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警报拉响!中国家庭负债有多重?每个家庭都要注意!

2018-01-16 中国证券经纪人协作网

爱存钱、怕欠债、谨慎消费。这是老一辈中国人的理财观念。


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年轻人比从前更愿意消费了。


你的月收入是多少?每个人固定的贷款支出有多少?每个月可以净存下多少钱?


你的答案是什么?


现如今,在不知不觉中,中国人财务状态,已经从“怕欠债”转变到了“高负债”。今天(1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称:中国家庭债务率已接近美国水平要高度警惕。



原文如下:


奖与贷︰奋斗青年的乐与忧


“快要发年终奖了,还真有些激动呢。可一想到还有不少贷款要还,又乐不起来了。”家住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的许先生这样对记者说。奖与贷,乐与忧,将近年关,突出了奋斗青年的两重生活心理。


贷款消费有乐有忧


“年终奖能拿到相当于平时三四个月的工资,是笔大钱。但需要还的账也不少,去年出国游用了贷款,今年想换新手机也要走点贷款,当然占大头的是房贷。所谓快乐并不快乐着吧。”和班里大部分同学一样,许先生2010年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北京工作。经过几年打拼,2016年许先生和未婚妻在天通苑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二手房,总价310万元左右。“工作六七年,手里有了一些积蓄,就赶紧看了房,交了首付。”许先生说,“有房子住了当然是件高兴事,但还贷还得也很痛苦,30年银行贷款,每月还款近1万元。”


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其他一线城市,也有很多像许先生这样拼搏奋斗的年轻人。“85后”柯女士和丈夫在广州市花都区定居。“2010年,我们在花都区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加上20万元装修费,总价不到90万元。当时申请了15年期限的银行贷款,现在每月还款3000元左右。”柯女士说,“现在家里年收入大概30万元,还款压力不算太大。今后考虑到子女上学、家人居住等,也可能会换一套位置更好、面积更大的房子。”


贷款消费渐成潮流,贷款购房是较普遍的现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则敏锐地指出,“房贷已经成为中国家庭债务的大头。”


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上升


“近年来中国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家庭部门债务率也快速攀升。”陈彦斌认为,上一轮房价上涨,一方面源于部分家庭加杠杆购房的投机性行为,另一方面源于一些年轻家庭在“再不买就买不起”担忧下提前集中入市。大量投机性行为,加上年轻家庭因为提前购房不得不增加借贷规模的做法,导致中国家庭部门债务规模迅猛扩张。


在各级政府严格调控之下,201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有所降温。但新增贷款中流向房地产的比重仍然处于历史高位,而且新增贷款还通过短期消费贷等方式隐蔽地流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还在继续升高。


房贷为主体的家庭债务失控有可能直接影响金融稳定。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说,比如后来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直接表征就是美国低收入阶层大量举债买房。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家庭在金融机构的负债以消费性贷款为主,约占居民负债的2/3,大约是经营性贷款的2倍。其中,在消费性贷款中,以住房贷款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占八成左右,但从增量看,短期消费贷款增长速度较快,高于中长期贷款。


2017年11月,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发布的《三季度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指出,居民部门杠杆率依然延续上升趋势,从2017年二季度的47.4%上升到三季度的48.6%,上升了1.3个百分点,2017年前三个季度上升了3.8个百分点。居民部门在全部实体经济中的债务占比加大,杠杆率上升速度较快。


中国家庭债务率只是统计了家庭部门从金融机构获取的信贷总额,而中国家庭还有不少包括向亲戚朋友借钱在内的民间借贷,存在大规模隐性债务。陈彦斌认为,这些隐性债务虽然不会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会加重贷款人的债务压力。


要高度警惕家庭债务风险。陈彦斌和他的研究团队注意到,一是近年来这一债务攀升速度明显加快,近4年间提高了15.8个百分点;二是目前所采用的家庭债务/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测算方式可能低估了中国家庭部门债务问题的严重性。以家庭债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方式计算,当前中国家庭部门的债务率已接近美国家庭部门的债务率水平。而且,中国家庭部门的债务分布明显失衡,个别家庭的债务风险已经处于较为危险的水平。


作为全球性问题,家庭债务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7年10月《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家庭债务仍继续提高。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6年,新兴经济体家庭债务占GDP比重的中位数从15%上升至21%;在发达经济体,这一数据则从52%上升至63%。该项研究还发现,家庭债务提高在短期内有助于提高消费、推动就业、提升房产和银行资产价格,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在3年至5年后,家庭债务攀升对经济增长则有负面影响。


高质量发展定方向


“当前中国家庭部门债务率为46.8%,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家庭债务风险目前可控。”陈彦斌认为。


“党的十九大为中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未来将更加追求发展的质量。”姜超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针对房地产市场,报告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意味着中国发展思路和增长模式的变化,牵涉到诸多改革,任重而道远。


“就金融稳定而言,2017年中国金融‘防风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陈彦斌说。


“得了年终奖,又要还房贷,生活从来都是有乐有忧的。回头看过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放眼未来,忧短乐长,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的。”许先生说,这就像习总书记的新年贺词,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国家发展有大蓝图,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小蓝图。2018年,我们要继续努力工作,争取收入高高的、幸福满满的!



中国家庭负债急速攀升


通过仔细分析会发现家庭债务率较大幅度增长主要在2013年特别是2015年以后。这就与另一个现象高度契合了,即房地产火爆,房价失控般上涨息息相关。一个判断浮出水面:中国家庭高负债主要是被城市房产“绑架”的。还是拿数据说话。



2013年初至2016年底,中国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由30.7%提升到44.4%。但这还不包括公积金贷款等其他渠道的家庭债务,如果将这些因素均考虑其中,在2016年底,中国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可能超过60%。这里面个人房贷每年增速都在20%以上。


家庭债务过度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截至2016年底,包含公积金贷款在内的中国家庭房贷余额与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经高达68.3%。今年初以来,各地密集出台的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限制了居民获得房地产贷款的部分途径,但前三季度,中国家庭部门贷款同比增长23.2%,远超全部银行贷款12.5%的增速。


考虑到有不少中国居民买房还会进行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融资,或者向亲戚朋友借贷,包括首付贷等,因此,只考虑银行贷款可能会低估中国家庭的房贷压力,低估中国家庭债务风险。其实金融监管体系内借贷与笼子外融资加起来的话,中国家庭负债率也许会更高。


中国家庭负债率虽有增长,但与欧美超前消费观念导致的家庭负债率相比较确实还不算太高。但最担心的是家庭负债率结构性风险因为中国家庭高负债率主要是住房负债形成的。而目前中国住房整个负债率风险非常之高,或可能成为金融风险的相互导火索。即:房价下跌可能引爆家庭债务大幅度违约的金融风险,而家庭债务链条断裂也可能引爆整个房地产风险。对此必须高度警惕与重视。


据财经杂志报道,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张明认为,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家庭部门杠杆率相比较,中国家庭债务总量数据并不高,但中国家庭杠杆率存在严重的分布失衡。比如,中国家庭杠杆率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且一二线城市家庭的杠杆率要比三四线城市家庭的杠杆率高出许多,城市家庭杠杆率偏高主要体现在中青年家庭。一些中青年在城市买房除了向银行贷款之外,通常还会向父母、亲戚、朋友借钱。现在城市中,尤其一二线城市中被迫以各种形式举债购房的中产阶级青年人,很可能是中国家庭中杠杆率最高的群体,未来这部分人发生家庭债务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从负债与狭义流动性资产之比来看,中国家庭部门继续加杠杆的空间已经越来越有限了。


以家庭贷款与家庭存款衡量家庭部门杠杆率为例,截至今年9月,中国已有福建、广东、浙江、上海、江苏、重庆、贵州、宁夏、江西、安徽、广西、西藏、北京、云南、新疆、甘肃等16个省市的杠杆率均超过50%,几乎接近全国省份的一半。而如果以全国家庭杠杆率59%为参照,则杠杆率高于全国的省市有11个,也占到全部省份的三分之一。




中国家庭债务问题或被低估


据苏宁金融研究院表示,相较于居民杠杆率这样的宏观指标,债务收入比更能衡量一个家庭的负担程度和家庭债务风险。Wind数据显示,中国居民部门债务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06年时的18.5%暴涨至2017年8月的77.1%。



苏宁金融研究院分析称,从微观角度来看,过高的债务让无数年轻人有钱不敢花,即便他们收入再高,在巨额债务面前也是枉然。几年前的热播电视剧《蜗居》中,郭海萍的人生可谓是这一群体的真实写照: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

21世纪经济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苏宁金融研究院、慧眼财经、每日经济新闻、财经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