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代就有“暖宝宝”?原来古人过冬花样这么多!

广西日报
2025-01-05





小雪节气过后,寒意渐浓,气温快速走低,全国多地也早早地迎来了“第一场雪”。要说入冬的仪式感是什么?北方的小伙伴在有暖气的室内享受“四季如春”;南方的小伙伴则打开了空调制暖功能,翻出秋衣秋裤、羽绒服、电暖气、电热毯、暖宝宝等抵抗严寒。


在没有现代科技和电力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度过凛凛寒冬的呢?《“西”世珍宝·博物志》第19期,带你一探古代“取暖神器”,看看古人采用哪些御寒方式和器物,以安度寒冬。



2024年下半年首场寒潮来袭

北方很多城市已经“穿上银装”

南方很多城市也迎来了降温

全国各地都相继开启“取暖模式”


在“过冬”这件事上

古人可比我们“潮”多了

“取暖好物”那可是一应俱全

不仅设计精美

能够满足不同场合和需求的取暖

甚至我们现在使用的一些取暖工具

古人们早已享受过

马上来开开眼界

一起通过这些文物

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智慧

↓↓↓



手炉这个冬日里的“小精灵”是古人的暖手宝它小巧精致,多为铜制流行于明清时期手炉内装炭火,外壳包裹内胆可通过内外两层的空气传导散发热量既可捧在手心,也可笼进袖内让你在寒冷的冬天里也能轻松暖手


明代制炉名家张鸣岐以其高超的手炉制作技艺而闻名他所制作的手炉多姿多样深受世人追捧这款铜“张鸣岐制”款手炉便是出自他之手



手炉由炉身和炉盖两部分组成整体小巧庄重,十分素雅底中间錾刻“张鸣岐制”四字椭圆形炉盖刻有镂空的几何纹呈对称式分布细密有规律,灵透轻盈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



张鸣岐制作的手炉奥妙在于炉内炭火炙热而不烫手热量总是恰到好处在当时是登峰造极的工艺手炉是由厚铜皮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故有“千锤万叠出张炉”的美誉

手炉是古装剧中的常客《红楼梦》《琅琊榜》《甄嬛传》等众多影视剧中都出现过手炉其造型五花八门有圆形、方形、椭圆形、海棠形等多种形状炉身上的纹饰也很丰富常选用花鸟虫鱼、人物山水或是用福禄寿喜等题材来雕凿和錾刻表达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好用还得好拿

为了便于携带许多手炉配备了可活动的提梁这款铜錾刻博古清供纹手炉就有着方便使用的手柄整体精巧美观,做工十分精细让你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温暖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虽然手炉早已不是冬日取暖的首选但它凝聚着中国历代手炉匠人的卓越智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寒冷的冬季可以喝一口热乎的暖暖身子中国古代能用于温酒的器皿种类繁多且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从早期的温酒器皿陶盉到汉代的温酒樽再到唐宋时期由注子和温碗组成的成套温酒器……它们在材质、形状、纹饰等方面均有变化彰显出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


这件鸟兽纹铜樽呈桶形青铜制,双侧有环扣盖及腹壁布满不同的动物纹饰在汉代,酒樽的用途广泛除了用来温酒还能盛装酒水或保持酒香


“温酒”既是中国古代的饮食传统

也是文人墨客的雅致生活古人之所以喜欢喝温酒是因为温热的酒能促进酒的酯化散发出醇厚的酒香味进而提升酒的口感温热的酒同时还能暖胃暖身这便是古人冬日里的御寒之道

酒满上了
怎么少得了热乎乎的美食呢鼎最初是人们用来烹煮和盛放肉食的器具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台可直接置于地面腹下可以烧火直接加热鼎内的食物



这件环耳铜鼎为圆口上有提梁,浅腹,圜底三足细长外撇造型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火锅都深受人们喜爱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来顿火锅心里都是暖意不少出土的鼎腹下有烟熏火燎的痕迹这正是把鼎充当了火锅将炊器与盛器结合到了一起


热美食,温美酒把食材投入沸腾的锅中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与三两好友一起围坐畅聊那画面想着就很舒服惬意

古代的取暖工具虽比不上现代的电暖气、空调等家电但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人们度过寒冷的冬季这些工具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发展水平承载着他们对温暖生活的追求



古代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括古人的生活方式、季节变换以及他们应对寒冷冬季的智慧从古代诗词中也能窥见不少古代“取暖神器”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看看这些形形色色的“取暖神器”↓↓↓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咏煤炭》于谦(明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煤炭取暖、做饭的国家在我国古代古人将煤炭称之为“燃石”寓意为可燃烧的石头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于谦在《咏煤炭》一诗中更是把煤喻之为在地下开采出来的“乌金”


火 盆


“将迎阳艳作好春,政要火盆生煖热”——《腊月村田乐府·烧火盆行》范成大(南宋)


清掐丝珐琅夔凤三足大火盆。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火盆是农耕时代最普遍的御寒用具到了清代宫中所使用的火盆与民间常见的泥火盆不同材质以掐丝珐琅和铜制居多
南宋诗人范成大这首诗中描述的是阖家围坐于暖烘烘的火盆旁迎接来岁春天的节日习俗烧上火盆一家人聚在一起“围盆夜话”冬日的仪式感和氛围感一下子拉满还有比这更惬意的事吗?


清人绘《弘历雪景行乐图》轴中的火盆。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汤婆子


“尺三汗脚君休笑,曾踏靴霜待漏来”——《戏赠脚婆》范成大(南宋)


陶瓷“汤婆子” 。图源北京晚报


汤婆子是用锡或铜制成的扁瓶子比手炉略大上方开口可灌热水临睡前可放入被子里用来暖脚类似于现在的暖水袋可以让人安睡整晚因而也被人称为“脚婆”或“暖足瓶”
范成大在《戏赠脚婆》中描述了他过去冬天睡觉犹如两脚踏霜被冻得整夜难眠自从有了“汤婆子”相伴脚暖得都出汗了早晨日上三竿还赖在床上不想掀开暖暖的被窝起来


熏 炉


“暖阁春初入,温炉兴稍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谁能共天语,长遣四时寒‌。”——《别春炉》白居易(唐代)


熏炉又被称为暖炉、红炉是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用来供室取暖
白居易在诗中把熏炉称为“别春炉”表达了对熏炉的深厚情感和它在寒冷季节中的重要作用‌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查看



总策划丨文彩云

监制丨王冲 蒋晓伶

统筹丨韦幸文

文案丨区双

美编&视频丨张玥 左松霭

编辑丨区双 
责编丨梁笑天
总值班丨罗锐 蒋晓伶

广西云青芒工作室出品

特别鸣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过冬仪式感拉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广西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