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上非遗①:深藏传统建筑“活化石”背后,竟有个非一般的侗乡

广西日报 2022-05-04
 

开篇语

《爱上非遗》系列是广西日报-广西云倾力推出的“广西非遗传承计划”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望用自己的笔触和视角,将那些植根于壮美广西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深融于壮乡儿女血液中的文化印记真诚呈现。由此,汇聚起涵养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的涓涓细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非遗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受益者。广西非遗传承计划,期待与您同行。



它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文化的“活化石”,它是千年绝美的天籁之音,它是侗家女子的“指尖艺术”,它是独具民族特色的饕餮盛宴,它是大山深处的“浮世绘”……它是鲜为人知的侗族非遗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三江侗族的非遗文化润物细无声。生活在三江这座城,你可以从衣食住行、民族风俗等方方面面感知侗族非遗文化魅力。

程阳八寨。图源:广西新闻网



到柳州不能不看民族风情,看民族风情不能不到三江。

距离柳州市192公里的三江侗族自治县,素有“鼓楼之乡”、“世界桥楼之乡”、“世界木构建筑生态博物馆”之称,其中程阳八寨因程阳永济桥而较为出名。


程阳永济桥。图源:广西新闻网


走进程阳八寨,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侗族原始村落,一共有八个寨子相连,都是由侗族传统特色的鼓楼、风雨桥、木楼等木构建筑组成。


程阳永济桥。图源:广西新闻网


令人惊奇的是,寨子里的侗族木构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完全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不仅结构牢固,而且接合缜密,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岿然不动。


侗族木构建筑。图源:广西新闻网


听当地人说,这就是他们世代流传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这门技艺也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工人在搭建侗族木构建筑。图源:广西新闻网


得益于这门技艺,侗族民间工匠建造楼、桥和民居时不需要任何设计图纸,整个结构便能烂熟于心,仅凭简单的竹签为标尺,靠独特的“墨师文”为设计标注,使用普通的木匠工具和木料就能制造出样式各异、造型美观的楼、桥,实在是令人称奇。

国家级非遗项目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广西云签约非遗大师杨求诗介绍侗族鼓楼。  图源:广西新闻网

所以说,侗族人民是天生的艺术家,也是技术高超的建筑工匠。你看那不费一钉一铆、独具风韵的程阳永济桥,时时刻刻都在闪耀着侗族民间工匠的智慧之光,也真真配得上郭沫若“竹木一身坚胜铁”的赞美!


走进寨子的中心鼓楼,时而传来壮汉们高亢宽广的音域,时而传来姑娘们低沉悠扬的吟唱,两种声音丝丝入扣,配合得天衣无缝。

循声望去,那是侗族人民正在一展歌喉,用其极具民族特色的侗族大歌向来往的宾客表示热烈欢迎。


侗族人民齐唱侗族大歌。图源:广西新闻网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侗族传统民间合唱形式,可分为鼓楼大歌、男声大歌、女声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混声大歌、戏曲大歌等等,其曲调悠扬,旋律优雅,多声部和谐独特,演唱技巧极高,在国际上被专家誉为“天籁之音”。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遗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广西云签约非遗大师石彦辉指导学生练习侗族大歌。  图源:南国今报

侗族人民通过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声来反映自己的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老人教歌,青年唱歌,少年学歌,在侗族人的不懈努力下,淳朴的歌声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漫步在程阳八寨,你会发现这里盛行一股刺绣之风。侗族女子大多都有双“绣花”手,绣品便是她们指尖智慧的结晶。

侗族刺绣。图源:当代生活报

侗族刺绣是融合了剪纸与刺绣的传统技艺,并以母传女的方式世代传承,根据当地风俗,侗族女子从懂事起,便要学习刺绣,制作侗服,为自己装备嫁妆。


侗族刺绣成品。图源:广西新闻网

侗族刺绣过程比较繁杂:先把纸剪成花鸟虫鱼、日月星辰等图案,再把图案粘到侗布上,最后通过绣花针,用各种颜色的丝线或棉线将这些形状绣出来。


侗族刺绣工艺品。图源:当代生活报


心灵手巧的侗族女子将各式各样的成品刺绣,分别缝进用侗布制成的“裸衣”的两只袖口、衣脚、衣叉、衣领和对襟,一件极富民族特色的女式侗衣就这样“出炉”了。

侗族刺绣因图案精美,且其反复绣缀的工艺增加服饰的耐用度,一直得到了广大侗族人民的青睐。目前,仍广泛用于头巾、婴儿背带、口水围、妇女胸兜、儿童布花鞋、鞋垫、烟袋、挎包等侗族服饰上。

 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侗族刺绣) 代表性传承人、广西云签约非遗大师韦清花在创作侗绣。  图源:新华网

都说侗族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民族,果然不假。除了唱歌和刺绣,画画也不在他们的话下,你看那寨子里随处可见的“涂鸦”侗族农民画,便是最好的佐证。

侗族农民画。图源:广西新闻网

侗族农民画都是由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原创,创作的灵感大多源自侗族人民生活习俗、劳动场面、民俗节日等。这种民间美术的雏形,最初是极具绘画天赋的三江侗民,在农闲时折木为笔,用锅墨、蓝靛等做颜料,把自己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原始浪漫的审美情趣戏画在墙壁、纸张或侗布上,以此自娱自乐。


侗族农民画工艺品。图源:广西新闻网


如今三江侗族农民画已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保护名录,成为隐藏在大山深处当代侗家人的“浮世绘”。

一到饭点,你便会见识到侗族人民那出了名的热情好客。“百家宴”是侗族人民招待宾客的独特方式。这种饮食习俗,又称“合拢饭”、“长桌宴”,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并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百家宴。图源:广西新闻网


数百米的相连长桌,美味可口的酸鱼、酸鸭,风味独特的鱼生,香喷喷的糯米饭,香醇浓烈的糯米酒……以侗族传统风味为主,每桌菜品不少于10种的“百家宴”是侗族人民招待宾客的最高礼遇

遇上“百家宴”,不必担心美酒佳肴不够多,就怕你的胃不够大。


↑↑点击上图参与报名

跟着大师学非遗

“走进多彩侗乡”三天两晚研学营

招募对象
9-15岁青少年

活动时间
7月18日-7月20日

报名截止时间
7月12日

关于

广西非遗传承计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保护传承发展的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这也是广西日报-广西云作为主流媒体应有的使命和责任。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筹备和探索,我们开启广西非遗传承计划。从“跟着大师学非遗”开始,我们将推出一系列活动,希望藉此推广广西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全方面展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手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激活内生力,让非遗“活”起来,在对器物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文化之美的重新发现中,更加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我们对身边的土地因知而爱,因爱而行,因行而果。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广西云·壮观研学团队期待与您同行,共赴传承之约。


广西云·壮观研学团队



编辑丨陆权香 杨柳

审核丨罗莎 王文英

设计丨冯善伟 韦若琳

总值班丨玉颖 邱石佑


精彩推荐


云签约!云挂牌!广西云·东盟五国国际传播联络站来了!


广西超1581万人完成第二剂次接种,第一针接种满21天的人本月底务必……


觉得好看你就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