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gzrbjkgj Intro 原名“广州日报健康管家”。由广州日报携手华南各大医院最强实力医界名家联合打造,提供健康资讯、求医指南、名医面对面、讲座义诊等信息与贴心服务。 管家说 “汤王”佘自强因脑溢血突然离世。他走得太匆匆,亲友和“汤粉”们至今难抑悲痛。 神经内科医生提醒,包括脑溢血、脑缺血在内的脑中风,是较有季节性规律的疾病。临近夏至,气温节节升高,容易导致血压波动添脑血管意外。 除了气候变化的因素,工作、生活节奏过快、压力太大,或是承担多重任务、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得不到足够休息,处于应急状态时人体肾上腺素升高以支撑身体高效运作,也可致血压突然升高,若突破生理极限同样易发生意外。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和肥胖青壮年,控制好血压、注意劳逸结合是防病的关键。 文/广州日报记者翁淑贤通讯员胡琼珍 夏至热!热!热! 血压波动意外增 “马上就到夏至了,气温节节升高,人的生理也在产生变化。”南医大珠江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吴多斌提醒说,眼下春夏交替,人体要适应外界气温、气压等变化做出调整。在气温高、气压低的情况下,人体的内分泌代谢受影响,血液黏稠度改变,动脉硬化人群的血管脆性增加。当气温持续高到一定程度,颅内血管难以适应外界温度的明显变化,特别是高血压的患者,在出现较大的血压波动时,脑血管意外就会明显增加。   吴多斌说,脑溢血又称脑出血,是脑中风的一种,另一种是缺血性的脑中风。脑溢血的患者大部分是因高血压脑出血,只有小部分是因颅内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发病的。如果出血的部位是在脑干,易压迫到呼吸中枢,死亡率很高。 压力山大生活习惯不良 中青年脑溢血患者增多 “虽然同属脑中风,但脑溢血的病人构成和特点跟脑梗塞有所不同。”据吴多斌的临床观察,在这两种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中,脑溢血跟脑梗塞的比例大概为3:7。其中,脑溢血患者相对年轻,40岁~50岁年龄段的患者相对多些,65岁以上的反而少;而65岁以后的脑中风人群则以缺血性的居多。 “这跟患者的生理基础密切相关。”他解释说,65岁以上的患者存在动脉硬化、心脏功能差的相对较多,心脏每一搏的力量小、血溶量少,容易形成脑血栓;再加上天热流汗多,如果水分补充不足,血容量更少,血液黏稠,易诱发缺血性的脑中风。而40岁~50岁的青壮年患者虽然心脏功能和血管弹性好,每一搏的泵血量高,血管压力也高,但血压控制不力,超过颅内血管难以承受的极限,反而容易导致脑出血。 “近些年中青年脑溢血患者有所增多,这与各种压力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吴多斌提醒说,不仅仅是有高血压等基础病患者容易因控制不力产生血压波动,事实上,普通人群因工作、生活节奏快过快、压力太大,或是承担多重任务、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得不到足够休息,处于应急状态时人体肾上腺素升高以支撑身体高效运作,也可致血压突然升高,若突破生理极限同样易发生意外。而现代人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不一定是为了工作,熬夜、长时间刷屏、打电子游戏以及随之而来的睡眠减少、运动缺乏、疲劳过度、生理节律被扰乱等,在中青年中已成为常见的“通病”,应引起警惕。 警惕!高血压、肥胖青壮年是高危人群 “高血压患者和肥胖青壮年是脑溢血的高危人群。”吴多斌提醒,这些人在季节交替、极端(炎热或寒冷)气温持续时,更要定期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切莫擅自减药甚至停药。 另外,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又是家顶梁柱青壮年,更应定期体检,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及时发现自身状态的变化。特别是在节奏快、工作忙、压力大的状态下,更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当劳逸结合,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让身体重新休整、恢复平衡。 脑溢血的发病虽较突然,但仔细观察,有部分人在发病前也曾出现过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先兆症状,比如头晕头痛,或是突然一侧肢体发麻、乏力不灵活等。眼下即将进入夏至,热着了、累着了、睡不好觉的人不在少数。专家提醒,若出现持续一阵子后便自行缓解的头晕、头痛,或出现呕吐及抽搐、视力模糊、肢体麻木或无力等奇怪症状,切莫归咎于天热睡眠质量差而不当回事,这些症状或可能是脑血管意外的先兆信号。 本期管家:翁淑贤 如果您喜欢今日内容,欢迎转发给亲朋好友,谢绝媒体转载 关注广州日报《每日保健》版及《健康周》 微信公众号:广州日报健康管家 (微信号: gzrbjkgj) 我们依托广州日报和各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为您带来健康资讯、求医指南、名医面对面、讲座义诊信息等。欢迎定制您关心的健康话题。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