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非遗③:以竹为媒 竹上生花,探索广西竹文化工艺美学
编者按
《爱上非遗》系列是广西日报-广西云倾力推出的“广西非遗传承计划”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望用自己的笔触和视角,将那些植根于壮美广西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深融于壮乡儿女血液中的文化印记真诚呈现。由此,汇聚起涵养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的涓涓细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非遗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受益者。本期聚焦竹工艺品制作技艺,探秘广西竹文化工艺美学。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君子之所偏爱也,是人精神风貌、气节的象征。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文人雅士钟爱竹,在笔墨纸砚中描绘出竹的“君子”气节;手艺匠人善用竹,将非遗匠心注入天然竹材,用指间技艺赋予竹更多全新意义,让竹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竹林。图源 广西新闻网
广西各地竹子分布较广,品种繁多,资源丰富,尤以用材为主,是全国竹乡之一。居住于此的壮、汉、苗、瑶等民族巧用丰富竹资源,经世代相传,衍生出了多种历史悠久的竹工艺制作技艺,包括编织竹器、雕刻竹工艺品、制作家具等,映射出广西人民的生活智慧与艺术追求。
宾阳油纸伞制作技艺
以竹撑起情怀
广西宾阳,一座坐落在广西中南部的小县城,迄今为止,已有三百余年的油纸伞制作历史。在过去,家家户户做油纸伞曾是宾阳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村里开花朵朵红,花开花放任人工”。
陆云岗大师设立的宾阳油纸伞作坊。陶洁 摄
宾阳油纸伞制作技艺系潘村、陆村老祖先于明末清初期间从桂林拜师学艺而引进,并一直沿袭传承至今。
宾阳油纸伞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陆云岗。陈先怡 摄
陆云岗,宾阳油纸伞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广西最后一位掌握全套油纸伞制作技艺的手工艺人陆玉贷之子。从小到大,他见证了油纸伞市场的兴衰,深知油纸伞制作技艺的繁琐。
在父亲年事已高、油纸伞传承面临困境之时,作为家中长子,陆云岗选择接过传承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使命,在2012年从外地返回宾阳,正式跟父亲学习制作油纸伞,学习约4年才基本掌握全套油纸伞制作技艺。
油纸伞伞骨原料:杠竹。陶洁 摄
36支大小均匀的伞骨组成伞架。陈先怡 摄
一把好的油纸伞,从选竹料开始便尤为讲究。陆云岗介绍道,制作油纸伞要选用深山里3年以上的杠竹,这样的竹子韧性好,且不易长虫。制作伞骨要将竹子按照尺寸厚薄开料、做蔑,用刀一刀一刀慢慢削至平滑,1米长的伞面,需要36支大小均匀的伞骨。
油纸伞半成品。陈先怡 摄
油纸伞成品。陈先怡 摄
“从选材到起篾、制柄、制骨、制伞头、伞斗、合架、裱纸、涂油......一把油纸伞的制作大致需要120多道工序。”陆云岗介绍道,宾阳油纸伞的制作技艺十分繁杂且均为纯手工进行。由此制作出来的纸伞,既简洁轻便,又美观耐用,遮阳挡雨皆可。
宾阳油纸伞作品《年年有余》(局部)。陈先怡 摄
宾阳油纸伞作品《年年有余》(局部)。陶洁 摄
一把油纸伞,撑起头上一片天。陆云岗表示,油纸伞已不再只是普通的手工艺品,它是自身家族的重要印记,更是当地文化的象征。2014年,宾阳油纸伞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油纸伞成品。陈先怡 摄
对于宾阳油纸伞的传承发展,陆云岗也有了自己的新规划。他希望能够完成老一辈手艺匠人们的夙愿,复兴宾阳油纸伞“老字号”招牌——同兴伞舍,恢复作坊运作并扩大生产规模。坚守匠人初心,走出属于宾阳油纸伞的独特之路。
宾阳竹编技艺
以竹编制韵味
宾阳素有“竹编之乡”之称,有着悠久的竹编制作历史。
竹编斗笠内部结构。陈先怡 摄
竹编篮筐。陈先怡 摄
竹子可塑性极强,一根根竹条在宾阳人民的巧手中纵横交错,片片相扣,构造出新的肌理形态,编制成日常生活用品或装饰品,既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宾阳祥和工艺厂,两位老手艺人正进行竹编帽子的起篾与编制。陈先怡 摄
廖如孔老人在编制尖顶帽里的帽箍。陈先怡 摄
一个竹编作品从破篾到成品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皆为纯手工制作。
宾阳竹编制作技艺对于竹丝的要求极高。首先,竹子搜集有讲究,若过度堆积,极易造成竹子生虫或者发霉的现象出现。其次,竹龄选择决定了竹子的柔韧性,从而决定了竹器的编织难度和美观程度。此外,竹编制作中,“起篾”是一项十分考究技术的工序。起篾需要将竹原料加工成竹丝,要保证其断面全为长方形,且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
廖如孔老人在编制尖顶帽里的帽箍。陈先怡 摄
编织时以经纬编织法为主,穿插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技法,环环相扣,精准细腻。
竹编制桌凳。陶洁 摄
近十年来,宾阳竹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少创新,由原来的竹编发展到藤编、草编、绳编、芏编、芒编、混编等十多个品种。同时也在编织实用器具的基础上,新编织出共一千三百余种艺术品,畅销国内外,让国人感受中国古老艺术的魅力的同时,也让外国友人感受千年的东方韵味。
宾阳竹编技艺作为广西特色工艺品,于2018年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时代快速变革中保留传统韵味。
南宁竹刻制作技艺
以竹镌刻天然
“昔日瑶家屋上梁,今为匠人手中画。”
未经清洗的老煤竹原材。陶洁 摄
在广西少数民族山区,走进农家,常能发现各家各户的厨房房顶上架着竹杆用作承载挂件,这些竹子因其长久被柴火煤炭熏烤,自然而然演变而成一种特有材质——煤竹。
煤竹在自然熏烤中形成油性保护膜及枣红、紫红、铜红灯皮色,散发温润光泽,沉淀出岁月的"风味"。
覃岭煤竹刻作品。陶洁 摄
本被当做废料的老煤竹,在机缘巧合下,摇身一变却成了雕刻新材。
覃岭正在雕刻煤竹作品。陶洁 摄
“2007年我到三江采风时,在瑶家人屋子里注意到煤竹的自然光泽,后来就试着用来雕刻”,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南宁市竹刻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南宁竹刻制作技艺传承基地负责人覃岭说道,当煤竹刻作品完成的时候,他惊喜地发现煤竹雕刻也能如此之美。
覃岭正在雕刻煤竹作品。陶洁 摄
覃岭自2012年从事老煤竹雕刻、文创工艺品设计,多年来不断探索创新以书法竹简刻字和老煤竹制品为特色的南宁竹刻制作技艺。
覃岭竹刻作品《瑶寨鼓楼》。陶洁 摄
老煤竹雕刻需要选竹、清洗、切割、打磨、精磨、设计、绘画、书写、雕刻、着色等20多道工序。最终加工制作成书法竹简刻字艺术品和文房、茶具、文创等民生用品。由于竹材的特殊性,南宁竹刻制作技艺在实践方式和表现形式上也较为与众不同。
覃岭竹刻作品《水墨人物》。陈先怡 摄
如何对老煤竹本身的缺陷进行恰当处理同时保留其自然肌理,成为制作中的最大难点。“在煤竹雕刻中,我们不能够去主动选材,残缺损坏部分较多的竹材只能舍弃,而可以雕刻的竹材也只能根据材料本身的形态去设计雕刻。”
覃岭竹刻作品《戏曲人物》(局部)。陶洁 摄
这种在伤痕中创造美的艺术形式,给予匠人们更广的创作空间,巧用老煤竹的色泽、纹理和残损,对天然形态不着痕迹的稍作修整,雕刻时可以结合线雕、圆雕、平雕等多种手法,技法随心所欲不逾矩,能表现出竹刻的质感、纹理皆可。
覃岭竹刻作品。陶洁 摄
为了让更多人知晓煤竹刻的美妙,覃岭开始在煤竹上雕刻一些雅俗共赏的花鸟虫鱼,将煤竹刻打造得更富有生活气息。
覃岭指导学生设计竹刻画面。陶洁 摄
跟岗实习学生在刻制竹牌。陶洁 摄
2019年,南宁竹刻技艺被列入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覃岭作为南宁竹刻制作技艺传承基地负责人,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等形式,积极寻求技艺发展传承之路。
煤竹灵韵,镌刻人生。覃岭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将匠心注入手中的刻刀,镌刻出独到而深刻的人生画面。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竹施艺的国家,竹工艺制作凝聚了我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明,成为东方文化传承的载体。
广西人对竹子利用的智慧想法、对技艺之美的执着追求铸就在伞里,镌刻在竹简上,编织在竹篮中......承载着无数人民的民族记忆和文化情怀。
推开暗
戳👇这里查看东京奥运会精彩视频并点赞关注哦~
来源丨陶洁 周歆慧(实习)
审核丨王文英
值班主任丨罗莎
总值班丨刘化良 刘洋洋
广西日报新媒体出品
精彩推荐
170项,1810.9亿元!广西印发今年第三批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方案
点赞!桂林蓝天救援队在河南卫辉救援转移群众278人
觉得好看你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