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调研 | 信用时代:达摩克利斯之剑下的大学生

2017-02-0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团委

12月中旬,对于中南大学子的社交圈来说,是一段有些许“躁动”的时期。陆续发放的各类奖学金与博文、大创等科研项目的立项经费,使大家的“荷包”一时间内鼓了起来。


“这些钱该怎么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社交媒体上大家热议的话题。外出旅游、大吃一顿、购买心仪已久的衣服或是看场演唱会……


同学们用实践证明了只有做不到没有想不到。




对于小Y同学来说,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赶紧去做。




“感谢国家、感谢学校,终于使我走出了被花呗支配的阴影。”查完卡里的余额,熟练地完成了还款的操作,顺手发完这条票圈之后,小Y才开始躺在床上思考如何利用剩下的奖学金来实施自己元旦假期的短途游计划。是的,对小Y来说,还清在网络信贷应用上的欠款才是头等大事。


在小Y的票圈里所提到的花呗(全称为蚂蚁花呗)是一款广受80后、90后追捧的消费信贷产品,以其为代表的诸多互联网信贷服务在近年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与互联网消费需求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在年轻人群体特别是大学生中落地生根。




它触手可及、就在我们每一块手机屏幕的背后,可它究竟是校园生活中的好帮手还是我们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今天,让我们来谈谈广受争议的——


校园贷



 1 

“如果办理校园贷款没有那么容易,

我的孩子也不会被高利贷逼死”


说这句话的是在2016年初,一起令人震惊的大学生不堪债务重负跳楼自杀事件的主人公小郑的父亲。语气中尽显无奈与悲痛,令人揪心。以一个鲜活生命为代价,关于“校园贷”利弊的论争被推向了全社会。 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校园贷”,作为一个十分年轻的信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有效的监管与规范。旧的制度尚未覆盖、新的制度亦未出台,加之“校园贷”所居群体的特殊性,无形中为一些乱象的滋生铺就了“肥沃”的土壤。





模糊的分期费率简易到几乎无门槛的办理程序,高利贷甚至“裸条”等有违社会风尚的借款方式……这些都是互联网信贷一直以来受到质疑的焦点。可这样的条件,放在试图走向生活独立、但尚无经济来源又具有极大消费热情的大学生群体中,无疑是十分诱人的。由于缺乏对“校园贷”的有效监管与规范,不少大学生容易产生类似“如今兼职的机会很多,我有能力还钱”、“我只是借了一点,这次还上以后就不需要再借了”、“广告里说的利息挺低的,我觉得不成问题”之类非常主观的认识。这种认识,往往是许多学生不计后果走上“校园贷”之路并深陷其中的初因。



 2 

中南大学子:弊大于利 / 并不后悔


在校团宣舆情中心对调查问卷【你,对校园信贷持有什么观点?(链接可戳)】的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受访者都对各大互联网信贷平台有所了解,但真正使用“校园贷”的人群在受访者中却仅占两成(22.84%)。而受访者中不使用“校园贷”人群所给出的理由主要包括“生活费足够,不需要贷款”(76.8%)、“不信任信贷平台”(45.6%)、“不赞同先消费再还款这种理念”(43.2%)。值得一提的是,绝大多数的受访者,生活费是较为充足的。


另外需要关注的是,使用“校园贷”的受访者中有八成(82.4%)表示将来不会使用校园贷,而在全部受访者中更是有七成(71.6%)认为“校园贷”弊大于利。不难发现,中南大学子总体上对“校园贷”持相对不认同的态度,且不论是未使用还是使用人群在这一观点上立场基本一致。



弊大于利,是我校学生对“校园贷”的总体认知。但在另一方面,使用并长期使用“校园贷”的人群基数仍旧较大,甚至不认同却依然使用互联网信贷工具的人群也有一定的规模。产生这种看似矛盾现象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社会与家庭的传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会对青年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不找人借钱以及“先消费后还款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风险”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群体对超前消费有一种天然的防备心理,弊大于利的基本认知便因此形成。


然而如今的消费品极大丰富,同时进行消费行为的平台、渠道不断拓宽,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当今的消费欲望与潜力与其过去的消费需求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受访者的贷款主要用于购买衣服美妆(70.27%)电子产品(43.24%))。然而大学生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这一客观事实让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与实际购买能力产生落差,最终“校园贷”便有了可乘之机。这也引发了前文所提的看似有些矛盾的现象。




 3 

“校园贷”不应污名化,但合理管控必不可少


“校园贷”早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要求加强监管、严格规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已提出了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整改校园贷问题。通过银监会所出台的措施也可看出,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其实并未将乱象归因于贷款行为本身,而是认为问题出在了程序不严与监管缺失上。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污名化“校园贷”,甚至将其看作是隐藏在校园中必须摘除的毒瘤。在合理、有序的规范下进行的贷款,不仅有利于刺激消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成熟的理财、消费观念。


“校园贷”不是悲剧的真正凶手,一刀切是鲁莽且非理性的做法,利用其进行非法敛财的人才更应为悲剧负责。



“校园贷”没有原罪,但这一平台存在很多的问题也是社会的共识。提高贷款门槛、限制利息水平、对互联网贷款机构进行准入与事后审查……越来越多的制度在不断的建立与完善,“校园贷”市场逐步走向正轨。当这些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编织的社会保护网更加致密,青年学生失足的可能才会被一点点降低,从而有效防止悲剧的再次发生。



 4 

自己才是最好的防线


在银监会的五字方针中,加强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直以来,社会所能提供的保护是为了防止最为极端的情况出现,而是否走上这条路的决定权则在每一位大学生的手里。我们自身的谨慎才是真正能防止自身走向错误道路的关键。


数据的分析报告显示,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过度消费(79.63%)与盲目消费(77.78%)是“校园贷”危害的主要原因,而谈及大学生因负债过多自杀事件的主要责任归咎方,有六成(63.58%)受访者认为是自杀学生自己。这一数据足以反映广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



“自己才是最好的防线”,加强对“校园贷”的认识、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锻炼自己的理财能力……有许许多多的方法让我们能足够理性的面对“校园贷”的诱惑。合理适度的消费与贷款并没有错,我们要做的是把握好分寸、养成好习惯。只有当自己足够理智与成熟,才能从根源上避免悲剧的发生;不当欲望的奴隶,明辨是非,谨慎决策,方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供稿:周文轩

数据来源:校团委宣传部舆情中心

编辑:小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