合适不过。

在刚刚过去的八月里,如果有哪个展览统一了朋友圈的审美,毫无疑问就是位于帝都的 “毕加索展——一位天才的诞生”。“与惯常将毕加索的艺术生涯简化为一系列严格定义和相互封闭的创作时期的策展方式有所不同,此次展览在不同创作阶段之间保留了开放性和穿越性的视角,由此呈现同时存在于毕加索身上多种看似矛盾的艺术语言,也使观众得以体察这些艺术风格转变背后的历史与个人生活现实。”

这是关于此次展览的官方介绍,看不懂?没关系,鹅娘也是在朋友圈复制粘贴来的,去看就可以了。就连整个夏天最火的 “现男友” 也去 “打卡” 了。

李现在微博晒出参观“毕加索展”图片

同样在中国陷入 “网红处境” 的艺术大师,还有草间弥生、达芬奇、梵高等人。

草间弥生上海展(2019.3-2019.6)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达芬奇逝世 500 周年

“达·芬奇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2019.4-2019.5)

《梵高在世:多感官体验展览》香港展(2019.4-2019.7)

他们的共同点是名气足够震慑,属于 “入门级” 别的世界大师,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自己身上的 “艺术细胞” ,发在朋友圈可以收集到足够的点赞数。

这一点香奈儿可以,但荒木经惟不行。

就连奢侈大牌近几年也来分一杯羹。GUCCI 品牌创意总监 Alessandro Michele 2015 年就与英国时尚杂志《LOVE》共同策划了 “No Longer / Not Yet:已然 / 未然” 跨界艺术展。还来到中国上海,创意总监 Alessandro Michele 亲自飞来宣传,还请来了刘雯、窦靖童等明星站台。GUCCI 《No Longer / Not Yet:已然 / 未然》 跨界艺术展(2015.10)

Louis Vuitton 去年 11 月在上海举行了大型 “飞行、航行、旅行” 品牌展览,请来吴亦凡、张曼玉、朱一龙、孙俪、唐嫣、辛芷蕾等十多位明星 “打卡站台”。

充满艺术气质的 Prada 也在今年 3 月在上海荣宅举办了由艺术家 Goshka Macuga 策划的 “What Was I?我曾为何物?” 展览。

Prada荣宅“What Was I?:我曾为何物?”展览(2019.3-2019.6)

紧接着在 4 月份,CHANEL《走进香奈儿》主题展览也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盛大开幕。

周迅、迪丽热巴、宋茜、王一博等明星受邀出席《走进香奈儿》系列展览
大牌们深耕品牌的艺术氛围和文化价值,同时俯下身来,面对 90 后、千禧一代露出和善可亲的脸庞。这是它们最新的目标客户群,而这群新人类更喜欢的是新鲜、刺激的购物体验,例如快闪店形式、沉浸式体验。当然,明星、KOL、网红等意见领袖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果哪一个明星或网红推荐了一个展览,亦或是发布了一组在展览里拍了大片,粉丝们便会蜂拥而至打卡,这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 “网红展”。毕竟当下最流行的形式就是——利用明星和网红的知名度来打卡造势。曾经的 “豆瓣女神” 晚晚更是和老公林瀚一起创办了木木美术馆,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展览造势和引流。木木美术馆也凭借晚晚之名,成为了帝都著名的网红展览馆。刚刚结束的周末,木木美术馆揭幕了 82 岁英国画家 David Hockney 大卫·霍克尼的中国首次大展:“大水花”。

木木美术馆大卫·霍克尼中国首次大展“大水花”(2019.8-2020.1)

还 “很懂行” 的在顶楼的留了给观众专门的拍照空间。

这个夏天最具人气的 “中年练习生” 彭磊前两天刚刚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去木木美术馆看 David Hockney 大卫·霍克尼展的照片,还晒出了与策展人晚晚的合影。

新裤子乐队彭磊微博 “打卡” 木木美术馆大卫·霍克尼展

鹅娘预计,接下来的几周,木木美术馆的大卫·霍克尼展,将会接替刚刚结束的 “毕加索展”,成为帝都新的打卡胜地。木木美术馆的创始人雷宛萤(晚晚)喜爱在微博上发布她的看展图片,她的 pose 成为姑娘们看展时的拍照南本

毕竟在中国网友的定义里,但凡适合拍照的都被统称为“网红展”。



朋友圈里的 “网红展”


借助科技的发展,现在的网红展,哪怕你没有亲临现场,一定也在社交媒体上完成了 “在线看展”。

在线下展厅里,每个人都打扮得衣冠楚楚,举着相机不停地对焦,镜头代替了眼睛,出片率代替了对艺术的吸收率。

展览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通过这个作品传递什么讯息?这些都不重要,大家关注的是站在这些艺术“背景墙”里的自己是否好看。

甚至还有专门的网红展拍照教程。

在社交平台搜索“网红展拍照攻略”,不仅有展览值得拍照的打卡点一览,还有详细的妆容、穿搭建议:

  • TeamLab 这种光影酷炫的展就尽量穿纯色,让花朵的图案包围整个身体;

  • 光线昏暗的展览,要穿着反光材质的衣服,妆容以 drama 的欧美妆为佳;

  • 拍照的姿势以 “认真看展” 状为佳,关键就在体现一个 “沉浸式”;

  • 不要游客剪刀手,可以酷一点,这样的场景很容易拍出大片质感。

所有过程中的精雕细琢,不过是为了在朋友圈 po 出几张照片。

社交平台上的 “网红展” 拍照大赛

无论是国内外,谈到网红展的发展,一定绕不开社交媒体。

任何一个有潜力成为网红的展都是 Instagrammable 的,或许在国内的语境下,这个词应该换成 WechatLineable(朋友圈)——即能够为用户提供能轻易获得点赞的图片。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4 月开展的“挑战的灵魂:伊夫·克莱因、李禹焕、丁乙”,为了让观众有拍照空间,传播 Yves Klein 展览信息,专门铺了蓝白石子甬道并安排上玻璃镜面以供拍照用。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挑战的灵魂:伊夫·克莱因、李禹焕、丁乙》展(2-19.4-2019.7)

北京松美术馆的“路易斯·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展览中,把最著名的作品《妈妈》这个巨型蜘蛛雕塑放在室外供人拍照。

松美术馆《路易斯·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展览(2019.3-2019.6)

摩登天空今年 5 月至 8 月期间在 798 艺术工厂举办的 Bowie by Mick Rock 摄影展,供拍照的装置比摄影作品更多。

摩登天空《Bowie by Mick Rock》摄影展(2019.5-2019.8)

刚刚在 Dior Men 2020 春夏男装秀进行跨界合作的美国色弱艺术家丹尼尔·阿尔轩 Daniel Arsham 在亚洲首次美术馆个展《现在·在现》,正在上海昊美术馆进行展出,进门就放置了几个可供摆拍的作品,吸引打卡。

昊美术馆丹尼尔·阿尔轩个展《现在·在现》(2019.6-2019.10)

日本的 “濑户内海艺术祭” 最近几年也成为打卡爱好者的新胜地,图为游客在港口体验藤本壮介设计的作品 “直岛Pavilion”。

“濑户内海艺术祭”藤本壮介作品 “直岛Pavilion”

如今数字媒体盛行的年代,人们看到任何夺人眼球的场景都想要奋力“挤进去”,社交媒体被各种当红展览霸屏着,大家都深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里,慢下一秒就无法融入 “潮流” 的尖端。

充斥在社交平台的各种“网红艺术展”
这一现象反映了韩国哲学家 Byung-Chul Han 的那句:“促进交流的不再是免疫学意义上的抵抗力,而是点赞。这样的信息快速流动的时代,毫无疑问也加速了资本的循环。”简单地说,意义的传播变成了朋友圈个人形象的传播,拍照的人一边展现自我形象,一边沦为了商业逻辑的工具。

如果以前在社交平台晒自拍、晒下午茶追逐的是小资、情调和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这一轮的风向标则是高级感,是睥睨整个社交圈的文化品位。



我们与艺术的距离


参观 “网红展” 的观众不需做任何功课,却能够轻易获得 “我懂这种艺术” 的满足感。这种轻松感或许让人感受到《娱乐至死》中 “赫胥黎式” 的文化滑稽戏。

从另一方面讲,这种易于复制的展览套路已经逐渐脱离了创办者们最初想法,那些巨大的装置、反复使用的霓虹灯、镜面,甚至投影、VR,似乎也在固化着年轻人的 “套路式思维”,使这种刚刚兴起的亚文展化坠入到一种 “奥威尔式” 的体验里。

社交平台网红展打卡照

这类适合拍照的 “网红展” 与所谓的 “沉浸式” 艺术展览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它的内容也是以雕塑和互动装置为主,却并非展览的主体,或者说,缺乏支撑内容的艺术概念。

而 “打卡” 背后,关于对艺术的解读,除去艺术领域从业者以及“艺毒患者”来说,在普通人眼里依然是 “看不懂” “难以捉摸” “格外高冷”。

TeamLab Kids 主席松本明耐先生说,自己的孩子虽然很小,却对手机屏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觉得年轻一代对于视频和影像有着天生的敏感。他认为TeamLab 本身没有过于高超的科技含量,只是把一个梦幻的主题搬到了现实。

这一自然的主题,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多年前法国乐队 Mickey 3D 的作品《呼吸》(Respire),音乐录音由法国工作室 Amazing Digital Studio 制作,讲述的是未来世界自然植物渐渐消失,儿童只能在模拟的游乐园中体验伪造的森林场景。

 Mickey 3D 作品《呼吸》(Respire)

松本明耐说:“展览中的花瓣会消散,它象征着人类介入自然生态导致动物灭绝。然而在这个大型的自拍现场,多数人只顾着惊叹它的美,却完全感受不到这层含义。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走入美术馆和艺术展,无论此前他们有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增长的流量为美术馆或策展方提供了 “社交媒体笼罩下的新一代年轻群体样本” ,并或多或少影响到了他们的抉择。

从此前的不允许在场馆内拍照,到如今的欢迎拍照,并鼓励发布社交媒体,可以看作是艺术场馆向利益和减轻运营压力而作出的让步策略。

奈良美智法国马赛艺术展(2019.8-2019.11)

《KAWS:ALONG THE WAY》香港展(2019.3-2019.4)

这种现象也向策展人和艺术家提出了新的命题:要不要在创作时,纳入一些更容易传播的视觉元素?要不要在策展时,设置一两个适合拍照的打卡点?要不要在考虑艺术性的同时,也平衡一下大众的接受程度?

这样的问题,每个搞艺术的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想听你说

 


你在朋友圈里看过哪些“网红展”?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将有机会获本鹅香吻一枚)


微信搜索公众号“腾讯时尚”(qqfashioncom),收获每日“臭美资讯”,让美离生活更近。



没看过瘾?本周热门喂饱你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