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腾讯没有金融帝国

2018-01-06 王莽 中国证券经纪人协作网


深圳证监局在2日发布了一则关于核准腾讯子公司基金销售业务资格的公告,成了今年头一桩热闹事。


知乎上刷到关于此事的提问,曰「如何看待 2018 年腾讯拿下基金第三方销售牌照」。回答有数十条,路数都一样,聊起腾讯的野心,腾讯的「金融帝国」及三马大战,观棋者比下棋者更显激动。


拿腾讯的金融帝国说事,早已经是老套的网文写法。今天的政策环境如何,相信各位心里有数,要真为Pony操心,就该少说两句,毕竟腾讯自己怕都不想这么出风头。



首先要说,这件事的重点不在于腾讯怎么想,而在于监管怎么想。


互联网公司想拿基金销售牌照不是才有的事,慢说BAT,连三四五六线的小公司也早早下手。查了一下,腾安信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立的时间是2017年1月,但并不是说腾讯从这时才开始准备申请基金销售牌照。


谁会不知道,卖基金该拿块基金销售牌照?


2012年,腾讯旗下支付机构财付通就拿到了基金销售支付资质,注意它的全称「为公开募集基金销售机构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顾名思义,它的诞生是为了嫁接三方支付与基金公司,暂时满足基金公司对销售渠道的饥渴。2015年以后,这项资质不再有新增许可。


后来腾讯入股了好买。最开始大家的想法还是比较朴素的,我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交给你来做,腾讯在电商及很多实体行业的买卖,都是这个思路。而一直到2017上半年,行业层面将牌照外接和直销代办的事情挑开,媒体反复报道,引起监管的注意之后,理财通这才全面引入好买作为其基金销售渠道。


岔开话题谈一段,至少就腾讯理财通来说,它的决策节奏比阿里、京东的零售理财业务慢了不止一拍。金交所的私募债权拆分产品曾经一度备受追捧,腾讯理财业务线几度犹疑,最后终于在2017年才决定上线这类产品,彼时的政策,对这类产品已经是穷追猛打。也是去年,腾讯拿出对标余额宝的「零钱通」时,正处在货币基金流动性新规出现以后。如今坊间传闻腾讯领了销售牌照,要打高净值客户的主意,像京东的「东家财富」一样在线上做私募,若真如此,只能说腾讯在判断政策风向上,一直不够精明。


一家互联网公司想卖基金,此前至少有四条路径:基金销售牌、基金销售支付牌、外接(共享)牌照、直销代办,这四种方式,腾讯都尝试过。这次监管之所以能批出牌照,出发点可能在于,即便不给腾讯发牌,它也会绕开政策,通过其它方式变相去做,反而不易监测和管理。


所以说,今天如果硬要分析腾讯拿牌这件事,倒是可以好好理解、学习下监管思维:这四条道,以后很可能只剩一条。



顺着这件事情延伸开去,也可以谈谈近几年监管政策的变化。


互联网金融势如破竹的时候,有一个现象是有目共睹的,就是金融服务的渠道嫁接模式变得多样且复杂,大量互联网公司、实体企业涉水金融业务,将流量变现,议价能力强的渠道,甚至可将金融机构变成渠道的产品代工厂,客观地讲,也削弱了金融机构和最终客户之间的联系。


金融机构备感失措,一方面小心客气地恭维着互联网渠道,一方面也积极建言献策,希望在政策层面扳回一城,可说相爱相杀。


在曾经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下,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衍生的牌照资质,比如三方的销售支付资质、券商的理财账户,等等。这些业务资质今天之所以变得地位尴尬,不仅仅在于监管因素,更因为它们自诞生以来,首要解决的就是渠道嫁接的问题,而不是功能性的问题。至于这些资质客观上是否有做到更好地服务大众,还有待结合实情实景,进一步探讨。


所以你会发现,自2016年以来,此前一些悬挂在「主干金融牌照」周围的衍生资质,很少有继续放行。这也意味着,今后非金融机构通过这些资质直接参与零售金融业务的路径,将越来越少。



今天的BATJ,或许有了更多分享金融行业利益的方式,不再需要依赖简单原始的渠道抽成,比如针对金融机构的智能营销服务、金融云等等,都是新的看点,对于监管来说,也都是新的议题。但说到底,它们终究不是金融帝国,任何金融体系的监管者,也不会希望看到影响力之大,大到「大而不能倒」的机构。


文/莽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