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马大定理:一部数学家360年的奋斗史
我们在数学课上都学过“勾股定理”,这是平面几何最基本的定理之一。勾股定理说的是,设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x,y,z(其中z为斜边),则有“x2+y2 = z2”成立。像这样满足勾股定理的自然数组合被称为“勾股数”。那么,是否存在满足“x3+y3=z3”的自然数组合呢?这个问题再进一步扩展开来,就是让数学家们持续烦恼了大约360年的“费马大定理”了。
在书籍空白处留下的笔记
“我确信对这一定理已经发现了一种美妙的证明方法,可惜这里的空白处太小,写不下。”这句话就是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皮埃尔·德·费马(Pierre de Fermat,1607~1665)在一本书的空白处留下的笔记。费马去世后,他的儿子在整理遗物时才偶然发现并加以发表。这则笔记里所写的问题,正是让之后大约360年里的众多数学家们为之烦恼的“费马大定理”。
所谓费马大定理,即:当n为3以上的自然数时,不存在能够满足数学式xn+yn=zn的自然数组合。我们暂且把这个问题的证明历程放下留待后文介绍,先来看看费马大定理在世间广泛传播的经过吧。
一直没能被证明的想法
当时在法国南部城市图卢兹的议会从事行政官员工作的费马,其实也是一名非常有数学才能的业余数学家。“数论”领域被誉为“数学女王”,费马就以这一领域开创者的身份在数学史中千古留名。
费马写下此笔记的书籍,正是古罗马时代数学家丢番图(约3世纪)的著作《算术》。《算术》被保存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图书馆里。经过多次战争的摧残,图书馆里的很多藏书都丢失了,但是《算术》的一部分却奇迹般地被保存下来。经过长久岁月后,《算术》于1621年在欧洲出版,费马才得以看到了这本书。
丢番图的著作《算数》
费马在阅读数学书籍时,有顺手把自己的想法在空白处记下来的习惯。所以在他拥有的那本《算术》里,也发现了很多笔记。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认为这些笔记中的内容值得为人们所知,于是在1670年重新出版了《算术》,并加入了笔记中的内容。费马的笔记一共包含了48个问题,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这些问题逐个得以证明解决,唯有费马大定理这一数论难题一直没能被证明。
作为出发点的“勾股定理”
大家听到过“万物皆数”这个说法吧?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前582~前496)秉持的主张。在西方的传说中,毕达哥拉斯被认为是发现了“勾股定理”的人,因此勾股定理也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勾股定理所表述的内容: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直角边的平方之和。设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x,y,z(其中z为斜边),则有x2+y2=z2成立。反过来,以满足x2+y2=z2成立的x,y,z为三边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像这样满足勾股定理的自然数组合被称为“勾股数”。所谓自然数,就是如1,2,3……这样连续的正整数。例如,因为32+42=52,所以“3,4,5”是一组勾股数。“5,12,13”以及“8,15,17”也都是勾股数。我们已经知道,自然数里存在着无限组勾股数。
那么,是否存在能使x3+y3=z3成立的自然数组合呢?更进一步,当n为3以上的自然数时,是否存在能使xn+yn=zn成立的自然数组合呢?对于这些问题,费马大定理的主张是:对于3以上的自然数n,不存在任何一组自然数能使xn+yn=zn成立。
这个主张真的正确吗?费马虽然留下了“我确信对这一定理已经发现了一种美妙的证明方法”的笔记,但是,实际上获得证明的只有n=4的情况,而且他所使用的证明方法(无穷递降法)并不能适用于n=3的情况。
天才数学家开始了挑战
在证明费马大定理的征程中,打开了最初突破口的就是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1707~1783)。欧拉使用平方后为负数的虚数,对n=3的情况,也就是“没有自然数组合使得x3+y3=z3成立”尝试了证明。不过,他当时的证明并不完整。之后到19世纪,德国数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1777~1855)对其进行了完整的证明。
实际上,对于n为合数(可以用两个以上的素数之积来表示的数)的情况无需进行证明。例如当n=6(2×3)的时候,x6+y6=z6可以转换成 (x2)3+(y2)3=(z2)3 来表示。在这里,令X=x2,Y=y2,Z=z2的话,则可写成X3+Y3=Z3,也就还原成了n=3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费马大定理,只要能够证明“n是素数的情况”就可以了。
1825年,德国数学家彼得·古斯塔夫·勒热纳·狄利克雷(Peter Gustav Lejeune Dirichlet,1805~1859)对n=5的情况进行了证明。1839年,法国数学家加布里埃尔·拉梅(Gabriel Lamé,1795~1870)对n=7的情况进行了证明。但是很明显,如果像这样对n为素数的情况一个一个地去考察,是永远也证明不完的,因为素数是无限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1850年,德国数学家恩斯特·库默尔(Ernst Kummer,1810~1893)证明了除去n为“非正则素数”这种特殊的素数(从小到大有37、59、67、101……无限个)的情况外,对其他素数而言,无论n有多大,费马大定理都成立。此外,他也证明了n为100以下的非正则素数时,费马大定理也成立。基于这些成果,法国科学院授予了库默尔金质奖章和奖金。
但是,由于非正则素数也存在无限个,库默尔的成果并不能彻底解决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之后一直到20世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问题都没有进展。热爱数论的德国富豪在1908年出资10万马克(在当时相当于约1亿元人民币)征集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这个新闻在当时引起全世界的轰动,很多业余数学家都声称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其实一个正确的证明都没有。
被强烈吸引的10岁少年
时间流逝到1963年,在英国剑桥的某个图书馆阅读着埃里克·坦普尔·贝尔(Eric Temple Bell)的著作《最后的问题》(The Last Problem)的10岁少年,被书中介绍的费马大定理强烈吸引了。这个少年,正是在1995年最终证明了费马大定理的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1953~)。
怀尔斯从剑桥大学毕业后,成为了研究“椭圆曲线”(下图)的数学家。椭圆曲线是在现代数学的“算术几何”领域中登场的曲线。
数论,又被称为整数论。从名字可以看出,这是研究整数性质的领域。而用几何学的手段去解决整数相关问题的领域,就叫做算术几何。
1982年,当时29岁的怀尔斯已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在1984年召开的椭圆曲线学术会议上,他得知了一个重要的想法,即德国数学家格哈德·弗赖(Gerhard Frey,1944~)提出的“如果‘谷山-志村猜想’成立的话,费马大定理也成立”的主张。这是一条尝试运用算术几何去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想法,与之前库默尔等众多数学家所走的路完全不一样。
谷山-志村猜想是日本数学家谷山丰(1927~1958)和志村五郎(1930~2019)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算术几何中的猜想。当时被认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的“椭圆曲线”和“自守形式”,在谷山-志村猜想里被认为在数学上是等价的。谷山丰和志村五郎提出的这一想法,随后被认为是现代数论中非常重要的猜想并引人注目。
弗赖的这个想法在一直研究着椭圆曲线的怀尔斯看来,可以说是导向费马大定理最终证明方法的桥梁。
最美丽最重要的瞬间
“只要能够正确证明谷山-志村猜想,费马大定理就得到了证明!”怀尔斯回想起10岁时所怀的“要用自己的双手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梦想,下决心认真去解决这个问题。他中断了其他所有的研究工作,也几乎不在大学里露面,秘密地开始了对谷山-志村猜想的证明工作。
经过9年的辛苦工作,1993年6月23日,怀尔斯在母校剑桥大学的牛顿数学研究所的学术报告会上,在众多听众面前,宣称他证明了谷山-志村猜想,也即成功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宣布成功证明时的安德鲁·怀尔斯博士
但之后发生了非常遗憾的事情。论文在提交时,却被发现证明里存在一部分致命的错误。不过,怀尔斯毫不气馁、继续苦战,在1994年9月19日的早上,突然发现了可以修正错误的方法。怀尔斯之后表示那是他“研究生涯中最美丽最重要的瞬间”。1995年,他的证明的正确性得到了确认,终于将经历了约360年、众多数学家参与其中的挑战历程画上了句号。
《科学世界》2022年第8期新鲜出炉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订阅更多精彩内容
2022全订订阅 12期 全年包邮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