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产能过剩,电视四级办台模式如何求变?

2016-04-10 沈浩卿 媒介360

导语

  我们身处一个过剩的时代,什么都是过剩的!制造业,产能过剩!能源业,煤炭过剩!房地产业,除了北上广深,绝大部分的中小城市是绝对过剩。媒体也是过剩的。 

  全国有1000多家报纸,9000家杂志,940个广播电台,2000个电视频道,3.3亿个网站,2.2亿 博客,这个数字每天还在更新,中国媒体的总量已经排在世界的第一名。随着我国电视行业的飞速发展,电视娱乐节目种类繁多,花样翻新,各个卫视的娱乐节目为 了拼抢收视率,更是呈现逐鹿荧屏之势。但是,热闹繁华背后也隐藏着值得忧虑的问题,当下电视越来节目存在着过泛、过滥、过浅、过剩的问题。 

  可以说,中国媒体内容生产已出现“结构性过剩”,又存在“实质性短缺”。



中国电视业的三大产能过剩

 

  >>频道过剩

 

  从中国的频道构成来看,全国性电视频道除央视16个频道以外,30多个省级卫视都是综合性卫视,只有海南旅游卫视唯一一个稍微纯粹的专业卫视。哈佛大学心理学学者弥勒的研究发现,面对同一类产品,受众心智所能容纳的品牌通常不超过七个。也就是说,只有少数绝对强势的一线卫视品牌能够占据受众心智,从这点看,同质化的卫星频道供给相对过剩了。

 

  再看新媒体的打造,目前基本上是一台一网,全国有几百家电视台,就有几百家视频网。几百家电视台,同走一条路,在其中看不到理性,这是一场与受众无关、与市场无关的“运动”。

 

  著名经济评论家叶檀说:金碧辉煌的垃圾也是垃圾。她从经济的角度认为:中国电视节目已经产能过剩。造成中国电视产能过剩的成因大约有三种:

 

  一是低收入人群庞大,造成同质化有市场。

 

  二是产品与市场之间不对接、信息不对称。

 

  三是信用不足与品牌辨识度不够。

 

  这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电视媒体处境不妙的原因,因为产能过剩就是个无解之结。

 

  >>电视剧过剩

 

  早在2000年,中国电视剧的总量就超过了一万集,到了2007年中国电视剧更是拿下了生产数量世界第一、播出数量世界第一、观众数量世界第一,三个世界第一。到了2012年中国电视剧的产量也开始见顶,达到了17000集。但实际情况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每年能够真正播出的电视剧却只有8000集左右。在这个格局下,大部分年份都会有一半左右甚至更多的电视剧会被束之高阁,而且这种渠道格局所产生的结果还在进一步恶化。

 

  为了保证稳定的收视率,二三线卫视只能选择二三轮播放大制作的剧集,《武媚娘传奇》在已经了首轮和“1.5轮跟播”的情况下,仍依然有七家卫视购买了二三轮的播放权。即便是“1.5轮跟播”这种事实上在首轮播放一半左右再由另一家卫视重新加工后播出,属于打政策“擦边球”的播出方式,也只有少数一二线电视台才有财力触及。

 

  2015年总局本欲通过“一剧两星”释放“4+X”播出模式下的海量电视剧库存,但在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绑定的纯市场体制下,2014年、2015年的现实告诉我们,直接关乎广告收入的黄金时段的电视剧播出数量不可能有显著增长,尤其是随着“1.5轮跟播”的出现,恐怕“一剧两星”只会更加杯水车薪,这与当初的美好初衷自然背道而驰。

 

  >>节目过剩

 

  近两年的中国电视看上去热闹异常,以湖南、浙江、江苏、东方、北京等为代表的强势卫视平台的电视综艺时段不断得到拓展,周末档“双季播”播出模式成为常态,而节目竞争也开始从周末扩展到周间。同时,“920节目带”也客观上为节目播出提供了时段和平台。

 

  很多节目中的背后,都有社会化力量存在。它们补充着中国电视的生产能力,并不断发展壮大。2012年开始,中国电视节目的社会化生产力量逐渐开始起步,2014年社会化力量的参与逐渐深入,大型节目的商业价值进一步释放,而广电离职潮也客观上为其补充了大量的人才。2015年综艺市场的井喷现象也便成为了一种顺其自然的必然结果。

 

  在热闹的表象背后,很多人也注意到,真正在品质和影响力上有很强表现的节目却并不多见,特别是在大批新涌现的节目中,优质节目的比例更少。


  目前,综艺节目产量总体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整体产能却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这是中国节目市场在极速前进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电视观众消化不了那么多的电视节目,很多节目一拥而上,策划执行都很仓促,导致节目整体质量一般。甚至有好几档综艺节目在节目开播时是无广告“裸奔”,综艺“虚假繁荣”这个话题引发业内警醒。据说,一家向来大手笔的乳业公司,今年在电视广告的整体投入下调16%。另外,电视整体收视率的急剧下降以及明星价格的高企,都在一点点地展现出综艺圈的泡沫。

 

电视媒体产能过剩的根源何在?

 

  电视媒体产能过剩的问题要追溯到世纪之交。在1999年,全部省级电视台都实现了卫视“上星”的转型后,由于“上星”的高昂费用所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使得所有的卫视台都分外重视和广告收入绑定的收视率,而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则始终都是电视台收视率的最有力保证。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视剧和综艺的总量就开始扶摇直上,这个时期的中国电视的内容市场具有典型的自由竞争性的阶段特征。

 

  以电视剧为例,从新世纪初开始,中国电视剧的自由竞争年代差不多一直延续到2012年,当然,这个周期并不是到2012年才彻底终结。从2007年开始,时空斗转的端倪就已经开始显现,从2007年到2012年,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的自由竞争周期,就已经开始触及到了它自身的天花板,也就是所谓“增长的极限”,产能过剩的问题在那时就已开始出现。

 

  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兴衰周期,一剧两星政策的出台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电视剧行业的产能过剩,而从电视节目供给来看,近年来,歌唱类选秀、婚恋节目、户外真人秀等节目形态都出现过同质扎堆现象。早两年的选秀节目制作成本3000万已是天价,如今亿元投入成了基本门槛,但与之相对,广告主并不买单,2015年多档综艺节目出现无冠名“裸奔”的窘境。广告主的冷落是过剩经济最好的注解。

 

全国政协委员王庚年建言:四级办台模式需改革

 

  前段时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在政协大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目前我们是“媒体大国”而非“媒体强国”,需要对于媒体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规模融合,实现现代转型。

 

  他总结我国媒体目前的现状是“多而散、小而全”,大多都是单一的媒体配置。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都是分为四级——中央、省、市、县。计划经济带来的这种分级、行政的媒体格局需要改变。“需要上下齐心开始,来整合资源,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真正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媒体发展之路。”

 

  >>集团化、综合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如何尽快地转型?王庚年委员指出,要走集团化、综合化之路——以综合媒体、融合媒体发展为方向,改变单一媒体、手段的模式,整合资源、推动动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

 

  >>打造专业品牌,而非媒体机构

 

  “我们的媒体现在都不具有品牌与品牌价值,我们的媒体都是机构,是从上到下的媒体机构,而非与受众市场紧密结合的媒体品牌。”

   

  王庚年委员比划道:机构一级一级,比如中央级的电台电视台、省级的电台电视台……但是没有品牌。

 

  结语:这些来自时代的严峻拷问,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看似一片繁荣的中国电视剧行业。随着电视剧产能过剩的加剧,未来面临大量洗牌出局的情况不可避免,现行广电体制“上星”后十余年所沉积的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历史命题。

 

相关链接:

广电总局再下手,你准备好和电视盒子说bye了吗?

主流卫视2016年电视剧购剧策略解读

电视开合之道


(媒介360原创文稿 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