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美国财富管理行业转型之路!

2018-04-15 中国证券经纪人协作网
今天的题目是美国的转型之路,最近也有一本书在翻译,《约翰博格与先锋集团德创业史》,大家也可以看一看。我研究过美国资产管理行业跟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比较,因为当时做基金行业的时候很困惑,也很痛苦。

美国财富管理行业转型之路

——绿巨人主理人 郑志勇

首先是收益的来源,唯一可持续的收益就是市场收益,为什么呢?因为,彼得林奇的超额收益只维持十三年,投资历史上最牛逼的就是彼得林奇,他也才维持了十三年。所以,唯一可持续的收益是市场收益。在我看来,美国指数基金的成功不是指数基金的成功,而是是低成本的成功

那在中国的股票市场到底是零和博弈还是负和博弈?你可以算一个数据,以2015年为例,A股市场沪深300分红率是百分之三,每年的分红是五千亿到六千亿,印花税加上投资者的佣金一年是四千亿,中国证券市场是这样的状况,每年的分红是要比佣金和印花税更高的。但是,整个市场上你会发现什么公司分红比较多?银行、国企,但问题是国企的股票是谁拿的?国家拿的,国家会卖吗?不会,永远长期持有,他不贡献任何一分印花税,不贡献任何一分佣金,但是拿走了六千亿里面的五千亿。另外的一面,我们散户投资者每天卖来卖去,只获得了一千亿分红,但是支付了四千亿的印花税加上佣金,所以数据就是这么一个数据,就是这么残酷。


那我们来看美国的历史转型,也是相当的不容易的,投资者永远是追涨杀跌,投资是反人性的,想舒舒服服心里很高兴地赚钱是不可能实现的,你想今天买明天就赚,这是不可能的,但是金融机构干的事情是什么?基金公司永远是在市场好的时候发基金、投广告。刚才说了投资者是追涨杀跌的,金融机构也是一样,就是追涨杀跌的催化剂。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只要做一点,就是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做广告卖基金,这是好事,这就是做了逆周期了,但是金融机构能做到吗?做不到,因为要考虑投入产出比,以前NB的时候投十万块钱能卖一个亿,现在毛都没有,怎么可能去做?虽然现在短期效益小,但长期是有价值的。你在市场高点投,短期效益好,但长期来看是一个毒药。但是,基金公司任何一个目标都是为了让你买,他们的KPI是规模,这是毋庸置疑的,基金公司必然会追求AUM,因为他只收管理费,管理费高低只跟管理规模相关,这是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如果你们问在美国基金行业最牛逼的人是谁? 答案一定不是巴菲特或者彼得林奇,而是约翰博格。他被誉为美国基金业的教父,他与他领导的先锋集团改变了美国传统基金行业,使得基金行业的平均管理费从1.5%降低到0.1%,截至2017年先锋集团管理规模约为5万亿美元,若依此计算,约翰博格每年为投资节约了700亿美元,省到就是赚到,换句说就是,他才是真正为美国投资者盈利最多的人!


这意味着:约翰博格每年为投资者省下的钱都比达里奥、索罗斯一辈子赚钱的多。为什么没有人去宣传这件事情?因为没有好处。


大家看到另外一个数据,在过去20年基金行业偏股型基金年化18%是没有问题的,大部分投资者亏钱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你会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在2012年以前也就是20%,但是2012年以后偏股型基金收益就是10-12%。这是为什么?在2012年以前基金公司产品发行审核制,一个基金公司一年就发一两个产品。但是,到了2012年以后基金公司产品发行为备案制,一个基金公司一年有的发近百个产品,而且在高点发的产品就越多,摊薄整个偏股型基金的收益。


所有行业的变革都不是原有既得利益者发起的,资产管理行业同样如此。如果你明白所谓的变革其实就是利益蛋糕的重新划分的话,接下来的故事便更容易理解了。


另外一个问题是,变革需要酝酿。就是在中国无论是银行还是券商,都是和产品方一块忽悠客户,因为要赚钱,必须要有销量才能够赚钱。但是,你想想这钱出在谁身上?出在投资者身上,而且越是销量奖励高的产品对投资者伤害越大。变革本身就是蛋糕重新分配的过程,资产管理行业同样如此。在美国这个变革还是发生了,发生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过程,美国的投资顾问以前也是银行的客户经理,是靠卖产品赚钱,客户经理会分化。有思想的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我去卖产品,别人给我KPI,那我如何证明我有价值?那就是说量越大越好,但是另外一个问题,你卖的量越大你伤害的用户越多,你积累的东西越少。


但是悄无声息地变化仍在进行,变革的趋势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变革又是一个系统性的且多维度进行的。如果我们无法多维度理解这个变革如何在美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生的,我们就无法解释指数基金为何在中国发展如此缓慢的原因。在1980年开始变革发生在三个方面:


(1)(买方)投资顾问:商业银行采集产品并非仅从产品未来业绩角度筛选产品,因为商业银行也要赚钱,它赚取的是代销费用。如果一个基金未来业绩可能非常好,但是代销费用为零,商业银行会向客户推荐这个产品吗? 当然不会! 银行客户经理的工资是银行给发的,不是客户直接给的,而且代销不同产品的KPI还不一样,导致客户经理在向客户推荐产品时候并非以100%客户利益为原则的。很多资深的理财师心理都备受煎熬,开始仅有少数资深理财师离开商业银行开创自己的理财工作室,他们不再赚取产品的代销费用,而是根据客户的资产规模直接向客户收取咨询服务费。唯有这个商业模式,才能保证这些投资顾问在构建投资组合的时候才能以客户利益至上,他们简称买方投顾。


(2)(嘉信)证券公司:嘉信理财以低佣金著称的证券公司,但是起初它的发展并不顺利,你佣金低一定有客户吗?  那个时代还没有互联网,也没有互联网券商…… 证券公司客户都靠客户经理拉来的,如果你的佣金低代表客户经理赚的少,传统的客户经理哪有动力给你拉客户啊。但是你别忘了那些从客户哪里收取咨询服务费的买方投顾们,他们离开之前供职的商业银行,急需要一个交易商为他们提供账户管理系统以及低佣金通道。因为这些资深的买方投顾都明白为客户赚取跟多收益的前提是低成本投资省到就是赚到。嘉信理财是发现这个商业机会,全心全力的为投资顾问服务,其实也是变向的为更多的投资者服务。


(3)(先锋)基金公司:折扣券商通道有了,但是买方投资顾问们还缺少免佣金的并且低管理费的理财产品的供应商。或许你会发现历史发展有很多偶然性,但更多的是必然性。在这个时候先锋集团成立了,并且通过特殊的股权结构:基金份额持有人就是基金公司股东极度压缩的基金运营成本。这种模式的基金,完全满足买方投顾的需求。


现在这个行业变革了以后,获益者是贝莱德和先锋这样的公司,贝莱德是六万亿美元,先锋是五万亿美元,六万亿是什么概念?美国一年的GDP是十六万亿美元,这样的基金公司都是以低成本著称的。


以前,做主动型基金最NB的就是富达,大家知道现在富达是多少?两万亿美元不到。基金公司靠规模盈利了,我虽然是管理费千一,但是有五万亿美元规模那也是不少钱。那另外就是投资顾问,在不影响客户收益的情况下收咨询费,美国咨询费已经到了客户管理规模的千三到千九。我当时很纳闷为什么美国人那么聪明,都买指数基金,到最后发现是美国的投资顾问都推荐指数基金。如果有十年财务经验的话,基本都是买ETF的,没人买主动的。但变革仍然在继续,变革的目的是降低成本,这样才能使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结果就是人工智能代替人工投顾,并进一步的节约研发成本。

over!




作者:郑志勇  集思录副总裁、合晶睿智创始人。先后就职于中国银河证券、银华基金、方正富邦基金,从事金融产品研究与设计工作十余年。专注于产品设计、量化投资、资产配置相关领域的研究。尤其对于各种结构化产品、分级基金产品有着深入的研究,同时也编著十余本书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