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斜杠”青年 | 敬其璋:少年醉诗行,独爱此幽篁

“斜杠”的概念始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2007年写的一本书《多重职业:让工作和生活获得双重成功的新模式》。她在这本书中提出了斜杠青年(Slasher)的概念,意为拥有多重身份,需要用斜杠将各种身份分开的人。在高校中,“不会弹钢琴的理科生不是好摄影师”等说法已颇流行,大学生身份中的“斜杠”越来越多。这宣告着这一代年轻人对于青春生活所追求的宽度和广度。


“如圭如璋,令闻令望”,我校经济学院敬其璋同学因在中国诗词大会中文思敏捷,尽显男儿的儒雅俊朗,他的精彩表现备受瞩目。



与诗结友,不觉马喧

敬其璋在小学与诗词结缘。初次接触诗词,便惊异于这种将平淡之物之情生动演绎,让人欢喜和向往的文化。采访中他说:“我在紧迫的高中生涯也会抽出时间写写文章,把自己积累的古文佳句应用到写作的实践中。”正是年少时点滴的积累,造就了如今诗书满腹的他。

除了诗词,敬其璋也精通古琴的弹奏,喜爱绘画涂鸦,常常以画抒情,以诗达意,十分喜爱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虚实相生、空灵明净的意境。进入大学以来,他还加入了广播台主持人工作室和回音话剧社,在学习之余探知世间百态,体悟戏中人生,让他的大学生活更为滋滋有味、井井有条,也让他视野愈阔、收获良多。

对于突然的火热,他表示:“这些意外的关注迟早会随着时间烟消云散,只想不忘初心,用诗词充实大学生活。”



高山流水,飞花传情

高三转学后,敬其璋发现班上也有一位热爱诗词的同学,而这位同学竟和他曾在比赛中有过一面之缘。 “他对诗词这方面的热爱,让我有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二人经常一起抄诗背诗,探讨交流各种诗词。此次他们共同参与这个节目,也是希望可以和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交流切磋。

他谈到,中国诗词大会人才济济,与各大高校学子同台竞技,相互切磋,让他收获颇多,更知不足,需努力提升。“‘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这种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最妙不可言的缘分。虽然录制辛苦,但我乐在其中。这段时间我在诗词方面也有了更深的体悟”,他坦言。

所有的成功都源于喜爱,更在于始终如一的坚持。在忙碌的高三,敬其璋仍用小本子抄写自己喜爱的诗,集腋成裘,至高考结束后已有三小本。参加节目的录制也是十分辛苦的,每天下午两三点进棚,回去休息的时候差不多凌晨两三点,这期间自然也顾不上吃晚饭。但是录制完毕后,大家来几局飞花令,总能让他忘记一天的疲惫。



通词达意,诗潮逢春

 “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敬其璋认为中国诗词大会掀起的诗词热潮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蒙尘已久的文化瑰宝,它重塑了传统文化自信,唤醒了人们尘封心底的热爱。同时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喜爱诗词的队伍中,在诗词海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纯真与感动。他说:“还有许多人保持着机械背诗的错误模式,我们不仅仅是要背诗,更要去学诗,去读懂诗,去真切地感受诗词的美好。”



吟诗作赋,品酒回甘

敬其璋同样热爱写诗作诗。原创诗作《海棠》:“金风夜语暗秋凉,玉露凝枝欲染香。春睡不觉霜飞晚,晓来慵起点红妆。”谈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他说:“在高二秋夜时回家的路上,不经意一瞥发现路边的花圃里的海棠开了,花香轻拨心弦,暗生欣喜觉得很是惊讶,便写了这首诗。”他驻足于简单微小的奇迹,赋予它们生机与诗意。

说到最喜欢的诗人,他表示他特别欣赏王维的诗,尤其喜爱其归隐之后的诗,陶醉于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他还特别欣赏晏几道的词,喜爱晏几道词里充沛感情。敬其璋汲取前人之精华,浇灌内心之诗魂,品味摩诘之风轻云淡,重温叔原之意重情深,以诗为酒,一路相伴。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这是敬其璋送与中南大校友的诗句。作为中南大莘莘学子中的平凡一员,敬其璋同样穿梭于教室操场,流连于课堂书香,笃行博文明理,立志厚德济世。

“每个人都是天生之才,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也希望在中南大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怀着被诗意浸润的心,带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把酒话诗,一路高歌,并肩前行。


推荐阅读

◇ 澄清!瓜吃够了吗?现在到了当面battle的时候了

◇ 别人室友美如花,我的个个是奇葩

 四六级渡劫指南

◇ 独家秘方:起床妄想症患者有救了

◇ 这两天比起对象,更想看到快递小哥

 某酒店事件告诉我们,要用知识武装自己!

 双十一收到的第一个快递是来自南湖畔那一头的情书 

◇ 你们这些年在中南大体育场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记者 | 刘天怡 郑知仪 秦雨茁

编辑 | 李蕊绮 夏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